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怡
?
淺析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吳心怡
摘要:長期以來,存貸款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信貸風險成為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近年來,盡管國家已經采取了多種政策和措施積極化解和緩釋信貸風險,但信貸風險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威脅著我國銀行業體系的安全。如何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嚴控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在對象、度量指標、管理內容、手段等方面與傳統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象是銀行的信貸資產,風險度量主要指標是不良貸款比率,管理內容主要集中在客戶授信和貸款審批流程,管理手段主要憑借經辦人員的主觀判斷和經驗。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象是銀行的風險資本或經濟資本,風險度量主要指標是風險調整資本收益,管理內容包含客戶全部信貸業務的始終,管理手段主要以數據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和數學模型等多種金融工具對信貸風險進行量化。
(一)內控制度薄弱。
一是內控制度不健全,業務經營中有時會出現無規可依的局面;二是貫徹執行力不強,業務授權制度沒有完全貫徹執行到位,高息攬儲、關系貸款等違規行為屢禁不止,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三是基礎工作不完善,仍然存在會計信息失真、任意調賬、信貸管理不嚴、財務控制不力、監督職能不能充分發揮等情況。
(二)不良占比過高。
不良貸款所占比重過高,潛在信貸風險巨大,一直是困擾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難題。經過多年對資產質量的嚴格管控,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占比均呈現了下降趨勢,但仍舊偏高,其可持續發展存在隱患。
(三)資金運營渠道不廣。
(四)信貸資產趨于集中。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和大中型企業,投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貸款相對較少;在投放類型上,主要集中在工商業領域,對于農業、消費等領域投放不夠;在投放區域上,投向城市企業的貸款大大超過投向鄉鎮企業的貸款。
(五)信貸資產證券化推行緩慢。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將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資產轉換成可流通的資本市場證券的過程,有利于激活欠流動性但有未來現金流的信貸資產,分散了高度集中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我國2005年首次試點信貸資產證券化,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陷入停滯,直到2012年才開始重啟。目前由于試點資產質量較好,商業銀行證券化的動力不足,收益也不能讓投資人滿意。
(六)政府指令性政策制約。
我國商業銀行按行政區域設置分支機構,各級行在信貸政策、貸款發放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受到當地政府的指令性政策制約。這部分貸款由于受政府的影響,不僅利率可能較低,在貸款評估和審批上把關也不夠嚴謹,借款人對所借款項的管理和使用也缺乏必要的監督及制約,這使得部分信貸資產安全得不到保障。
(一)建立科學的信貸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信貸資產管理指標體系。將資本充足率、資產流動比例、存貸比例、利潤率等指標納入體系中,由此約束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結構。二是建立評估決策機制。商業銀行必須定期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償債能力、經營情況進行再評估,作為企業申請貸款周轉的依據,嚴格控制企業資金流。三是加強貸款的依法合規性。常態化開展信貸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法律意識及依法辦事的能力。在信貸業務實際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辦事,對各項涉及法律規定的借款、抵押合同等的條款必須經過法律合規部門審查,堅決杜絕經驗主義。四是強化貸審分離和分級審批機制。按風險高低劃分審批權限,落實審批責任和崗位制約。五是建立貸后稽查管理和崗位輪換機制。加強對信貸從業人員的管理和檢查,確保各項信貸業務合規開展,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堅決從嚴處理。
在某些“急功近利”的地方官員中,不乏見錢眼開的貪贓之徒。他們在搗弄所謂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同時,大搞權錢交易,瘋狂攫斂錢財。此類案例不少,且說個陳舊的。沈陽市原市長慕綏新置全市60多萬下崗工人、60多萬離退休人員的艱難處境于不顧,上任伊始便大搞“形象工程”建設,修百里環城公路,造百里環城水上帶狀公園,以及交通主干道、立交橋、廣場、草坪等等一大批項目。“急功近利”的“大手筆”,不僅使他成為輿論關注焦點,還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獎”。與此同時,他通過給房地產商違規批準項目、違規減免稅費,進行權錢交易,大肆收受賄金,數額特別巨大,被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綜合新華網)
(二)制定行業統一的信貸風險衡量標準。
一是制定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將企業法定代表人個人資料、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財務情況、信用情況、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等納入評級標準,并且定期對現有資料進行更新和再評級。二是制定統一的信貸資產分類方法。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信貸資產分類方法,力爭將信貸資產質量通過分類真實反映。三是制定統一的貸款方式選擇標準。根據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對各產業的貸款方式制定行業標準,以國家真實產業信息、政策信息為指導,調整自身信貸結構,優化資產質量。
(三)健全信貸風險管理制度。
一是以國際先進的風險控制方法和經驗為依據,結合我國國情,建立防范和轉化風險相結合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根據行業統一的風險衡量新標準,將風險控制的范圍覆蓋至全部信貸業務。二是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預警制度,加強對信貸風險監測的考核力度,基層信貸人員要做好企業的信息收集、整理、反饋工作,建立健全企業信貸檔案管理系統,記錄好企業的基本信息、貸款使用情況,利用大數據進行監測分析,及早發現風險、做出預警,制定相應的風險化解方案。
(四)合理處置信貸風險。
一是著力轉移信貸風險,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由借款企業和擔保企業分別投保資金險、財產險,發生信貸風險時由保險公司予以適當賠付;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對于政府類項目或地方性大企業,通過政府信用對銀行信貸支持進行背書。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督促企業建立貸款風險基金,在銷售收入中計提一定資金劃入其中,專戶儲存。對債務重組的企業欠款,制定詳實的償還計劃,明確償債人、償債金額、償還方式和期限。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對口部門的信貸風險補償基金。三是建立風險分散機制,采取銀團貸款的方式,對同一筆貸款進行份額分散;對同一客戶的貸款金額實行最高限額管理,將風險對象分散;長、中、短期限貸款相互搭配,將風險按照期限分散;貸款投向不同的行業,避免行業系統性風險。四是堅持“一企一策”的原則,面對信貸風險,不能簡單“一刀切”,必須堅持區別對待。積極推進信貸支持,實行“一企一策”的扶持方針。
(五)加快投行業務的發展。
一是拓寬資金運營渠道。在做好合理信貸投放的基礎上,要加大對證券承銷、票據買賣、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豐富創收手段,避免由于收入過于依賴信貸業務而造成的盲目放貸。二是加快信貸資產證券化。優化金融市場融資結構,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實現貸款向證券的轉化,從而面向證券市場進行再融資,激活“沉睡”資本,發揮市場的價格和監督約束機制,分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六)加強銀政溝通協作力度。
在商業銀行業務經營過程中,有時對某些行業企業制定的信貸政策往往會受到當地政府的非理性干預,而這部分企業一般資產規模較大,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占用的信貸資源較多,一旦發生風險涉及金額往往較大。商業銀行必須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協調,統一雙方認識,共同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出力。政府部門應該把關注重點放在幫助企業改革創新、增強企業經營活力上,減輕銀行負擔、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為商業銀行經營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商業銀行在不違背相關信貸政策、制度的基礎上,對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企業或行業予以適當的信貸傾斜,扶持地方特色、優勢項目發展。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常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