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娟(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
教什么:不妨看看“課后練習”
田秀娟
(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語文教學中似乎有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何運用、處理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因教師的認知程度、重視程度不同,“課后練習”的地位也就忽高忽低、起伏不定。但一般情況下,大概有兩種常規的處理方式:一是“課后處理”,大多數教師都是在一篇文章教學完成后再行解決,要么題題落實,要么干脆一帶而過;二是“課中處理”,有一部分頗具眼光的教師是將“課后練習”納入課堂教學的內容之中,在課堂教學中“順帶著”處理。
當然,這兩種處理方式并無不妥,但可能只是流于“就題論題”的形式。其實,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練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但容易被多數語文教師忽視的實用價值,那就是“課前處理”——借“課后練習”來為課堂教學的“教什么”定位。
眾所周知,“課后練習”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基本要求,既是編寫者文本研讀的智慧結晶,也是編寫意圖的集中體現。其設計頗具匠心,不但提煉了文本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甚至用心良苦,也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暗示了具體的思路。因此,充分利用“課后練習”來給課堂教學的“教什么”定位,也就顯得十分便捷了,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對課堂教學“教什么”的把握上出現偏差。
這里不妨舉例來說明利用“課后練習”定位“教什么”。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始得西山宴游記》被收錄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的“感悟自然”板塊,其“將身心沉浸于自然之中,在聆聽天籟的時候體味人世的紛繁,感慨歷史的滄?!钡木帉懸鈭D非常明顯。為此,教材的編寫者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配置了這樣一道“課后練習”:
誦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說說對西山之外的眾山“漫漫而游”給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受。始游西山時,作者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處?從中得到了什么樣的精神感悟?為什么他會慨嘆“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認真分析這道“課后練習”,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其中的“一說三問”四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中有關“文”方面的全部教學內容,甚至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思路,真可謂“一箭雙雕”。換言之,教材的編者其實已經為我們確定好了應該“教什么”,甚至還有可能順帶幫我們厘清了“怎么教”。于是,在備課時我就圍繞這道練習做文章,適當補充擴展,形成了如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
①如何理解課文標題中的“始得”二字的內涵?文中哪句話與之照應?(整體把握)
②為什么對西山之外的眾山的“漫漫而游”,明明已經“游”了,但作者卻認為是“未始游”?文段中多用短句,又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局部揣摩)
③作者是如何來描繪“西山之景”的?其“怪特”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局部揣摩)
榆“未始游”與“始得游”中的兩次“酒醉”,內涵有什么不同?(整體把握)
虞作者筆下的西山之景是不是真的很美?那作者又為什么會發出“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慨嘆?(拓展創新,整體把握)
備課時我就在想,以上這些由“課后練習”演化而來的,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應該要“教”同時也必須要“教”的內容,即“教什么”。從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厘清了這些,學生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尤其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的“西山之景是不是真的很美”這一問,更是幫助學生打開作者寫作意圖大門的鑰匙。
“點”或許也能代“面”,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只要我們注意發現和研究。
不妨再拿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的汪曾祺《金岳霖先生》的教學來說。很多教師在定位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時,抓住的都是“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一句,然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金岳霖先生“怪”的地方。于是,學生便你一言我一語地從說話走路、衣著打扮、師生對話等方面去說金岳霖先生是如何的“怪”。定位不準,結果也就可想而知,如同作文的偏題,盡管熱熱鬧鬧,但整堂課的教學基本上處于“跑調”的狀態;甚至還有教師為求出新,吸引眼球,“抓小放大”,“撿芝麻丟西瓜”,將教學的目光緊盯著“金岳霖先生和林徽因的感情”上,在課堂上進行毫無節制的鋪展,“其可怪也歟”!
我就想,為什么我們在備課時不去關注一下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呢?“課后練習”中的第一句話其實就在為課堂教學“教什么”而定位——閱讀《金岳霖先生》,說說作品從哪些方面寫出了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很顯然,“有趣”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
陳日亮老師在他的專著《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一書中“如是”說:“說起來,這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就是不注意研究和利用課文所提供的練習。從最起碼的要求來說,完成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乃是落實課文‘教學內容’之必由。仔細分析我們的課堂教學虛耗低效,甚至‘不知道教什么’的原因,同漠視課文練習恐怕是大有關系的?!?/p>
一語中的。盡管從現實情況看,作為可以看作對課堂教學內容預習或是復習、鞏固的“課后練習”,是很少有教師會漠視的;但是不可否認,忽視“課后練習”對語文課堂教學“教什么”甚至“怎么教”的定位作用,可能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
當然,語文教材上的“課后練習”僅僅是課堂教學確定“教什么”的一個“抓手”,還遠不是“教什么”的全部,自然也就不能按部就班地直接將“課后練習”搬來用作課堂教學的內容,因為如果這樣,語文課堂教學也就成了“練習講解”課了。更多時候,將“課后練習”演化為“教什么”,可能還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在充分“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的基礎上,去借鑒,去創造。
定位了“教什么”,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按照這個方向去開始課堂教學的“怎么教”的“巡航”了。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