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李 日
(煙臺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左方在《南方周末》的新聞實踐初探
黃婷婷李日
(煙臺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264005)
左方是1984~1998年間《南方周末》的主要負責人。本文從辦報方針、辦報原則、欄目設置、人才觀等方面,探究了左方《南方周末》時期新聞創新的具體內容及其對于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意義。
左方;《南方周末》;新聞實踐;真理報模式;新聞人才觀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國改革的序幕。大眾傳播媒介順應時代潮流,加入到新聞改革之中。1981年1月1日,《中國青年報》率先創辦“星期刊”,引發了“周末熱”。為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應對報業市場變化,《南方日報》亦順勢而為,創辦了《南方周末》。左方于1983年10月受命籌辦《南方周末》;1984年2月《南方周末》創刊,左方歷任副主編、主編,直至1994年退休,主持《南方周末》編務工作11年。1994~1998年間又被返聘回《南方周末》,協助新主編江藝平工作4年。左方前后在《南方周末》工作共有15年之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南方周末》從啟蒙和為改革開放吶喊,轉為突破真理報的潛規則,主張“新聞主攻、副刊主守”,發行量從7000份激增到100多萬份,真正做到了一紙風行。可以說,左方的新聞理想與新聞實踐,深刻地影響了《南方周末》的成長軌跡。
改革開放前,國內報刊千篇一律,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真理報模式”。其特點是:“第一,它是只根據紅頭文件辦報,不依照社會實際去辦報;第二,它只是對上負責,《真理報》模式是沒有讀者的;第三,用一種假、大、空的語言來寫報道,文體也是公式化的;第四,它否定傳媒的商品屬性。所以它是用政府的錢辦報,用政府的錢賣報給讀者看,從而使報紙成為喉舌和工具。”[1]80年代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雖先天具有資源優勢,但作為黨的“喉舌”,它只能發出與現行政策趨向一致的聲音,再加上程式化的寫作模式、有限的報道空間和狹窄的言論尺度,使得黨報無法完全遵循新聞價值規律,承擔一個媒體所應有的職能。而《南方周末》在創刊之初,便以特色求發展,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突破清一色黨報重圍,為自身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據統計,1980年1月~2002年12月,《人民日報》頭版報道內容占比如下:政治44%、社會28%、經濟14%、科教文衛11%、社論2%、外國新聞1%。[2]可見改革開放初期,政治新聞依然以較高比率占據《人民日報》頭版,地方黨報亦然。筆者隨機選取1984年2月1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和同日的《南方周末》頭版為例,進行了比較:
當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內容是《國務院舉行中外專家春節招待會》《好好學習,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和《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 生產年年邁大步》等報道,其中《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 生產年年邁大步》的報道稱“潞安礦務局改變領導成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有才干的中青年挑大梁,生產年年邁大步,原煤全員效率每工突破兩噸,超全國平均水平一倍多”。很明顯,其語言風格、報道形式還沒有脫離“真理報模式”。
而同日的《南方周末》頭版頭條,一則是黃宗英到蛇口下海當經理,在贊揚黃宗英文人下海經商,敢為天下先的同時,表達蛇口特區的改革開放精神;另一則是鄧小平到珠海視察時,登羅仙姑山的報道,并且放在頭版右上角第二條。不僅在排版上打破“真理報模式”,在文章語言風格上也極具人性化,如“從羅仙姑山的西南面下山,坡陡,路窄,隨行的人有些擔心,建議從原路回去。可是鄧小平同志沒有同意,擺手說:‘不走回頭路!’”報道通過對人物言行舉止等的細節描寫,來突出鄧小平的性格,進而傳遞出中共中央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
