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新(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
淺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楊洪新
(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摘要:針對日程教學中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些現象提出了一些問題,并圍繞如何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更有效這一主題,結合新課程中有效教學的理論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論述了對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理解,并分析歸納了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因素。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主陣地,信息技術課自計算機課更名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自己教學的實踐中,通過學習摸索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但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學生進入機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IE瀏覽器上網,玩游戲等。講解內容時,因為有電子教室系統控制學生機,情況尚且可以。但當布置任務讓學生完成時,學生則失去了學習的方向。可以說,愛上信息技術課的學生不一定會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上機任務。
怎樣樹立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正確的認識?什么樣的信息技術課才是有效的?下面是我對有效信息技術課的一點看法和如何上好一堂課的一點思考。
學生學習有效指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鐘來學習,而不是用來做其他的事情。我們應該在注重學習效率(同樣的內容用時間越短效率越高)的同時,也要注重一種現象的存在:我有一位學生,學習速度很快,別人二十分鐘完成的任務他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但是完成后他就隨意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頁,進游戲網站看相關內容,而不再進行深入的學習,他的學習看似效率很高,其實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玩上。一堂有效的課要實現讓每一位學生能夠有收獲,能感覺到自己由不懂到懂,由少知到多知,由不能到能的變化。
信息技術學科存在的另一特點是知識有沒有學會是看得見的,但有沒有具備該方面的能力卻看不到。我的學生學習過FrontPage網頁制作,部分學生對此也很感興趣,感覺自己學得挺好。每堂課的任務也能出色的完成,但當學校舉辦作品制作大賽時,交過來的作品卻讓人大跌眼鏡,頁面中僅僅粘貼了寫文字,做了幾個超鏈接。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信息技術課中,教學的有效性是基于自主學習觀念上的有效,它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讓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對事物的概念框架。
(2)讓學生明確通過努力而達到的目標,并明白該目標對自己成長的意義。
(3)教學任務的創設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任務要具備挑戰性,從而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4)時刻讓學生保持對自己學習情況的了解。
(5)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并實現主動遷移,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
1.課堂氣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上課氣氛往往是學生非常興奮,從一進機房就不停地說,直到老師開始講課都不一定能停下來。設置討論環節時,在大家積極討論的背后,是閑扯聊天。任務操作環節在學生緊張忙碌的現象中,學生最大的愿望是我趕緊做完作業,好自由瀏覽些其他的內容,比如看視頻等等。這個階段的中學生,愛玩之心皆有,那就要看我們教師怎樣去引導,去創設一個真正的積極課堂。
2.課堂管理
信息技術課大多數時間是在機房進行的,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有效學習的保障。
由于計算機操作的隨意性、網絡的開放性以及對學生操作的不確定性,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會在管理上課秩序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利用一定的設備或軟件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恰當的限制;對于教學設計多想辦法,巧妙設置學習任務;約定相應的監督與激勵機制等等以此來保證課堂的有效性。
3.在對學情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精心備課
在上課之前,要了解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了解了多少,對于他們而言哪些需要重點講解、仔細分析,哪些簡單介紹即可。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習內容具有層次感,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吃透教材,弄清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才能對課堂靈活把握。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無論是討論還是任務,才能使學生自主、認真地去完成。
4.注重知識鞏固,提高學習效率
精講多練,鞏固學習內容。一節操作課用45分鐘講解得再詳細,不如講15分鐘讓學生練25分鐘,最后5分鐘總結講評。
教師要改變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天天提問,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可以將問題做成自評分的考試系統,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或者做成通過移動答案到正確位置的課件等方式進行知識鞏固。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適時表揚或指正,使學生具備成就感和積極性。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信息技術,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