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軍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第三中學校)
專業提升教師魅力
武立軍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第三中學校)
專業是指用來描述職業生涯某一階段、某一人群用來謀生,長期從事的具體業務的作業規范。
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教材
工作之余,時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醫生、律師工作的專業性很強,他們的工作是我所不能替代的。那么,我的工作是否也是他們不可替代的?”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課堂上,那么新課程下,怎樣的課才算一節好課?怎樣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師呢?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認為,一節好課強調“5個實”:
1.有意義,即扎實
課堂最初的意義是讓學生學到新知識鍛煉能力,進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并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2.有效率,即充實
課堂上,學生都有事情干,都有很大收獲。課堂的能量很大,如果沒有效率或只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這節課就不能算是好課。
3.生成性,即豐實
一節好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情實感、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4.常態性,即平實
葉瀾教授告誡老師們:“不管誰坐在你的課堂中,你都要旁若無人,因為你是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她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
5.有待完善,即真實
我們的課本都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內容的主體是教材,是教師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是鏈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是選定教法和手段的依據。北京順義區教研員董晨老師問道:“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她認為是“教教材,再用教材教”。
1.“教教材”是課堂有效的保證,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董晨老師的理由是:教師教錯教材很容易,易出現知識性錯誤。如一節集眾人智慧的公開課,將“人大代表”打成“人民代表”;“人大代表行使決定權”;混淆了“人大代表的權利”與“人大的權利”;“審議權”和“質詢權”區分不開等,易錯點老師都錯了,更不要說學生了。還有理解性錯誤,“尊重勞動”應是地位的平等。尊重,不等于否認差異,我尊重清潔工,不等于我要成為清潔工。本來以學生的能力可成為企業家、工程師的,一節課卻讓學生都去做清潔工了,沒有做到人盡其才,這不叫尊重。
首先要講對。解讀教材要到位,如在“價格變動的影響”一框中,一個重點的問題是“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一開始我的理解是:互補商品,A商品價格上升,人們對A商品的需求量減少,進而對B商品的需求量也會減少,結論是互補商品同向。后經過聽課學習發現,這個結論是錯誤的。應解釋為“互補商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結論:補反”。這樣才更符合課本的本意。
另外要講到位。(1)學科的理論要講出來,重難點要講到位,不應是簡單生活現象的羅列,核心知識要講深講透,不能僅停留在識記水平。《經濟生活》要講出經濟味,《政治生活》要講出政治味,如《政府的責任》一節中,只宣傳我們有個好總理是不行的,政治生活突出民主和法治,強調制度的頂層設計,有好制度就會有億萬好總理,這對學生良好的公民素質教育,對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至關重要。(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要到位。如講愛國,不要僅僅停留在中國歷史悠久、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上。“為什么要愛國?因為我和這個國家息息相關”。這樣的引導更易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影響更深遠。
2.用教材教,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原因有三:教材滯后;知識組合不適合學生的實際或教師的特點;教材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來源。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關注時政,站在理論前沿,不斷補充新材料、新觀點;二是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整合教材,適當根據教材的內容合并或拆分;三是教材放在時代大背景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在把握課本的重點、難點、疑點的基礎上運用課程資源,實現課程資源與課本的和諧,既要防止教學內容的“泛化”,又要防止課本資源的單一化。
托尼用三個詞匯來概括好教師:激情、專業和毅力。激情是奪目的光芒,無法讓人視而不見;專業是技術保障;毅力是個性品質。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課堂的45分鐘既是教師生命的45分鐘,又是學生生命的45分鐘,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學生負責,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擔負此重任,以至于誠惶誠恐。作為一名有魅力的教師,應該用激情、自己嫻熟的專業技能、毅力對學生的未來負責,把信心和成功寫入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伊蓮.教師的魅力:如何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J].師道,2010(7).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