張紅軍(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案例
張紅軍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幾年,在這幾年的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有些教學小故事寫出來,和大家共享。
在新一輪的地理課改中,我摒棄了過去的課堂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注重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不允許學生打開課本,而是同桌之間共同研究地圖,分析地圖,得出結論。下面就是一節關于《亞洲地形》的教學。
“剛才我們研究了亞洲的地理位置,下面我們來研究亞洲的地形”。學生找到亞洲的地形圖(地圖冊P4),然后我播放劉歡的《好漢歌》,創設情境。
當劉歡那高亢激昂的“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唱響時,我問道“大河向東流,說明了我們東亞中國的地勢什么特點呢?”
“西高東低”,學生很整齊地答道。
“這首歌曲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劉歡在中國也是童叟皆知啊。聽說他馬上要去印度辦一場個人演唱會,他就可以高歌一曲大河……”我虛構了一個情境,并特地放慢速度,讓學生接下去。
“向東流啊”,學生興奮地唱道。我微笑地看著他們。
看到我“不懷好意”地笑,學生覺得其中有詐,迅速查看南亞的地形圖。
“不對”,有學生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南亞的河流自北向南流”。
“那他怎么唱呢?”我順勢問道。
“大河向南流啊。哈哈……”大家都笑了。
“那他去北亞辦個人演唱會呢?”我順勢引導學生讀圖回答。
“大河向北流啊”,全體唱罷大笑。在學生唱的同時,我畫好了各區域的河流流向。
“大家看看亞洲河流流向有何特點?”
“放射狀”,通過地圖,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
“那我們通過河流,猜想整個亞洲的地勢有什么特點?”
“中間高,四周低”,學生看圖后回答道。
“那是什么呢?”
“盆地。”學生急切地回答道。
我抿嘴一笑,學生此時感覺到有些不對勁,突然醒悟過來,“又上當了!”學生失落中不乏興奮的感覺。
“像個倒扣的臉盆”。學生終于正確回答出來了。
“那我們翻開亞洲的地形圖,看看我們關于亞洲地勢的猜想是否正確”,通過讀圖,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看圖。
“請大家回憶一下,陸地地形有哪些?”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
“那亞洲缺少哪種地形?”這個問題設置了陷阱,按照常規思維,學生在找亞洲所沒有的地形。
“盆地。”有人回答。
“不對,亞洲有盆地,四川盆地”,另外有人立即反駁。
“丘陵。”有人又有“新”發現。
……
“所有地形都有。”學生終于發現受騙上當了,哈哈大笑起來。
“呵呵,大家終于明白了。那么你們看看非洲和歐洲的地形,它們和亞洲地形有什么區別?”
“非洲主要是高原,歐洲主要是平原地形,亞洲都有”,學生回答道。
“那說明亞洲的地形單一呢還是復雜多樣?”
“復雜多樣。”
“那我們來總結一下,亞洲的地形的分布情況。”
“高原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地形復雜多樣”,學生總結道。
通過對地形分布的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驗證剛才對亞洲地勢的猜想和對河流流向的認識。
下課鈴響了,我又播放起“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學生們在熱烈奔放的音樂聲中收起了課本,期待著下節地理課的到來……
高中的地理理論性比初中強,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仍然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規律,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比如在高中地理農業的特點的教學中,過去一般是直接告訴學生具有兩個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但在新課改的思路指導下,我改變了過去的傳統教學,而是讓學生尋找規律,得出結論。下面就是關于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片段:
……
“大家要看到大面積的甜菜播種,應該去哪兒?”
“北方”,學生回答道。
“如果看大面積的荔枝園呢?”
“南方地區”。
“我們在小學學習過《晏子使楚》,文中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那我們通過對以上三種農作物的分布,可以歸納出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呢?”
“地域性”。
“剛才所舉的例子,是什么因素導致農業的生產具有地域性呢?”我引導學生思考。
“自然因素”。
“那還有別的因素影響農業的地域分布嗎?請舉出實例!”
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紛紛議論起來,最后有同學舉起了手。
“我發現城市附近多有塑料大棚種植蔬菜。”
“商品性蔬菜種植在城市附近,這又說明了農業地域性受什么影響的呢?”
“市場和經濟”。
“對,農業的地域性還受到經濟技術因素的影響”,我肯定道。
“在我國以‘以糧為綱’的年代,國家強調宜糧地區必須種植糧食,但是現在卻提倡調整農業結構,對農業的地域性也存在著影響,這個事實說明了什么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地域性呢?”
“國家政策”,學生答道。
“那我們剛才提到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農業的地域性呢?”
“自然因素、國家政策和經濟技術因素等”,學生總結道。
“蕪湖能夠種植水稻、油菜嗎?”我又拋出了問題,引導他們思考。
“可以”。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設置了一個“陷阱”。
“考慮開學后會比較忙,剛過完年,我就特地去郊區看了看,”郊區真得很美,金黃的油菜花遍布田野,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那一塊塊金黃的稻田里,農民正在辛勤地收割,有些金黃的稻穗遺忘在稻田里。暮色里,遠山圍在人們的身邊。農家的孩子們在地里拾著稻穗,有時起身看山,有時低頭沉思……”學生沉浸在我描繪的農村美景中。
“不對,你說的不是事實。”突然有學生反駁道。
“難道蕪湖不能種植油菜和水稻嗎?”我故作詫異地問道。
“蕪湖確實可以種植油菜和水稻,但是這個季節你看到油菜花和成熟的稻穗不可能,現在不是時候。”該生理論道,其他同學也突然發現我在說謊,恍然大悟。我此刻在一旁微笑地看著他們議論,指出我的“錯誤”。
“既然蕪湖能夠種植油菜和水稻,而此時又看不到,說明了農業生產的什么特點呢?”
“季節性”。
“那我有個問題,我們春節吃到了新鮮的辣椒,而夏天才是辣椒的豐收季節,這又如何解釋呢?”有個學生問道。
“非常不錯的問題,值得思考。”我向那位同學豎起了大拇指,“誰幫這位同學回答這個問題呢?”故意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探究。
這下好了,學生針對這個問題議論開來,有的說農業生產有季節性,有的說沒有季節性,煞是熱鬧。
“由于科技的進步,農業生產不再具有季節性了”,有個學生起來發言。
“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即使是反季節蔬菜,那也是通過大棚溫室、控制棚內的溫度、改變光照等等,模仿的還是蔬菜生長的季節氣候。所以我認為農業生產還是具有季節性。”
“非常不錯”,我贊許道,“即使是反季節蔬菜,我們也是要建立符合蔬菜生長的小氣候環境,所以我們說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
我又問:“蕪湖去年可以種水稻,今年可以種,那明年還可以種嗎?”
“可以。”學生整體回答道。
“那又說明了農業的什么特點呢?”
“周期性。”
……
所以,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緊跟課改的步伐,及時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堅決拋棄“穿新鞋走老路”的保守作風,從觀念到行動都努力使自己盡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走進新課程,我們的課改才能逐步邁向燦爛錦繡的前程。
·編輯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