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松(西藏昌都市第二高級中學 西藏昌都 854000)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課堂藝術分析
彭小松
(西藏昌都市第二高級中學 西藏昌都 854000)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音樂鑒賞教學是一項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審美素養,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很多事物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為促進學生擁有良好音樂素養,就需要強化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課堂藝術,因此,本文將結合花城出版社的《音樂鑒賞》,從三方面研究如何做好音樂鑒賞課堂藝術。
高中 音樂鑒賞教學 課堂藝術
將音樂鑒賞課程融入到高中教育中,不僅可以提高高中學生的作品審美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性格,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隨著音樂鑒賞課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學生也可以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音樂文化傳承重任,這對學生日后學習有很大影響,因此,應重視音樂鑒賞課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且加強對音樂鑒賞課堂藝術的關注,以便為高中學生創設良好學習環境。[1]
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音樂鑒賞課程中,就要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并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完成教學,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要聯系學生情況,在適當時機給予指導,將學生音樂潛能開發出來。對于音樂鑒賞課程來說,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靠教學內容,結合學生需求,創新音樂鑒賞課教學模式,以便增強音樂鑒賞課程凝聚力。如將多媒體教學設備應用到音樂鑒賞課堂中,聯系教學內容拓寬學生音樂視野。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鑒賞》中,不僅有中國音樂知識,還有西方音樂知識,所以,在音樂鑒賞課程中,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中西音樂的差別,如比較中西音樂的流派差異,并引入合適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受中西音樂各自特點。此外,高中音樂教師還可以將既帶有中國古典特色,又帶有流行音樂特色的作品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流行音樂是可以民族音樂相融合的,如《刀馬旦》就是融合了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并受到了廣泛好評,音樂教師可以將其應用到音樂鑒賞課程中。[2]
為提高教學質量,就要認識到音樂鑒賞課堂藝術的作用,為防止學生不能正確鑒賞,影響教學質量提升,就要重視課堂管理,尤其是那些喜歡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學生,應注重觀察,同時教師也要聯系學生性格特點,對由此帶來的后果進行預測,為防止出現學生與教師對抗的情況,應盡量避免直接批評,而是要通過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如可以讓學生了解音樂創作背景及音樂內涵等,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音樂鑒賞知識的理解,還能實現因材施教,減少師生沖突。為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教師應做好指導,用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做好學生教育工作,并根據學生學習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好學生所處環境。如在欣賞中國民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民族作品,讓學生感受中民歌主要傳達的內容與創作背景等,這樣也可以深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鑒賞課程學習中,就要讓音樂鑒賞課堂極具吸引力,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并可以強化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賞同一題材的過程中,最好應用多種版本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對比感受它們之間的差異,如在學習《搖籃曲》的過程中,就是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搖籃曲》應用進來,為播放過這些音樂作品以后,學生一定會產生不同感受,從單純的理解上升到接受。由于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同,所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一般來講,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多依賴主觀思想,所以在音樂鑒賞中應尊重個體差異。
對于音樂鑒賞課程來說,還要聯系實際情況,創新音樂教學內容也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透徹的理解音樂,還能夠讓學生參與到音樂知識學習中,讓學生學會站在客觀角度考慮問題,這對學生日后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創新音樂鑒賞教學內容,將比較法應用到音樂鑒賞中,還能夠深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從多角度欣賞音樂旋律與風格。如在《音樂與時代》該單元中,就可以運用對比的方式認識與了解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的差異。并可以引導學生從文化角度研究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學生視野也會因此得以擴展,這些都是音樂鑒賞課程所帶來的好處,所以,應重視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課堂藝術創設。[3]
通過以上研究得知,音樂鑒賞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受人的主觀意識影響較大,作為高中音樂教師要做好音樂鑒賞教學,就要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設備,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應重視活動形式的創設,并根據音樂教材內容設置鑒賞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能讓更多學生認識到學習音樂的好處。
[1]賈瑞穎.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課堂調控藝術[J]. 音樂時空,2016,02:134-135.
[2]李莉.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 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4,04:88-90.
[3]程輝. 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整體設計研究[J]. 音樂時空,2014,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