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晨
(1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2北京萬云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新媒體傳播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探尋
劉晨1,2
(1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00872;2北京萬云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促使新媒體逐步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新媒體平臺充斥著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社會思潮,因此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從分析新媒體傳播特性入手,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新媒體傳播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并提出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建議,期望對鞏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把控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有所幫助。
新媒體傳播;意識形態安全;影響
新媒體是指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與傳統媒體相比,其傳播特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交互性
新媒體為受眾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操作平臺,受眾在終端設備接收到媒體發布的信息后,可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體現傳播的雙向性,激發受眾接收信息和反饋信息的積極性。新媒體這一特性徹底轉變了傳統媒體單項傳播信息的運作模式。
(二)即時性
新媒體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幅度提升信息傳播速度,使受眾可以利用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接收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彌補了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周期長、即時性差的弊端。尤其在報道突發事件時,新聞客戶端、新聞網站、微信等媒介可以第一時間將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擴散傳播出去,并讓受眾及時了解突發事件的最新進展。
(三)海量性
新媒體傳播內容豐富,擁有海量性的網絡資源,不同人群在龐雜的資源中可以輕易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以滿足他們獲取信息的個性化需求。但是,海量性的資源也充斥著反馬克思主義的負面信息,若這部分信息得到肆意傳播,那么必然會影響民眾的意識形態。
(四)共享性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可快速實現全網共享。例如,個人或組織在公共平臺上發布信息,其好友可以轉發該信息,使得信息傳播次數呈幾何倍數增長。又如,搜狐、優酷、鳳凰等知名門戶網站發布的信息,允許受眾通過微博、微信、QQ等工具進行共享,進而達到快速傳播信息、擴大信息傳播覆蓋范圍的目的。
(五)超文本
新媒體傳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實現集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要素于一體的超文本式傳播,同時新媒體還可以與傳統媒體相結合,構建起多種媒體的復合傳播模式。對于意識形態宣傳教育而言,傳統媒體宣傳略顯枯燥、單調,而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滿足人們視、聽、說的感官體驗需求,以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強化宣傳效果。
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核心,在維護國家政治穩定、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傳播以自身的傳播特性,成為了多元社會思潮和西方文化思想的主要傳播路徑,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威脅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新媒體平臺中的英文信息占信息總量的80%以上,這使得西方社會擁有絕對性的信息資源優勢,處于話語霸權地位。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政治立場匯集在新媒體平臺上,形成相互競爭、相互融合、相互交鋒的局面。西方國家在對外信息傳播中,利用新媒體平臺向我國民眾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打著人權、自由的幌子使部分群眾質疑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甚至是產生敵意,這嚴重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話語權。與此同時,新媒體已經成為多元社會思潮交融的集中地,這些社會思潮代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使得新媒體傳播中隱藏著不同意識形態的競爭、較量。例如,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鼓吹虛擬平等、無政府狀態的自由主義。若這種不良思潮通過新媒體大肆傳播,勢必會威脅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誘導群眾對現實政治制度產生不滿情緒和抵制行為。
(二)分散意識形態整合力和傳播效力
國家和政府是傳統媒體的掌控者,其對信息的發布具有決定權,這種決定權使其具備了對意識形態引導的掌控力。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使意識形態的整合力被分散,還使傳播效力有所削弱,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政府控制力被弱化。新媒體在信息發布上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其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使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果傳播的是負面信息,則會使政府在輿論控制方面的難度增大。同時,一些與事實真相背離的信息也可以在新媒體上進行快速傳播,當不知情的公眾看到這些信息時,便會質疑政府的公信力,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不再被大多數人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意識形態教育作用的發揮變得難上加難。其二,傳播效力被削弱。在新媒體中,意識形態的傳播取決于廣大受眾的接受意愿,大部分受眾在這種不受約束的環境中,更愿意選擇接受一些不一樣的觀點,由此導致政府在新媒體上對信息的控制力被削弱。
(三)制約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與發展
意識形態與道德秩序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前者是后者的重要載體,后者則是前者的表現形式。在新媒體時代下,發達的西方國家借助各種新的媒體形式,向中國灌輸他們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由此對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弱化道德約束力。在新媒體上信息的發布與傳播很難被控制,任何組織或個人均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其中的個體,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這種權威性被弱化的環境當中,人們不需要考慮現實中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使得倫理道德的約束力和規范作用被弱化。其二,喪失道德判斷力。新媒體中的信息非常豐富,但對信息的監督審查力度卻嚴重不足,好的與壞的信息可以同時傳播,由于個體的判斷能力有所差別,在雜亂無章的信息中,去偽求真變得十分困難。
(四)增加意識形態教育難度
