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宏 毛玉婷(廣東省肇慶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
吟誦傳承,以“理”相待
——關于在肇慶市中小學推廣吟誦課的可行性調查和思考
林曉宏毛玉婷
(廣東省肇慶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
吟誦是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經典的讀書方式,但在今天,吟誦成為一門絕學,吟誦傳統亟待恢復。不少地方已經將吟誦文化帶入校園,近年來,廣東省肇慶市也在推廣校園吟誦。但在部分中小學吟誦課開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當前開展吟誦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也對促進吟誦在教育體系中更好的傳承產生了啟示。
吟誦;傳承;教學;推廣
吟誦,即吟詠誦讀,“吟”指長吟歌詠,是詩歌的一種唱法,“誦”指誦讀,指有聲音、有節奏的背誦。“吟誦”從古至今沒有形成一個標準的概念,一些吟誦研究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了如下定義: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建順提出,吟誦是“漢詩文的讀法、固有的聲音、本來的聲音、傳統的聲音”;吟誦專家陳少松認為,吟誦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葉嘉瑩先生給出的定義比較全面——“吟誦是一種介于誦讀和歌唱之間的漢語古典文學作品口頭表現的藝術方式”。
傳統的吟誦是吟法和誦法的結合,根據不同的文體,側重點有所不同,詩詞偏重于吟,文賦偏重于誦。吟誦是體會詩詞內涵和審美韻味的最好方式,它講究行腔使調,注重文字本身的聲調,是一種玩味式的讀法。吟誦不等同于唱歌,它在旋律、節奏、音調高低的處理上顯示出更大的靈活度,更注重文字的內涵。作為一門優秀的傳統文化,吟誦的傳承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吟誦最主要的傳承途徑在教育領域,這意味著當前各地的吟誦教學為其推廣承擔著一定的使命,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重視。
吟誦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吟誦甚至可以追溯到詩歌發源的遠古時代。從先秦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兩千多年間,吟誦作為一種對經典古詩文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好的繼承和發展。
先秦時代,詩樂同源,《毛詩序》中關于“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描述表明,早期詩歌與音樂是相互依存的,詩歌的傳唱方式就是傳統吟誦的早期形態。據《墨子·公孟》所載,“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可知當時吟誦是一種普遍流傳的學習和教育方式,并且涵蓋了詩教和樂教的功能。兩漢時,吟誦的發展主要受兩大方面的影響:一是仕途教育鼓勵學子大量誦讀詩書,官吏考核的要求使吟誦得到相應的重視;二是漢樂府、漢賦這兩種重音樂性的文學體裁的興起,使吟誦在這一時期得以盛行。到了魏晉六朝時期,文人對吟誦的學習研究已經發展為一種自覺行為,吟誦不僅是文人陶冶身心的一種方式,也是檢驗作品聲律是否和諧的重要工具。隋唐之際,詩歌創作進入繁榮階段,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二句可見,唐詩的繁榮推動了吟誦的流行和普及。正如《全唐詩話》所言:“(李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吟誦在唐朝的發展達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活動。宋元時期,伴隨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教材的出現,吟誦在民間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同時,戲曲的興起也影響了吟誦腔調的變化發展,這一時期的吟誦進入理論階段,出現了“因聲求氣”等觀點。明清時期的學者對吟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總結出吟誦的功用和方法,吟誦之學展現出理性的光輝。清末以后,吟誦開始面臨衰微,受私塾教育瓦解、新式學堂興起、科舉制度取消、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沖擊,吟誦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成為一門絕學。
近年來,在國學熱潮的推動下,國人開始重視吟誦的復興與傳承。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致力于研究吟誦理論,唐文治先生、趙元任先生、郭沫若先生、俞平伯先生等人都在吟誦的理論研究和教學推廣上做出了貢獻。到了80年代后,吟誦理論研究日漸成熟,理論成果豐富。吟誦理論的繁榮推動了吟誦教學的發展。早在1987年,陳少松先生在南京師范大學開設吟誦選修課,當時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前來學習;葉嘉瑩先生于1986年在南開大學開設吟誦課,并成立了課題組專門研究吟誦;廣州陳琴老師自創“素讀經典”教學法;廈門陳水龍老師引進閩南語吟誦,他們對吟誦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
