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丙芳 海青云(青海省湟中縣第二中學)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牛丙芳海青云
(青海省湟中縣第二中學)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使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型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中,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運用效果格外突出,通過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高中歷史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策略
歷史學科是高中學生需要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但因為歷史學科需要學習和記憶的知識點繁多,以及受到應試教學思想限制,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使得高中歷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進而導致學習效率難以提升。為了更好地使高中歷史教學發揮其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作用,教育工作者應不斷研究新的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實施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教學理念應運而生。下面本文就對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策略進行闡述。
1.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由于高中歷史教學知識點較多,為了能夠跟上教學大綱的進度,歷史教師在授課時,通常采用直觀呈現的方式,即將知識概括性地全部講授給學生,這樣的授課方式使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和消化教師所講授的課程內容,但為了能夠獲得成績,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長此以往,不僅學生學習壓力大,而且也會影響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而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實施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生活化理念的應用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把握和安排,運用正確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和吸收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由于傳統歷史教學多以教師為主體,照本宣科地參照教材進行授課,學生的思維被局限在教材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學生只會紙上談兵,成為考試的機器,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其實,知識的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應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可以很好地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歷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并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真正地學有所用。
1.制訂生活化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知識體系較為龐大,單靠學生死記硬背無法全部掌握,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在進行歷史知識講解時,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這樣可以使原本空洞、蒼白的課堂授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時,教師要以讓學生熟記歷史知識為基礎,同時,提高其對古今中外歷史產生和發展規律等文化知識的修養,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借鑒,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目的。
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重要途徑。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時,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國手工經濟”一課時,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深入了解其發展特征,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將古代中國手工藝制品用圖片、視頻等方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實地感受中國手工業生產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運用生活素材開展教學
由于傳統教學注重的是對歷史事實的講述,而忽視歷史知識中的生活元素,所以,教師在進行歷史事件講述時,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可以充分運用生活素材。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累積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三歷史必修三中的“中國的古代藝術”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以小組的方式,搜集生活中較為熟悉的古代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方面的素材,可以翻閱圖書、報刊,也可以借助網絡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生收集素材是對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這樣可以使歷史知識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讓學生養成主動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應用生活化理念開展教學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也讓學生在生活化氛圍中更加輕松、愉快地學習歷史知識。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使枯燥、繁雜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提升歷史知識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1]趙艷.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學園:教育科研,2013(4).
[2]楊波.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2).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