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雅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論新世紀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新聞傳播環境的變化
溫雅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宜州546300)
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是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少數民族地區黨報作為其子系統也必然受到影響。本文從政治、經濟、文化、媒介技術四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新聞傳播環境的變化。
新世紀;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新聞傳播;環境;變化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人口1.1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49%,至2011年底,我國共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44個少數民族以單一民族或多民族聯合的形式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占我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1]
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的源頭始于1905年,內蒙古創辦了第一種民族報道的報紙《嬰報》。[2]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報道的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據統計,“2000年全國有少數民族文字報紙84種,總印數10116份”,[3]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新聞報道基本上覆蓋了少數民族地區,通過新聞報道宣傳國家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統一,保障社會穩定。
少數民族地區的媒體從數量、規模方面都相對欠發達,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是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是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少數民族地區黨報作為其子系統也必然受到影響,了解分析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環境對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由于新聞傳播反映對象的豐富性,以及和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緊密聯系,因此,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新聞傳播學同研究其他歷史新聞傳播學一樣,都離不開各個時期的政治斗爭史、政治發展史和生產斗爭史、經濟發展史等”,[4]同樣,研究新時期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也離不開其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
(一)政治環境的變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漢族地區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雜居著不少漢族。[5]這一基本國情說明少數民族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由于少數民族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文化、習俗等方面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是基本國策。少數民族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方方面面。
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自出現少數民族區域報刊開始,少數民族新聞報道就履行著基本職責。從過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緊緊圍繞著宣傳國家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的核心展開。時刻牢記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的獨特使命,通過各種新聞題材的報道向受眾宣傳少數民族政策,推進國家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展開。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國內越發復雜的形勢對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下,少數民族地區出現了嚴重危害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秩序,危害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事件。特別是2008年“3·14”西藏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7·5” 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這樣惡劣的事件,危害了少數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多種傳播手段,對國內媒體覆蓋率低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信息滲透。通過免費發放全波段鐘控(調頻、中波、短波)收音機,且經過改裝和定頻、定時,主要收聽“自由亞洲電臺”、挪威“自由西藏之聲”等,干擾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6]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少數分裂分子的破壞行為,滋長了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此時,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媒體的作用被凸顯出來。不管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還是常規新聞報道中,都應意識到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的重要性,加強民族政策的宣傳,將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核心精神傳播到廣大受眾中,促使少數民族群眾自覺維護社會安定,構建和諧社會。
(二)經濟環境的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仍存在明顯的貧富差距,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較早發展起來,相較西部地區更為發達。而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又極具特點,全國55個少數民族有50個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80%左右。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需求較精神需求更強烈,接觸的精神產品較少,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成為最重要的新聞媒體。
1999年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旨在激發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這項政策給西部廣大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也強調在此基礎上民族地區利用自身優勢快而好地發展起來。
新世紀以來,隨著全國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同時,也改變了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生存環境。一方面,自“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理念提出之后,新聞媒體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隨著媒介經濟觀念的進一步推進,新聞媒體市場運作亦形成常態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區域媒介經濟水平,因此,相對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媒體的數量和規模都相當有限,但經濟水平的提高給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經營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少數民族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描述的,人的需求分為不同層次,由低至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生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后會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隨著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需求也逐步改變,對精神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此時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正是輸出精神產品的一大來源。同時,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對發展地區經濟、縮小發展距離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文化環境的變化