長期以來,我國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時,采用的都是傳統的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書籍等,并以面對面的講授作為主要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與受教有著十分明確的界限,前者主要負責信息的傳播,后者則是對信息的接收。在該過程中,信息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意識形態的教育難度大大增加。新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載體,其不具備任何政治性,但新媒體本身卻有著全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帶來全球范圍內優秀思想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相背離的思想,如思維和生活方式、民主、自由、人權等。對于涉世未深且缺乏判斷能力的青少年而言,這些思想超過了學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作用,并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的思想觀念,極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陣地建設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要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增強對西方不良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的抵御能力。一方面,國家要重視馬克思主義專業網站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多層次的網站傳播體系,豐富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息資源,使人們可以在網站上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同時,馬克思主義專業網站還要不斷更新貼近生活的教育內容,設置熱點問題、重大事件論壇區,允許群眾發表個人見解,增強網站的互動性。另一方面,建設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隊伍,堅定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方向和共產主義信念,要求教育工作者掌握新媒體技術,不斷提高其資源素養,鼓勵其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從而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對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統一社會輿論,整合社會意識形態
在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有必要塑造統一的社會輿論,并對社會意識形態進行整合,首先,應加大網站建設力度,強化輿論宣傳。政府可以對部分重點網站進行人財物力的投入,借此來加強輿論宣傳網站的建設,使這些網站成為黨和政府的發言地。其次,增強信息的透明度。社會公眾對重大事件的關注程度相對較高,尤其是一些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為使廣大社會公眾能夠及時了解重大事件的真相,權威機構可以借助新媒體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報道,并在報道的過程中加強正面引導,以此來遏制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重新塑造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這對促進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提倡自省自律。可以通過全社會范圍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增強新媒體用戶的自律能力,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建立新媒體行為監管機制
為有效解決新媒體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影響和制約,應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新媒體行為監督管控機制。首先,應加快完善與新媒體有關的法律法規。新媒體是網絡信息時代的產物,其與傳統媒體的差別較大,由此導致了很多法律法規對其均不適用。雖然國家也針對新媒體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處較多,因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加快完善與新媒體有關的法律法規,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使新媒體能夠在法律層面得到約束。其次,通過行政手段加以控制。法律所具有的延后性特點決定了其無法預測問題的出現,而新媒體在發展中會出現各種新的問題,如果僅依靠法律進行解決,顯然是不夠的,而通過行政手段則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后,強化技術監管。可針對新媒體的特點,運用過濾技術和信息分級技術,對新媒體中的信息進行監控,同時可通過加強對網站監管人員的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應變能力。
(四)利用新媒體加強意識形態教育
新媒體作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產物,其存在有著一定的必然性。既然我們無法阻止新媒體的發展,就應當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借助新媒體來增強意識形態教育,增強人們的安全意識。首先,應對新媒體環境進行優化,這就要求我們應當對新媒體的發展予以重視,并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同時,可創建新的媒體文化機制,加強對新媒體文化的監管,為意識形態教育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應對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加以改進和完善,針對運用新媒體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并利用音視頻、圖像等形式,以生動的表達方式,使受教育者更愿意接受意識形態教育,這樣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最后,在新媒體環境下,意識形態的教育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以此來滿足意識形態教育的發展需要。相關組織和機構應當加大對意識形態教育者的技能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更多的技能,從而提升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效。
新媒體傳播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為了消除和控制負面影響,必須認真分析新媒體的傳播特性,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從多個層面找尋新媒體傳播對意識形態安全產生威脅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強化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的引導和監管,提高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力,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
[1] 韓健鵬.當代西方意識形態新變化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與對策[D].吉林大學,2012.
[2] 郭明飛,楊磊.新媒體傳播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及對策[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6(6):87-89.
[3] 李金才.信息時代媒體對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與應對[J].學理論,2014(11):121-122.
[4] 郜鑫.新媒體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
[5] 張琳琳.信息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D].江蘇師范大學,2013.
[6] 蔡泉水,劉建光.新媒體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挑戰與回應[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64-66.
[7] 雷亞楠.新媒體時代輿論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及構建[J].聲屏世界,2014(3):43-45.
[8] 鄭萌萌.關于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思考[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76-77.
G206
A
1674-8883(2016)17-0037-02
劉晨(1988—),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在職研究生在讀,新聞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