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通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賈永:軍事新聞報道是他的戰場
劉通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210003)
軍事新聞報道幾乎貫穿了賈永的軍旅生涯,在軍事新聞報道這塊陣地上,賈永表現出了優秀的戰斗素養、出色的指揮才能和緊跟潮流的創新能力。
賈永;軍事新聞報道;戰斗;指揮;創新
1980年底,17歲的賈永參軍來到了駐守廣西的某邊防部隊,成為一名炮兵,一年多以后,他從前線的一處炮兵陣地調到了離前線稍遠一點的團機關新聞報道組,從此正式走上軍事新聞這塊陣地,并逐步成長為著名軍事記者、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從邊防戰士到基層新聞報道員,再從部隊新聞報道員到著名軍事記者乃至軍事新聞報道指揮員,與軍事及其相關問題的新聞采訪寫作,幾乎貫穿了賈永的軍旅生涯。
(一)追尋新聞源頭,堅持戰斗在軍事新聞陣地的前沿
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過:“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好的軍事新聞作品往往產生于最激烈的戰斗一線,軍事斗爭的前線就是軍事新聞的前沿陣地。軍事記者要守衛好軍事新聞陣地,就必須做好面對一切艱難和危險的準備,必須要有頑強的戰斗精神。
賈永曾冒著生命危險,順著電話線摸到我方一個連的指揮所,采訪創作了《大炮上刺刀》《“神眼”》這兩篇充滿戰地氛圍的報道。在作品《追蹤一首戰地詩》中,賈永以尋找流傳在前線的一首著名詩作“吃虧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作者為線索,以巧妙的構思將該詩的作者歸結為前線官兵,展現了前線官兵們崇高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1]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一篇篇優秀作品,不僅讓賈永堅定了在軍事新聞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更對他后來的新聞采寫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賈永有一個理念叫“原始采訪”,即到新聞的源頭去追尋新聞,他總是追求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或第一現場進行采訪報道。賈永曾連續三天三夜跟隨采訪紅藍雙方實兵對抗演習,寫出了“中國第一篇體驗式演習報道”——《秋天,我們發起進攻》。1998年8月16日下午5時,長江荊江段分洪到了讀秒的階段,部隊和群眾已經基本撤離,賈永卻率領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報道組冒雨向分洪區前行,在抗洪前線指揮部的值班日志上,留下了這樣兩行記錄:最后撤出分洪區的為5位軍人,其中2位武警官兵,3位新華社軍事記者。[1]
(二)突破形式局限,在文字報道中注重視覺語言的運用
多屏時代,人們越來越習慣于視覺化的語言表達,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也越來越追求視覺化。軍事行動具有的宏大、突然、對抗等特點,使它的視覺效果更為觀眾所關注。雖然受到呈現形式的限制,但文字報道如果少了對軍事行動中人和戰場環境的視覺描寫,讀者就很難直觀深入地感知軍事行動的面貌,閱讀時也會感到平淡乏味。[2]
在進行軍事新聞文字報道時,賈永就非常注重視覺語言的運用,他認為這樣可以讓遠離戰爭的人們通過他的筆來“親歷”戰爭。千余字的《跨國授勛》,將一場迎外觀摩表演處理得驚心動魄、懸念起伏,讓人讀完熱血沸騰?!斑@是一個殘陽如血的傍晚,落日的余暉把整個紫金山麓染成恐怖的燦爛。山坳里,重機槍子彈拖著血紅的焰尾,瀉向斜坡盡頭的一個洼坑?!痹谧髌烽_頭,賈永采用了電影的敘事手法,先用一個絢麗而又激烈的場景描寫,抓住讀者的眼球。“勞倫斯平端著望遠鏡,宛似一座佇立的石雕,緊抿的嘴唇顯示出內心的焦灼?!薄巴h鏡里,顧偉存在機槍偶爾停頓的瞬間,猛地縱身一躍,踏著子彈落地爆起的碎石,跳入射擊死角,緊接著一個敏捷的匍匐,逼近了敵堡……”這一連串充滿沖擊力的視覺描寫,將外部環境渲染與人物動態勾勒緊密結合,大大提升了賈永軍事新聞報道的內涵。
(三)善用手中武器,在新聞報道中開展輿論斗爭
改變中國新聞媒體的國際影響力與中國的綜合國力極不相稱的困境,讓世界清晰準確地傾聽中國的聲音,是賈永一直以來的心愿。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系列報道中,賈永率領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的報道團隊,采用“狂轟濫炸式”的新聞報道方式,實現了對境內外媒體的全面飽和覆蓋。這次漂亮的“正面強攻”,既彰顯了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的實力,也有效地擴大了新華社的國際影響力。
