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璐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抗戰勝利70周年報道框架研究
施璐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710119)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將9月3日確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的隆重開展蘊含了濃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黨報《人民日報》和都市報《北京青年報》立足于報刊的指導思想和定位導向做了報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論,從主題設置、呈現素材和生成文本三個方面對兩份報紙的報道模式及傾向性進行研究,《人民日報》以“形象框架”為主,《北京青年報》則采用“情感框架”,為受眾呈現了比較完整的事實框架。
框架理論;《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抗戰勝利70周年
2015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舉行閱兵儀式,這是一次重大的展示國家綜合實力和表達和平心聲的場面,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凸顯了媒介定位和方針導向。本文將《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報道放在框架理論的視域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一)研究緣起
重大事件為媒體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在新聞報道中,媒體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素材都可以寫出不一樣的文章,體現媒體的新聞理念和價值立場。對于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事件,曾經的參與者或是如今成果的享受者,應該如何融入事件中去?兩份報紙分別選擇什么新聞主題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讓受眾更好地參與到事件中。
《人民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最顯著的特征是政治性強,權威性高,影響范圍廣,發布的新聞報道和評論代表著黨中央的聲音。《北京青年報》是一張面向社會最活躍人群,站在青年的視角反映時代的都市性日報。兩者的報道導向對報道內容和傳播效果均產生影響。框架理論是解釋大眾傳媒與現實“建構”的關系的重要理論,為本文的現實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
(二)框架理論
20世紀70年代,社會學家E·戈夫曼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中指出:“所謂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所有我們對于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們確定、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20世紀80年代,框架理論被引入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媒介工作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還給事件提供一種意義上的中心思想或報道線索。
新聞框架指媒體依據自身立場、編輯方針等因素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加工。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定位的差異性決定了新聞框架存在的意義性。記者、編輯等新聞從業者均要按照媒體的主導性框架,在眾多新聞事實中選擇主要屬性,建構符合媒體框架的文本和意義。新聞框架決定媒體對新聞事件的主題確定、素材選擇以及報道的方式。
(一)樣本選擇
2015年9月3日,北京舉行了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大閱兵儀式,很多國家的領導者參與了此次典禮,全國人民共同參與到此次紀念儀式中。因此,本文把9月3日~9月5日這三天作為研究時段,從框架理論角度對《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在這三天內對事件的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
(二)樣本分析
依據《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報道主題的不同,將抗戰勝利70周年的新聞報道(針對文字稿)分為8類:
第一,紀念儀式基本情況;第二,國家領導人會見他國來賓;第三,中國元首親自頒發抗戰紀念章給外國友人;第四,抗戰將士或家屬的人物專欄;第五,關于閱兵儀式的百姓困惑解答;第六,“正義必勝,和平必勝”等激勵人心的正能量主題論壇;第七,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事件的學術研討;第八,社評,立足本報立場就該事件發表評論。
在研究時間段內,《人民日報》八類報道主題數量依次是10,8,4,4,3,6,2,3;《北京青年報》八類報道主題數量依次是6,4,3,7,9,4,0,3。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在9月3日~5日三天內關于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稿件數量分別為40件和36件,總數量相差無幾。《人民日報》報道數量最多的稿件主題分別是紀念儀式基本情況、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情況、與“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主題相關的講話與報道。《人民日報》用了兩個版面專門報道中國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面,選了八個國家作為代表,每個國家使用一篇報道加一張圖片。而《北京青年報》中報道較多的是抗戰將士或家屬的人物專欄、關于閱兵方面的安排和準備上的困惑解答;在報道上從百姓的立場考慮問題,在報道官方部分消息的同時,為受眾提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軟新聞。
