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園 趙瓊陽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彈幕與青年亞文化
李明園趙瓊陽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473000)
青少年作為網絡用戶中最為活躍的群體,在接受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上都要遠遠高于其他年齡層,同時他們也帶來了最廣泛的文化實踐,呈現出多樣化的價值訴求。本文從文化領域解讀彈幕現象,運用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理論結合彈幕這一具體實踐方式,探析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的多元價值訴求。
彈幕;青年亞文化;價值訴求
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亞文化不僅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其傳播種類及傳播形態也越來越多樣化。應用媒介技術創造的多元開放的網絡空間為人們提供了多種交互方式,彈幕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種,近年來備受人們的關注。
“彈幕”是一種懸浮在視頻上方的即時評論字幕,它的特殊之處在于觀眾能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將評論展現在屏幕上,滿足了人們的表達欲,增強了互動性。彈幕文化作為一種新型原創性青年亞文化,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文化,具體來源于日本的一個視頻網站—NICONICO動畫,該網站以A(Animation動畫)C(Comic漫畫)G(Game游戲)為主打內容。彈幕在2007年左右傳入我國,這種文化舶來品在中國尚顯年輕,但卻表現出了強大的吸引力。
在我國,2008年出現第一家專業彈幕視頻網——AcFun(以下簡稱“A站”),2009年第二家專業彈幕視頻網——bilibili(以下簡稱“B站”)出現,因其上傳的視頻內容相對寬容,視頻資源更加豐富,繼而成了我國彈幕迷的主要集中地。由于A站經營內容中包含中國時政社會的內容,使得著重發展ACG文化并有著嚴格會員準入制度的B站顯得更為純粹。發展至今,非彈幕視頻網站也紛紛試水“彈幕”這一互動形式,使得彈幕文化在騰訊、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媒體上也開始盛行。
(一)彈幕語言風格化
“風格”一詞在英國伯明翰學派關于青年亞文化的研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匯,20世紀的青年亞文化主要通過服飾、音樂、行為、文字等來表現風格,80后另類小說就是中國青年亞文化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認為“風格”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反抗與矛盾的嵌入與展現都位于現象的最表層,即符號層面……”[1]在當前互聯網語境下,青年亞文化在更加多樣化的同時也開始更多地借助符號來體現,彈幕文化中出現的多種語言符號和表情符號就是風格化的體現,創新了語言的表達模式。
來自不同地域空間的人們聚集在網絡上,對同一事物表現出共同的關心,并對共同關注的事物呈現出相對一致的感情色彩,相互之間擁有共同的語言,容易產生共鳴,通過交換意見產生互動效應,共同更新并豐富相關信息,成為超越地域空間和生活階層的團體性青年群體。也就是說,不同的個體認知結構在共享網絡資源時互相之間所形成的群體性凝聚狀態和聚居模式。一般來說,不同的青年社群會創造出不同的相對封閉的文化語境,在形成社群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面向大眾化的傳播。
可以說,“溝通的區隔、內容的偏向、技術的限制,這些為彈幕和彈幕文化建立了一個無形的轉入機制,使之只能存在于一個范圍有限而特征鮮明的亞文化群體內。”[2]彈幕族創新并使用的彈幕用語便是特定文化語境的產物,通過彈幕制造的樂趣,不具有廣泛性,更不為主流人群所了解,甚至因其惡搞性質和使用語言的獨特性而時常被主流所誤解。彈幕族通過使用字母、數字、文字甚至表情符號,對畫面進行針對性點評或個人情感的抒發,而彈幕評論內容通常由專門的彈幕用語來完成。
(二)價值訴求多樣化
彈幕發送是一種自主參與性極強的點評方式,而發表意見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尋求自我價值和他人認同的表現。所以,發送彈幕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訴諸話語權的行為,這種行為方式折射出現實話語權的缺失。行為參與者的價值訴求更多地體現在自我表達和情感抒發上,以尋求情感的復制認同,獲得歸屬感并實現情感寄托。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在任何時期,青少年首先意味著各民族喧鬧的和更為引人注目的部分。”[3]彈幕群體的一致性決定了審美趣味的相似性,彈幕中包含多種吐槽和惡搞元素,當同一個關注點被集中吐槽并得到普遍認同時,參與者能夠在發泄情緒的同時有效地消除孤獨感。通過彈幕實現個體之間的交流符 合當下的虛擬社交模式,一方面,人們期待認同并渴望找到存在感,需要這樣一個能夠彰顯個性的平臺來進行自我展示;另一方面,人們通過交流實現情感互通,從這個共享空間獲得心理滿足感。