經過長期的累積,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已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各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是文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記錄下豐富的少數民族史料,形成各少數民族文化體系。少數民族文化體現在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較為突出的有各少數民族獨有的節慶,以廣西區域為例,就有仫佬族 “依飯節”、壯族“螞拐節”、毛南族“分龍節”等多種節日;有少數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禮儀及婚喪嫁娶等方面;還有在生活中創造出大量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仍以廣西區域為例,如“劉三姐”的傳說、編排成的“印象劉三姐”的實景演出、花山壁畫以及三江侗族的鼓樓和風雨橋等。這些對于國家、民族都是優秀的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人類文明的成果。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環境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其流動性和包容性空前強大,并且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呈現快餐化現象。面對這樣的文化環境,少數民族文化即面臨機遇也面對挑戰。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擁有極高的價值,在強有力的文化流動中能被更多的人了解、接觸、認識,能通過更多的渠道流傳開來,增加對外交流,增加其影響力。同時,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也面臨著流失的危險,首先,大量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較為單薄,傳承的人力物力都很薄弱,使得很多獨特技藝都面臨消失的境地。其次,在大眾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一代對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追捧空前高漲,導致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冷落。
面對這樣的文化環境,媒體應承擔起文化繼承發展的責任。這也是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拉斯韋爾在1948年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就明確提出,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環境監視功能、社會聯系與協調功能以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7]這就意味著少數民族地區的大眾傳播具有文化傳承功能,而少數民族地區的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承擔著文化傳承的責任。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主流媒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在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方面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從而搭建起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
(四)技術環境的變化
新媒體的加入改變了原有媒介格局,傳統媒體受到嚴重沖擊,與新媒體一起尋求媒介融合發展的道路。新媒體迅猛發展,網絡、手機迅速進入人們生活,并成為主要媒介。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90.1%。[8]受眾的媒體接觸習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新媒體的接觸時間增多,并且接觸的方式非常多樣化。
少數民族多處于邊遠地區,傳統媒體的覆蓋率相對薄弱,但是網絡的普及逐漸實現了“地球村”的概念,少數民族地區的受眾也能輕易通過網絡接觸外面的世界,向少數民族地區受眾展現了更廣闊的世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傳統媒體經受不小的沖擊,媒介渠道拓寬內容增加,使得受眾對傳統媒體的依賴逐漸降低。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的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其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都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少數民族受眾對信息內容需求的增加與傳統媒體信息輸出有限的量也形成了明顯的矛盾,即少數民族新聞媒體的信息生產能力難以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需求。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新聞傳播工作將更加艱巨。
當然,任何一種因素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環境相互影響,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宏觀環境共同制約著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新聞傳播工作。因此,應綜合考量宏觀環境的變化給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帶來的影響,從而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工作力度,形成有特色的新聞傳播活動。
環境的日益復雜給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對少數民族地區媒體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影響尤為明顯。
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相對封閉的環境逐漸瓦解,開放性環境影響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新聞傳播的內容。在日益復雜的環境中少數民族地區黨報要堅守其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基本職責,新聞傳播內容堅持宣傳國家民族政策,宣傳民族統一,同時,逐步改變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新聞傳播單一性局面,從內容上豐富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內容。其二,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給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帶來了新生機。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信息的生產在翻倍的增加,具體表現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產品需求量明顯增加,這就意味著給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在信息生產方面擴展了空間。以受眾為核心的傳播理念在現今逐漸被提倡,因此,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受眾的需求,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重要任務,根據需求調整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策略。其三,隨著媒介融合技術的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黨報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媒體的主力軍是變革的重點對象,媒介融合的步伐不可逆轉。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將從形式上內容上與新媒體接軌,進一步貼近受眾,加強其傳播效果,同時,加強少數民族特有的信息內容的輸出,提升對少數民族的認知,增強其認同感。
綜上所述,新世紀少數民族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媒介技術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媒介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必然受到社會宏觀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黨報作為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正視環境的變化給媒體新聞傳播活動帶來的影響,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策略,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安定團結,提升少數民族群體的認同感。
[1] 王建,金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堅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三個自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方面重要論述系列論文之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4):2-7.
[2] 劉迎新.少數民族新聞報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32-135.
[3] 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勞動保障出版社,2001:112.
[4] 白潤生.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通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3.
[5] 趙飛.深刻認識 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是牢牢把握民族工作正確方向的前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方面重要論述系列論文之三[J].黑龍江民族化刊,2014(6):1-4.
[6] 鐘克勛.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的互補效應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5):111-114.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1.
[8] 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2016-01-22.
G216
A
1674-8883(2016)17-0009-02
本論文為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廣西少數民族形象構建及與變遷——新時期廣西主流紙媒體少數民族報道研究”(KY2015LX360)成果;2015年河池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點建設學科基金項目“新世紀《河池日報》少數民族新聞報道特征及價值取向研究”(2015XW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