對于框架的內在結構,臺灣學者臧國仁將其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在每一種已經形成的事實的框架中,都有類似的結構,分別由高層、中層以及低層環節組成。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是指在各種事實的內在結構中,均有高層次的意義,它往往是對某一事物的界定。框架的中層次結構系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包括主要事件、事件背景、事件結果、事件影響、事發原因、對事件的評估等。框架的低層次結構指的是框架的表現形式,即由語言或符號組成,包括字、詞、句,以及由這些基礎語言所形成的修辭或比喻。”[1]
新聞框架的高層次結構從宏觀上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即報道主題的選擇;中層次結構是框架的構成,包括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進程報道、新聞素材的選擇和處理、對某些問題的解析和評價等;低層次結構是新聞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即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詞語、語氣、修辭等。現將運用高、中、低三個層次對《人民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對抗戰勝利事件的報道進行解析。
(一)高層次結構:報道主題的選擇
《人民日報》大篇幅的圖片和領導人會見的圖片,正式莊嚴,給人強烈的嚴肅感,四方的排版也是其框架要素之一,大篇幅地報道了習近平接見外國來賓的場面,凸顯了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是代表國家形象和立場的報刊。主題的選擇反映國家形象,向國內外展現的是一個大氣、莊重、有心胸的大國形象,特別有一篇報道“大國展風范,我輩當自強”的豪言勵志的文章,字里行間都是代表國家發聲。
《北京青年報》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讓百姓都參與到這樣的國事中,解答一些超乎常識之外的閱兵知識和一些與閱兵有關的老百姓好奇的事情,標題有“受閱外軍如何訓練?”“重型裝備如何運輸?”“千人合唱團如何煉成?”等。這些標題貼近群眾,滿足各層次受眾的需求,使其更深入地了解這一重大事件的始末和細節。主題選擇則是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事件的面貌。
(二)中層次結構:新聞素材的呈現
兩份報紙地理位置都在北京,但在新聞素材呈現上存在明顯的差異。《人民日報》作為黨的喉舌,在新聞素材的掌握程度上擁有天然的優勢,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報道整體上是形象建構為主,選擇的是正規、傳統的新聞素材,大多與政治緊密相關。
《北京青年報》在《人民日報》政治性新聞的基礎上,在受眾中建立起更人性化的“情感框架”,在政治框架之下選取了很多與百姓相關的延伸報道,報道更加有趣味性。例如,提出重型裝備是怎么運送到閱兵現場的,這種問題大多和百姓相關,但不會出現在黨報上。這就滿足了受眾的需求,素材多元靈活。
(三)低層次結構:報道方式的不同
低層次結構中,語言、語氣及修飾等受到高層次報道主題定位的影響,三者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人民日報》作為國家形象的窗口,言語風格更加嚴謹,新聞與宣傳相結合;《北京青年報》采用平民化的敘事方法,語言風格更加生動活潑。《人民日報》語句短小精悍,風格上把握官方的莊重權威,以達到良好的輿論宣傳效果;《北京青年報》語言風格輕松,呈現出親民的特性。文本表達上,前者傾向于“程式化”的寫作手法,而后者的報道更加感性。
《人民日報》關于抗戰勝利70周年的新聞報道中,接見外賓、閱兵儀式、裁軍、和平,都是在呈現新聞事實的基礎上致力于樹立國家形象,嚴謹的文字和宏大的照片均展現了國家形象,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內在要求。《北京青年報》的新聞報道給受眾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和“人情味”,站在普通大眾的視角,給予人們普遍想要了解的信息,雖然也報道了國家強大、熱愛和平的對外形象,但報道中更加突出的是其“情感框架”。通過對樣本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人民日報》堅持的是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形象框架”,而《北京青年報》主要呈現出貼近受眾、符合市民定位的“情感框架”。
[1] 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51-52.
[2] 卜衛.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J].國際新聞界,1997(5):49-54.
[3] 沃納·塞弗林(美),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12-313.
[4] 陳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國際新聞界,2007(4):19-23.
[5] 梁占軍.全球視域下的中國抗戰紀念:歷史與啟示[J].社會科學戰線,2012(10):87-93.
[6] 史安斌,周慶安.新聞構架、符碼與制造同意的藝術[J].國際新聞界,2003(2):12-16.
G212
A
1674-8883(2016)17-0079-02
施璐,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