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時候,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和媒體拿所謂的“人權問題”對我國進行無端指責,企圖破壞我國各民族團結統一的局面,達到分裂我國的目的。在進入西藏進行相關新聞采訪報道時,賈永順著青藏公路乘汽車邊采訪邊趕往目的地,一路上他都在思考,怎樣才能突破固有的紀念活動的報道形式,讓這篇報道更有力些,能對西方的污蔑展開一次有力的反擊。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交叉口,賈永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字:一撇,川藏公路;一捺,青藏公路,這讓他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作為西藏發展繁榮的命脈,藏族人民的幸福之路,這兩條“高原天路”是靠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和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修筑的。賈永以“人”字形川藏、青藏公路作為中國政府維護人權的“人證”,寫出了通訊《壯美的人證》。[3]這篇“側面迂回”的新聞報道,被認為對西方所謂的“人權”進行了有力的輿論反擊。
賈永曾說:“只要有足夠的記者,我隨時愿意組織一場戰役性報道?!保?]在軍事新聞報道的領導崗位上,賈永確實表現出了出色的指揮能力。
(一)善于策劃組織戰役性報道
2000年建軍節前夕,賈永策劃并組織了“體驗中國軍隊”系列報道,在活動中,20余名軍事記者走進全軍14支軍兵種隊伍中,與廣大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同演習,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深入體驗,采寫出了《體驗中國軍隊》系列報道。這次報道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標志著我國首次大規模軍事新聞體驗式報道獲得了成功。
在擔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主要領導期間,作為國家通訊社軍事新聞報道的指揮員,賈永憑借出色的策劃組織能力,帶領軍分社的軍事記者團隊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戰役性報道。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返回,在這次重大新聞事件中,媒體的新聞大戰在悄無聲息地進行。作為新華社前方報道組組長,賈永帶領解放軍分社的軍事記者隊伍,在飛船發射和返回的第一時間發出快訊并連續進行快訊播報,憑借速度優勢,新華社的報道迅速覆蓋了國內外媒體,緊接著就是一波又一波的現場報道、深度報道、專家訪談,軍分社采用多位一體的戰斗方式,牢牢占據了載人航天報道的陣地。
(二)帶領團隊在協作中成長進步
好的新聞策劃報道往往凝聚了團隊的智慧,優秀的新聞報道指揮員必須能夠帶領團隊在協作中成長進步。在一系列重大新聞事件的策劃報道中,賈永帶領的軍事記者團隊經受住了考驗。在軍事新聞報道中,軍分社的報道力量并不算最強大的,但是他們卻能夠打很多漂亮的戰役,原因就在于其發揮了團隊協作的精神。
對于賈永來說,能夠促使團隊成長與進步,無疑也是他比較欣慰的事情。在軍分社,賈永打造報道團隊的辦法是“四老帶一新”,他認為,“新聞過去就過去了,不可能重來一遍,它和戰爭一樣,輸不起”,在這個比例下,即使新人有所閃失,也不至于影響整體??茖W的帶隊方法,使賈永帶領軍分社的報道團隊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新的傳播平臺不斷完善,極大地激發了社會的信息需求,也為廣大新聞記者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賈永在提醒年輕新聞記者努力抓住眼前的大好機遇的同時,更加強調了新聞信息生產越來越需要團隊的精誠協作,這樣才能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4]
(三)以開闊的視野洞察新聞事件
作者視野范圍的大小決定了新聞作品境界的高低。對于一名軍事記者而言,必須要有廣闊的全球視野,要著眼于世界新軍事變革,以全球化的視角觀察和分析我軍的變化,也要用中國視角來觀察和分析國外軍隊的變化。賈永的軍事新聞作品結構恢宏、氣勢磅礴,是因為他總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來審視新聞事件,縱論國際風云。有了這樣的政治高度和戰略眼光,才能從各種變化中挖掘出獨到的新聞,把每一篇新聞寫出高度和深度,寫成精品。
賈永的很多作品都表現出了他開闊的視野。例如,在《90周邊無戰事》中,賈永跳出了單純報道軍隊和軍人的套路,寫了國際風云的變幻,寫了中國周邊的寧靜祥和,寫了和平時期中國軍人的犧牲奉獻,謳歌了軍事新聞中一個重大的主題、軍人最崇高的榮譽——和平。賈永寫的是中國周邊無戰事,但他卻把視角伸到世界,對未來生存環境和安全環境給予高度關注,這篇報道被認為是對中國外交和防務政策的生動詮釋。[5]
(一)理念創新,在弘揚主旋律中形成新聞作品的獨特風格