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期間,左方領導只有21人的編輯團隊,在堅持辦好《南方周末》8個大版的同時,兵分兩路,每天獨立發行4個大版的奧運特刊,“這可以說是創造了新中國新聞出版史之奇跡”。[1]從7月23日至8月10日,他們共出版奧運特刊19期,發行量從最初的2萬份猛增至4萬多份(不包括省外印點數),博得廣泛好評。這期間,《南方周末》的發行量增長5萬多份,突破70萬大關,奪得周末、特刊雙豐收。[3]不僅如此,為了養活報紙,左方在《南方周末》上搞過裝飾雜志,辦過“音樂茶座”,為藥廠登過連環畫廣告,甚至還曾經策劃過籌辦選美,“那時候的《南方周末》才真的超前、真的叫多種經營”。[4]后來左方返聘《南方周末》,他把主要精力用來探索報業新的經營理念上,將自己的辦報實踐總結為“三個輪子”的發展理論。
改革開放前,國內報刊均持真理報模式的經營理念,即“兩個輪子”辦報:一個輪子是辦報,一個輪子是如何把國家給報社的錢用好用完。而左方將市場化媒體生動地描述為“三個輪子”:“主輪是采編,左輪右輪是發行和廣告,由采編拉動發行,發行拉動廣告。”平心而論,“在90年代初的時候,能這樣表達報紙經營理念的還不多”。[5]“三個輪子”比“兩個輪子”更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報業經營,這是左方在報業經營方面的重要創新。由于經營理念的創新,《南方周末》的發行量從最初的7000份激增到上百萬份,并迅速成長為全國性的大報。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周末報熱”開始衰弱,“晚報熱”繼之興起,報業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是《南方周末》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左方在總結前人辦報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堅持“新聞主攻、副刊主守”的原則,大量增加社會新聞的內容,并在實踐中進行報紙擴版,從而實現了報紙由娛樂性到社會性的轉變。從此,《南方周末》開始關注日漸復雜的社會問題,經常報道具有典型意義或社會影響的新聞事件。
1988年9月2日,《南方周末》特約記者武勤英采寫的長篇熱點新聞《一位女研究生被拐賣始末》,記者從最初看到的豆腐塊消息入手,[6]深入調查,奔赴河南鄭州、山東鄆城等地,對涉案的人員進行一一采訪,經過幾個月的奔波,將這位女研究生被一個16歲半文盲農村女孩以2480元的價錢拐賣給鄆城農村光棍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時還對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了剖析。由于這篇文章是揭露有關拐賣人口問題的最早報道,再加上受害者是地區高考的前幾名、全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班長、共產黨員的特殊身份,一時間引發了人們的熱議,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且這篇報道在當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的特等獎。這表明“《南方周末》在休閑娛樂之外開始介入對社會問題的解剖”。[7]1993年8月5日中午,深圳發生爆炸事件,死傷逾百人,深圳市公安局兩名副局長在搶救現場犧牲。事件甫一發生,《南方周末》就立即派出記者孫紅趕往現場。當時,當地政府已發出指令,各類新聞稿一律不準刊登傷亡情況,不準報道兩名副局長犧牲的消息,只準刊登發生爆炸后政府正組織全力滅火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該報記者突破封鎖,對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并寫成長篇報道,《南方周末》予以全文發表,實事求是地解答了人們的諸多疑惑,進而為爆炸事件善后贏得了理性的、積極的輿論氛圍。這次報道堪稱《南方周末》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深度調查。對此有人評價說,此次調查“預示著中國新聞改革的步伐已經起步”。[8]
有學者以1992年《南方周末》擴版為界,對1986~1991年和1992~1995年兩個階段的《南方周末》頭版頭條報道內容的分布進行了統計(取每月第一期為樣本,除去特刊),[9]統計表明從創刊第三年,《南方周末》開始有意識地淡化娛樂化的傾向,頭版頭條報道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社會熱點,占比由40%激增至72%,而娛樂新聞則由35%銳減到2%。這說明《南方周末》在擴版的同時,“新聞主攻”的原則已經確立。
在確定“新聞主攻”的基礎上,左方還提出“副刊主守”的原則,即在已得到讀者認可的知名文化娛樂版面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其在同類報刊中的優勢地位,以確保硬新聞在競爭乏力的情況下,不至于造成傳統讀者的大量流失,努力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在“副刊主守”方面,他在保留名牌欄目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地開辟新欄目,并且邀請知名作家、學者撰稿,極大地提高了副刊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努力使報紙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王蒙曾評價“《南方周末》是一張健康的大報,它和娛樂小報不同,內里有著嚴肅的東西”。[10]