吟誦最好的傳承途徑在教育領域,就全國范圍的教學實踐而言,吟誦教學推廣最先是在北京、廣州、揚州、南京等自身資源條件較好的城市,發展到如今,形式也比較成熟多樣。而其他中小城市如廣東省肇慶市,雖然有部分中小學在推行“吟誦”教學,但因缺乏相關教育資源和政策支持,吟誦的普及和推廣難度較大,并未能形成規范,回歸真正的傳統。
在肇慶市范圍內展開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肇慶地區吟誦課的開展主要集中在端州區一些條件相對優越的中小學,如肇慶中學、奧威斯實驗小學、端城小學、實驗小學等。但在其他經濟、教育欠發達的鄉鎮地區,還尚未有足夠的資源條件開展吟誦課堂。可見,吟誦要得到實踐上的普及,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努力推進。
在肇慶市部分中小學展開的調查和采訪中,我們發現吟誦課在中小學的推廣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調查數據顯示,有六成學生對“吟誦”概念一知半解,僅有21.2%的學生是比較了解吟誦內涵的。可見,吟誦文化在中小學校園中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因地區和學校教學資源的差異,吟誦文化在目前還是“小眾文化”,未能在全市達到全面推廣吟誦課的氛圍和條件。(2)在開展過吟誦課的學校里,學生對吟誦的興趣并未如料想中濃烈。對于習慣了朗讀、朗誦法的學生來說,吟誦在一開始還能引起一些興趣,但在三分鐘熱度后,部分學生對吟誦課堂產生了乏味感,繼而失去了學習探究的意愿,吟誦教學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培養學生對吟誦文化的審美興趣也是吟誦課推廣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學生對吟誦真正產生了興趣,并以強烈的學習意愿為支撐,吟誦課的開展才能實現其意義。(3)部分學生對吟誦這一學習方式不太接受,在隨機采訪中,有學生反映,對吟誦這種古人的讀書方法有些難以適應,甚至感覺有些“別扭”。傳統吟誦要融入現代教育,難免要產生一些觀念碰撞。吟誦畢竟是流行于古代教育系統中的一種讀書方式,未必能完全適應現代古詩文教學。目前,肇慶市教育界還沒有探索出適于新時代中小學生學習吟誦的新思路,吟誦課開展的模式還只是停留在對一些相對傳統、正宗的吟誦調的學習模仿,這樣的課堂學習自然不可能迎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學生對吟誦的接受程度也就因人而異。(4)中小學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學生如果不是有意學習吟誦,一般不會在課余多花時間加以訓練。吟誦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僅靠一周一次甚至一學期幾次的課程學習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此外,校園吟誦課主要由語文教師承擔教學任務,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自身要打好吟誦功底。而學校、教育部門提供的培訓學習時間短,次數有限,教師還要靠自學掌握吟誦的基本知識。語文教師教學任務比較重,難有足夠充足的精力對吟誦教學的方法、模式、內容等加以探究,吟誦教學的質量有待考量。
吟誦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古代人人知曉,為何如今反而日漸式微,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究。不同時代對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在封建禮教制度和科舉制度下,吟誦是一種學習要求,是入仕的墊腳石。而現代社會更需要技術型、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的方向有所傾斜,吟誦不再具備以往的政治功能,但是吟誦的美育功能并未消失。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在科技信息時代要得到傳承和發展,必然不能依靠強制性手段。所以,基于責任和自覺的吟誦傳承在推廣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顯而易見。