重大題材報道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陷入模式化,難以形成特色,這就要求重大題材報道不斷創新報道理念。在進行重大題材新聞報道時,賈永的采寫意識和表意手法都表現出了過人和創新之處。這些作品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時,也在寫作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使作品具有了新鮮的風格。
賈永認為:“一個新聞單位的理念和風格,也許是一名記者無法左右的,但是,記者至少可以左右自己的采訪和手中的筆。”[1]閱讀賈永的作品,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他獨特的報道風格,還可以從中領略到他新穎的新聞創作理念。在作品《跨國授勛》中,賈永以獨特的視角截取了中國士兵顧偉存和美國將軍勞倫斯交往的一個片斷——一場驚心動魄的對外軍事表演。貫穿于中國士兵和美國將軍中間的,除了頗具對立性的畫面描寫,還有來自內心的征服與欣賞,獨特的觀察視角給人一種耳目一新、出奇制勝之感。
(二)手法創新,運用各種寫作技巧提高新聞作品的生命力
不講寫作技巧的新聞是沒有生命力的。賈永的新聞作品能夠吸引人,就在于他充分借鑒和運用了其他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秋天,我們發起進攻》中,賈永用萬余字的篇幅充滿鏡頭感地描寫了演習前紅、藍兩軍的斗智斗勇,懸念、特寫、雙線交叉等手法的運用,使得情節扣人心弦而又引人入勝,讓讀者感覺仿佛在親歷一場戰爭。“‘咝’,第一排炮彈帶著嘯叫掠過秋日的晴空。炮火急襲開始了?!薄扒锾炖?,一支步入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發起進攻。”演習高潮正要來臨,新聞報道卻戛然而止,作品雖然沒有描述紅、藍兩軍最后的激烈對抗,沒有關于演習勝負的說明,但通過留白的手法,任由讀者去想象演習的精彩程度。
在處理復雜結構的新聞報道時,賈永借鑒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來建構新聞作品的立體時空。在作品《秋天,我們發起進攻》中,賈永將時空跨度極大的演習過程劃分為一個個體驗式鏡頭:“傍晚,紅軍坦克部隊臨時集結地;0時,馬崗附近無名山包,稍后,隱蔽的小樹林;黎明,總導演部?!边@些鏡頭充分捕捉到了演習細節,做到了動靜結合。通過切換一幕幕充滿現場感的演習場景,為讀者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時空氛圍。在作品《獵鷹傲視天地間》中,賈永在描寫孫鳳陽駕駛飛機試飛的景象時,綜合運用了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描寫,呈現了一幅空間感極強的立體圖景,展現了濃郁的現場氛圍,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技術創新,在緊跟傳媒技術發展潮流中鞏固我軍軍事新聞陣地
在軍事新聞報道領域,賈永對新的傳媒技術的應用是非常獨到的。2000年10月舉行的全軍科技練兵成果匯報展示,是自1964年大比武以來演練層次最高、涉及范圍最廣、使用技術最新的一次全軍性聯合演兵活動。由于軍事行動嚴格的保密規定和難以預想的發展進程,電視直播因無法保證過濾性而不能被運用,而賈永注意到了網絡直播可以在保密的前提下進行有選擇的直播,于是他策劃組織了我軍軍事行動的首次網上直播,引起了網友的極大關注,較好地引導了網絡軍事輿論。
2016年春節期間,在關于伊木河邊防連原連長杜宏烈士的感人事跡采訪報道中,賈永帶領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的報道團隊,進行了新媒體環境下典型宣傳的一次有效嘗試,將傳統的電視媒體與網絡、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了各平臺之間的有機互動。2016年5月23日,賈永牽頭創立了“第一軍情”系列自媒體平臺,覆蓋了微信、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該平臺定位于以“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分析、深度的評論”傳播強軍正能量、壯大網絡輿論主流聲音。作為一名老軍事新聞工作者,賈永能夠緊跟傳媒發展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新聞武器庫,給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1] 徐壯志,白瑞雪.永無止境的追尋——記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賈永[J].新聞與寫作,2005(8):21-22.
[2] 賈永.追求新聞語言的視覺美[J].新聞戰線,2005(3):29-30.
[3] 李彥平.主旋律中的變化美[J].新聞愛好者,2009(7):114.
[4] 明四新.賈永:新聞如同戰爭[N].中華新聞報,2006-03-01.
[5] 劉永昶,王林.胸懷報國志 筆落塑軍魂——賈永軍事新聞作品研討會綜述[J].軍事記者,2003(2):34.
G212
A
1674-8883(2016)17-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