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霞(吉林省舒蘭市第二十三中學)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分析
賈玉霞
(吉林省舒蘭市第二十三中學)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打造高效課堂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標準,而高效課堂的達成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等。高效課堂的構建,不能只集中在課堂方面,還應該與教學的各個環節相聯系,從而達到環環相扣、層層相連的效果。以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現狀為基礎,著重分析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思維能力
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汲取各種知識。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隨之翻新,構建高效課堂才是最終目的。高效課堂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的實踐模式,需要廣大的教師不斷地去挖掘發現新的教學方法。一旦課堂高效運行,學生可以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在課堂中煥發無限的生命力。
初中數學多為基礎性知識,但是初中學生尚不成熟,較為貪玩,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學,有效導入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整合有關學習材料,巧妙地設置成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且兼容知識性與探究性、趣味性的教學情景,在吸引學生注意的同時,也啟發學生思索分析。這樣,學生可以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感知體驗,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與探究奠定基礎。
比如,在進行三視圖的教學引導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畫一下教室中部分實物從不同角度看的樣子。通過讓學生接觸熟悉的物體來降低初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恐懼感,讓學生帶著愉悅舒暢的心態來接觸新知識,這與新課程所提倡的“學中做,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給學生“做”的機會,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體驗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總結歸納,獲得知識,豐富學習經驗。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或學習材料融入富有探究性、實踐性、趣味性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動手動腦,逐步發掘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豐富數學知識庫,學會自主探究。
自古以來,人們都比較看重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自身獨特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助于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和記憶數學基礎知識,有效應對各種數學題型。因此,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多少數學知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與滲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后練,這種方式不但枯燥而且無用,很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新課程的發展需求。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教授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體會,努力找尋一種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起教學引導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任務。
因此,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變式訓練,幫助學生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下面筆者以一元一次方程的一道應用題為例。
例題原型為:同樣的一件工作,如果甲單獨來做,那么需要30個小時;如果乙單獨來做,則需要15個小時,求兩個人合作完成該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對于這道題,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分析題目,然后請學生解答。接著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變形,稍微加大題目的難度。如可以變式為:同樣的一件工作,如果甲單獨來做,需要30個小時;如果乙單獨來做,則需要15個小時,當甲做了5個小時之后,甲乙一起合作,那么需要多少時間?或者是:同樣的一件工作,如果甲單獨來做,需要30個小時;如果乙單獨來做,則需要15個小時。如果甲做了5小時之后,剩下的工作由乙來完成,那么還需要多長時間?通過不斷地變式來加大題目的難度,讓學生體會到題目的引申含義,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新的教育發展理念指導下,“高效”已經成為打造理想課堂的最終目標,高效課堂能夠高效地利用課堂45分鐘,教師傳遞基本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積累。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初中數學課程能為學生的數學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高效課堂實施成功的案例較少,但是在新課改的指導下,高效課堂構建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每個教師都可以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數學的知識海洋里盡情遨游。
[1]劉洪濤.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策略初探[J].教育創新學刊,2012(5).
[2]郭建剛.成就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3]盧斌.例談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現代閱讀,2013(1).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