(三)評論意見“碎片化”
在播放視頻畫面的同時,播放平臺也成為一個放置意見的場所,一個允許多向交流的社交平臺。人們通過發送字幕表達不同意見從而進行爭論或表示認同,這種“部落化”的互動觀影模式更加凸顯自主性和趣味性,在表情達意上更加簡潔明了,匿名發送也進一步確保了表達的自由化。彈幕族對視頻畫面進行針對性、流動性的“碎片化”表達,形成了圍觀性的評論意見輸出,群體內部會形成相對獨立的組織機制,是一種創造性的文化實踐。
觀看視頻時,觀眾與視頻畫面處在并行空間,這時具有畫面針對性的即時評論會讓觀眾很容易把握住交互節奏,而不會不知所云。“碎片化”的內容及情感表達反映出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構成不了連貫的自我表達,交互對象的匿名性和不固定性也使互相之間難以形成連貫的對話,建立不了穩定的關系,這種覆蓋式的混亂表達和即時反饋使彈幕信息碎片化,很難體現出邏輯性。
21世紀,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紛繁雜亂的事務容易讓人產生焦躁壓抑的情緒,需要找尋一個相對自由的自我表達空間來進行釋放。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制約因素讓人們很難找到這樣一個表達和發泄的場所,于是彈幕作為一種相對溫和的抵抗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表達需求。
從眾多的彈幕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視頻在彈幕數量上會有巨大差異,原創性質的視頻一般更具吸引力。如果視頻吸引力或者話題性不足,就無法使觀眾聚集起來,也就形成不了一定規模的意見輸出,所以彈幕也可以說是氛圍化的產物。
研究彈幕文化離不開青年亞文化這個大環境,青年亞文化不是一種單純的概念性文化,它具有復雜性,是一種豐富的拼盤式文化。與主導文化相比,一方面,青年亞文化具有非主流、邊緣性的“亞”文化或“次”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往往與較小的參與群體、與年輕創新文化相關聯,偶爾具有政治抵抗性和激進性并呈現自身的獨立性。[4]群體力量的懸殊和所關注內容的不同使兩者在影響力、開放性、文化格局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青年亞文化更加注重自我表達,體現自身的生活方式、情感態度以及心理需求,具有自發性、率直性等特征。
不同時期的青年亞文化會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和表達內容,但都具有反抗、另類等特點。彈幕文化的主要受眾是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屬于典型的青年亞文化。雖然它是小眾文化,無法與真正的主流文化相抗衡,但其受眾的忠誠度高,群體內部力量和方向更加具有一致性。
使用彈幕的過程中,評論時間的任意性、評論語言的豐富性和評論對象的選擇性都凸顯出其獨特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彈幕文化也是如此。如今彈幕的種類、功能及表達含義日益豐富,但如何發展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彈幕文化,則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青年亞文化更加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并存在廣泛的解構空間及文化含義,其長期被邊緣化的處境也隨著互聯網的盛行、網民數量的激增及組織結構的多元化而逐漸得到了改善。要客觀地看待青年亞文化,拒絕強制標簽化,在文化實踐中要承認差異并尊重個體的差異化表達,以期謀求更好的融合。
[1] 迪克·赫伯迪格(美).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陸道夫,胡疆鋒,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9.
[2] 陳義,曹圣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青年探索,2013(6):19-24.
[3] 孫名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04):88-93.
[4] 馬中紅.中國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2.
指導老師:李琳琳
G206
A
1674-8883(2016)17-0020-01
本論文為南陽師范學院“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亞文化訴求”SPCP項目成果
李明園(1994—),女,河南人,本科。趙瓊陽(1994—),女,河南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