左方在主持《南方周末》期間,曾經提出“三個一點”的辦報策略,即報紙的欄目設置要活一點,報道范圍要廣一點,報紙版面要美一點。
(一)欄目設置“活一點”
左方認為,“周末報所設的專版和各版小欄目的設置,既要突出重點讀者對象,也要照顧各個層次的讀者群”,“如果報紙較長時間處在停滯的狀態,就要通過大總結、大討論來更新辦報思想,更新過時的小欄目,力求使報紙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一個新的突破”。[10]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南方周末》的欄目設置前后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統計,1983~1992年改版前的《南方周末》主要有以下欄目:第一,頭版:周末專訪、周末特寫、周末茶座。第二,二版:求知、道德與法律、家庭生活、祝你健康長壽。第三,三版:旅友、體育場、連載。第三,四版:銀屏內外、影劇新訊、影視觀眾的話、畫廊小步、連環畫、攝影之友、舞蹈之花、我的藝術道路、書法與篆刻。[11]這一時期,欄目數量少而且單調,內容上偏重娛樂和休閑,從整體上看,此時的《南方周末》僅是一種文化娛樂類的周末報。
而1992年1月1日《南方周末》擴版后至1995年的版面與欄目主要有:第一,頭版:周末專訪、周末特寫、周末茶座、社會瞭望、外埠人看廣州、特區特寫等11個欄目。第一,二版(《家庭生活》與《醫藥與保健》兩個版輪換刊登):其中《家庭生活》有塵寰一寓、家庭透視、現代婚戀等15個欄目;《醫藥與保健》有專家門診、醫生札記、性與你、急救等10個欄目。第三,三版:長篇連載。第四,四版(藝林):藝村中人、藝林賞析、藝林一羽等10個欄目。第五,五版(人與法):法網、法與社會、法與情等18個欄目。第六,六版(寰宇):熱點追蹤、人物、漫游世界等12個欄目。第七,七版(綜合性文摘版):文海擷英。第八,八版(芳草地):社會走筆、世事管窺、苦樂讀書等21個欄目。[11]不難看出,1992年后,該報的欄目數量極大增加,報道內容也與時俱進。這樣,在反映文化生活的同時,談論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展現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人物、新觀念、新氣象,報道和記錄社會各階層在變革潮流中的生活和心態,《南方周末》也因此迅速升級為一座高檔的新聞超市。
(二)報道范圍“大一點”
左方主張《南方周末》的報道范圍要擴大,不僅要關注常規領域,對伴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新觀念、新知識更要關注。對于傳統社會的封閉落后觀念要光明正大地予以批判和啟蒙。例如,《南方周末》曾經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室主任潘綏銘教授在該報開辟了《性與你》的專欄,在《醫藥與保健》版一期登一篇,持續了將近兩年。解放后全國報紙都對“性”諱莫如深,對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性倫理、性心理的變化以及對性知識的需求視而不見,而《南方周末》獨能對這些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給予及時而持續的關切,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也需要極大的新聞勇氣。
(三)版面設計“美一點”
在版面設計方面,左方主張采用當時美術編輯張向春的版面設計和插畫,改變了幾十年來千報一面的形象,形成了《南方周末》獨特的版面形式——紅唇、美腿貫穿版面,一度成為《南方周末》開拓市場的利器。許多年后,資深美編張向春回憶說:“那時候我的版面設計完全沒有條條框框,老左完全支持我。南周是真正的百萬大報,我們每一期居然把發行量,一百多少萬份,印在報眼的地方,可見當時的自信。”這位從《南方周末》誕生開始,就為之工作的美編仍然認為,“老左在的時候是南周的巔峰”。[5]
一份優秀的報紙,離不開方方面面優秀的人才。左方在《南方周末》時期的人才觀也值得重視。創業初期,《南方周末》即采用招收應屆畢業生和個別物色優秀專業人才并舉的用人理念。除了吸納優秀的應屆畢業大學生、研究生之外,該報在左方的主導下,還聘請了鄢烈山、趙啟強、張抒、趙曉蘇、張小文等專業人才。“委任著名雜文家鄢烈山為《時事縱橫》責任編輯;委任蘇聯東歐研究學者趙啟強為《世界經濟》、《社會觀察》責任編輯,由博士生李有祥協助他編《世界經濟》,碩士生李思坤協助他編《社會觀察》;委任原《人民日報》體育記者、擅長寫體育欣賞的張抒為《體育天地》版的責任編輯;委任漫畫家趙曉蘇為《五羊角》責任編輯;委任攝影評論家張小文為《寫真》責任編輯。此外,還招聘喻華峰、馬蘇格、郭光等一批優秀廣告人才,擴大廣告隊伍。”[1]鄢烈山負責的《時事縱橫》,廣受人們歡迎,創辦僅一年的時間,“這個版在新增8個版中得分第一,16個版中得分居要聞版和法制版之后名列第三。有知名學者在綜述全國報刊發展態勢時,用欣賞的口吻特別提到了《南方周末》的‘時事縱橫’版”。[12]1996~1998年間,鄢烈山共發表時評100余篇,這些文章以其視角獨特、論證充分、觀點鮮明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如1996年,針對《中國可以說不》,鄢烈山撰寫了《粗制濫造的標本》,對該書進行了尖銳而深刻的批評,引起知識階層的強烈共鳴。“不少人擔心激烈批評《中國可以說不》會闖禍,但結果是雖然被批評者銜恨,有些讀者不滿意,但他們并不能就此文提出有理有據的反駁。”[12]而在為《南方周末》撰稿的人中,像鄢烈山這樣優秀的人才還有很多。這些人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知名作家,一類是知名專家。現將《南方周末》1984~2003年間的作者群分類大致統計如下:
