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星
(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1)
中西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研究
——從采訪對象的視角來看
馮元星
(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100081)
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是新聞機構及其從業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須遵循的行為準則,中西方新聞傳播業都形成了體系完備、各有特色的行業規范。本文選擇中西方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新聞規范文本,從媒體與采訪對象的關系入手對比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
職業道德;隱私權;新聞隱匿權;有償新聞
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是新聞機構及其從業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它主要由行業組織和媒體制定,具體而言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媒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如政府、受眾、采訪對象和同行等;其二是具體業務工作的職業操守。其中,媒體與采訪對象的關系是中西方新聞傳播業從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歷程中相當重要的主題。本文以規范的文本內容為核心,從對采訪對象的表述入手,對比中西方新聞道德理念的區別。
通過對規范文本的梳理,涉及媒體與采訪對象關系的表述主要有尊重隱私權、新聞隱匿權、禁止“有償新聞”三部分。以下將以此入手逐一對比中西方的差異。
由于大眾媒介的特性,生活中造成較大影響的侵犯隱私權行為多由新聞媒介引起。媒體披露他人隱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西方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中明確指出了好奇心和公共利益的區別。美國編輯人協會制定的《報業信條》指出:“報紙不可侵犯私人的權利與傷害私人的感情,以滿足大眾的好奇心。公眾的好奇心與公眾的權益,二者截然不同。”表明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個人隱私新聞媒體不可侵犯。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也日益受關注。中國記協制定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指出:“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不揭個人隱私。”在采訪前征得采訪對象的同意,采訪內容盡量不涉及個人隱私,是有效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方式。
比較中西方的表述,我們發現都有涉及保護個人隱私,但西方規范指出了公共利益和個人隱私的關系問題,個人隱私權不容侵犯的前提是不涉及公共利益。因此,對于負有社會責任的高級官員來說,隱私權范圍大大縮小,在西方甚至有“高官無隱私”的社會觀念,媒體對于官員的私人生活揭露并非侵犯隱私權,而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新聞道德規范中僅有“不揭個人隱私”的簡單表述,并未對隱私權的適用范圍和對象作進一步的限定。
新聞隱匿權是指媒體及工作人員為消息源保密的權利。這項權利的提出基于兩點:首先,保密消息來源是對采訪對象個人權利的尊重;其次,保密消息源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其的保護,如涉及人身安全和個人名譽的報道。
西方國家很早就在新聞道德規范中提出了保密新聞來源的內容。美國報業編輯協會1975年修訂的《原則宣言》提出:“尊重當事人的權利,為消息來源保守秘密的承諾應不惜一切代價地履行。”指出新聞隱匿權應是絕對和無條件的。
在實際運作中,會出現新聞隱匿權和法庭審判沖突的局面,如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涉及法庭審理的案件,則出于作證需要,記者應向法庭公開消息來源,但該做法則違背了《原則宣言》的要求,記者因此處于兩難境地。對于這一難題,聯合國新聞自由小組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新聞道德信條》提出:“關于消息來源,應慎重處理。……這項特權經常可在法律范圍內,作最大限度的運用。”對新聞隱匿權的使用加上法律范圍內的前提,與美國的道德規范有所不同。
我國對于新聞隱匿權,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行業規范進行明確規定,只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提出“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但該表述籠統,難以提供給媒體及其從業者具體執行的方式。這反映出我國新聞業相比于西方,對于新聞隱匿權的認識不足。但是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新聞隱匿權和法律審判的沖突將日益成為我國新聞業需要面對的新問題,我們需要予以重視,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對要求刊登新聞者索取一定費用的行為,是一種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典型現象。“有償新聞”現象在我國新聞業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市場經濟下媒體生存需求、采訪對象主動推動以及部分新聞從業者缺乏專業素養。
“有償新聞”存在一定的危害性。首先,將廣告和新聞混為一談,容易使民眾產生誤解,會使民眾依靠媒體進行價值判斷時產生謬誤;其次,依靠“錢”形成的新聞版面會損壞媒體社會公器的信譽,長此以往會使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感加劇,甚至選擇拋棄。
我國在逐漸加大對“有償新聞”的打擊力度。1993年,中宣部、新聞出版署發出《禁止“有償新聞”的通知》,指出“新聞與廣告必須嚴格分開,……凡屬新聞報道,新聞單位不得向被報道者收取任何費用;凡收取費用而刊播的,應標明為‘廣告’”。除管理部門以外,新聞媒體內部也有相應規定,如人民日報社制定的《禁止“有償新聞”的若干暫行規定》提出:“采編人員不得以任何形式搞有償新聞、新聞與廣告必須嚴格分開、贊助應是企業或單位的自愿行為,采編人員不得違背企業或單位意愿拉贊助。”
西方沒有“有償新聞”一詞,但不代表沒有類似現象,在西方職業道德規范中也有禁止類似現象的表述。美國職業記者協會制定的《道德法規》指出:“拒絕禮物、恩惠、酬金、免費旅行、特殊待遇,并且,只要有可能損害新聞公正”,“永遠不參與任何有可能減損正直或損害公信力的團體和活動”。美國報業編輯協會制定的《原則宣言》第三點“獨立”提出:“不得接受任何饋贈,亦不得從事任何損害或可能損害其聲譽的行為。”這些都證明了西方新聞業存在“有償新聞”現象,并且行業協會一直在致力于制止這種行為。
[1] 藍鴻文.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78-79.
[2] 陳力丹,曹文星. 論新聞隱匿權[J] .新聞前哨,2012(01):23-25.
G211
A
1674-8883(2016)17-0090-01
馮元星(1995—),男,安徽安慶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新聞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