在思考吟誦教學推廣難題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考慮語言條件的因素。遼南吟誦傳承者張本義教授認為,“在學習品味和展演古典詩文時,講究平仄、葉音、破讀和依字行腔的,就是吟誦,反之,不管采用何種腔調,都不能稱之為吟誦。”吟誦是相當講究的一門學問,不同于普遍適學的朗誦,吟誦對學習者有更高的要求。古人學吟誦,恰如今人學朗誦,語言環境是吟誦學習重要的客觀條件。今天吟誦教育的推廣以普通話為基礎,但是古今語音的變化以及方言的差異性使普通話吟誦中平仄的區分成為一大難題,而平仄又是吟誦中音樂美產生的條件之一。對肇慶本地的學生來說,以粵方言中入聲的發音來區分平仄不失為一個簡易的好方法,但這一方法也并不是絕對標準的。此外,系統地學習吟誦還需要掌握葉音、韻字、異讀等相關規則,這也加大了吟誦入門的難度,使學生對吟誦之學望而卻步。吟誦入門基礎的掌握還決定了吟誦的學習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習者需要通過長時間誦讀量的積累逐步掌握吟誦的技巧。在校園開展吟誦課程,若非高頻率、高強度的訓練,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就肇慶地區已引進吟誦課的學校來看,多數學校開課的頻率為一周一次,有的學校甚至一學期只有幾次,常規的古詩文教學也很少引入吟誦,依然以朗讀教學為主,吟誦并沒有真正融入課堂之中,發揮其作用,這與學校教學資源和教師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不無關系。教師沒有足夠的吟誦功底,學生沒有持之以恒地系統學習,難以吸收吟誦文化的精髓。加之,當前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吟誦課的開展更容易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有些名義上設置了吟誦課的學校因為課程緊張把吟誦課時間安排為其他主要課程,使吟誦課形同虛設。吟誦進校園是吟誦文化推廣的重要途徑,但這一途徑很容易“走偏”,它在融入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一旦被置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就限制了其發展空間。
在調查中,吟誦傳承的必要性得到了大部分師生的肯定。吟誦傳承歷史中斷近百年的遺憾促使我們要重視吟誦文化,復興絕學。可喜的是,目前在肇慶市,吟誦也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重視,被嘗試性地引入到教學體系中,各種吟誦教學成果展示、比賽活動辦得有聲有色。但吟誦進入中小學校園的目的是為了在青少年群體中普及傳播一種讀書方式,并不是發展成為一門表演藝術,或者做成學校的形象工程,從這一層面來看,肇慶市中小學校園的吟誦推廣“任重而道遠”。有學者就吟誦的傳承問題指出,“在大眾對傳統吟誦還沒有清楚認識的情況下就急于推廣,只會將其變成一種廉價的娛人手段。如果僅僅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過分宣揚這種似是而非的吟誦乃至將其變成一種才藝表演,那只會混淆視聽,最終的結果反而是使真正的、傳統的吟誦以一種異化的形式消亡。”
吟誦的傳承要順其自然,不能強推強行,不宜急功近利,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在保證傳承質量的條件下,有效地開展吟誦課,才是對吟誦文化的保護,因此,肇慶市中小學在引入吟誦教育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文化傳承需要一個適合的時間和空間,肇慶市在吟誦文化宣傳和推廣上的實踐還不夠豐富,近幾年來吟誦在教學領域的推廣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全面推廣吟誦課的時機尚未成熟。加之,吟誦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有限,實踐經驗不夠豐富,推廣吟誦課的根基不穩。而且,吟誦的學習對教師和學習者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所以,吟誦課一開始并不適合面向全體學生,而是應針對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開設。以目前的條件來看,最好能夠集中主要精力和資源在試點學校先行試驗,并且只對部分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系統培訓,形成一個相對完整、規范化的課程體系。在試點還沒有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果前,全面推廣吟誦課反而容易適得其反,使吟誦的傳承流于形式而失去“吟詠性情”之本質。所以,肇慶市中小學對吟誦課的推廣應理性對待,既要響應恢復吟誦傳統的號召,也要注重從實際出發,加強吟誦教學中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切不可盲目跟風而忽視質量。另外,教育部門也應加大對地方中小學的扶持力度,促進吟誦教學資源的交流和共享,以促成日后吟誦課全面推廣的客觀條件的形成。
[1]徐建順.什么是吟誦[J].小學語文教學·人物,2014(1).
[2]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07.
[3]胡俊林.論中華吟誦文化的發祥起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1).
[4]陳向春.吟誦與詩教[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張本義.吟誦拾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3.
指導老師:劉挺頌,廣東省肇慶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廣東省肇慶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論文,DC201419。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