(一)作家群
作家群主要有王蒙、嚴秀、邵燕祥、舒展、牧惠、章明、劉心武、綠原、何滿子、蔣子龍、朱健國、白樺、陳四益、鄢烈山、朱鐵志、李輝、丁東、謝泳、林賢治等。他們參與的主要欄目和版面有《周末茶座》專欄、《芳草地》版、《閱讀》版、《寫作》版以及1996年擴版后的《時事縱橫》等。發表的文章的體裁多為雜文和隨筆。
(二)學者群
學者群主要有朱學勤、徐友漁、劉軍寧、劉星、梁治平、梁彗星、樊剛、楊帆、何清漣、茅于軾、楊東平、上官子木、黨國印等,他們分別以自己的專業所長就經濟、政治、法制、文教和農村等領域的問題發表文章。另外,《南方周末》還經常為一些有影響的學者開辟專欄,如王小波、秦暉、賀衛方等。
由于左方時期《南方周末》特別重視人才隊伍建設,該報一度成為一個知識和思想的高地,集結了許多當時的社會精英為報紙撰稿,作為有社會影響力的知識分子,這些知名作家和知名專家與報紙及其讀者形成了良性互動,報紙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不斷增強,新聞影響力不斷擴大,傳播能量日益增強,文體文風特色鮮明,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報紙也因此變得可讀、耐讀。
以左方為代表的一代報人,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有意識、有計劃地沖破傳統的模式,突出報紙的商品屬性,賦予報紙啟蒙與人文關懷的精神基調,為《南方周末》成長為有全國影響力的周報、大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新時期新聞事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可以說,左方在《南方周末》時期的新聞實踐是改革開放以后新聞人對于新新聞業態積極探索的一個縮影,其中的許多理念和做法,對于我國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事業的發展,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1] 左方.鋼鐵是怎樣煉不成的——《南方周末》創始人左方的口述歷史[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215,237,257.
[2] 郝雨. 1946.05.15-2013.01.01《人民日報》頭版版面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8.
[3] 湯明輝.老總要站在改革前沿——到《南方周末》參辦奧運特刊的感受[J].新聞界,1992(6):30.
[4] 劉洋碩.左方和他的《南周》時代[DB/OL] . http://www. 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40820111635.html,2014-08-20.
[5] 鄒思聰.專訪《南方周末》創始人左方:煉不出烏托邦,煉成了南方[DB/OL].亞洲周刊,http://blog.ifeng.com/article/ 33534532.html,2014-07-17.
[6] 武勤英.女研究生如何被拐賣——采訪《沉重的思考——對11位女研究生被騙案的追蹤采訪》的回憶[DB/OL] . http://www.gmw.cn/gmrbsheqing/2007-12/08/content_713320. htm,2007-12-08.
[7] 周志懿,黃逸秋,彭波.理想照耀現實《南方周末》二十五年成長史[J].傳媒,2009(8):41.
[8] 孫亞菲.從《南方周末》的三次轉型看中國時政媒體的發展方向[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8.
[9] 方藍.轉型社會中的“文本轉型”——《南方周末》頭版頭條分析(1983-2009)[D].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9-21.
[10] 左方.貼近生活,激濁揚清[J].中國記者,1993(6):7-8.
[11] 洪兵.轉型社會中的新聞生產——《南方周末》個案研究(1983年-2001年)[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7-18.
[12] 烈山.新聞紙上的“新樂府”——《南方周末》“時事縱橫”版創辦一年回顧[J].出版廣角,1997(2):60-61.
G219.29
A
1674-8883(2016)17-0047-03
黃婷婷(1991—),山東濟南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聞史。李日(1970—),山東龍口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