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群
?
《風箏》藝術手法的教育性
○劉 群
如果說主旨是一篇文章的內涵所在,那么作為形式的藝術手法更容易被讀者鑒賞品味。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爭議最多解讀最有難度的內容,我們可以從文章的藝術手法出發,由表及里感受文章的內涵,也學習更多的寫作手法。《風箏》選自魯迅的散文集《野草》,篇幅不長,卻用語言精練地敘述了童年時代一件令我“愧怍”的事,引人深思,具有鮮明的語文教育性和反思性。
《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其語言風格質樸、簡練、飽含深意。文章開頭就說“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看到風箏就引起悲哀,這種悲哀來自哪里?又將如何解決?這不禁引起讀者的發問。接下來寫到故鄉的春天,融情于景,表達自己對故鄉的贊美和懷念。在語言描寫上,注重抒情性詞語的描寫,句式整齊,語調抑揚頓挫和語氣舒緩急促相互交錯,營造出多元主題的情境。文中寫到弟弟玩風箏時“驚呼”“跳躍”以及“我”在破壞弟弟風箏時的傲然、勝利,這些富有感情的詞語都豐富了人物形象,并且語調節奏快慢相結合,更是有利于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這種簡練飽含深意的抒情性語言在寫作中都是可以用到的,在鑒賞其他文本時更是大有裨益。語言是語文的形式,形式是表現內容必不可少的手段,語文閱讀教學也好,寫作教學也好,簡練而富有表現力的語句都值得細細琢磨,用咬文嚼字的精神去揣摩。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更應該教會學生運用這種語言風格進行寫作。語言是作者思想感情直觀表達的反應,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露不同的情緒,細細品味《風箏》里的語言,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內心深深的愧疚之情,以及作者的自省精神。
《風箏》利用各種修辭手法寫景敘事彰顯人物形象。第一,對比。景物的對比、興趣的對比、事件的對比、自身的對比,這幾組對比成為文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嚴肅的冬天與故鄉春天的對比表達作者對故鄉的贊美和懷念之情;弟弟對風箏的著迷以及我對風箏的厭惡的對比表現作者作為的長者自信心;“我”向弟弟渴求寬恕和弟弟的毫無怨恨的對比表現作者的自省以及對弟弟的愧疚之情;“我”小時候對弟弟的“精神扼殺行為”以及現在人到中年“我”對弟弟的愧疚表現了作者的自我剖析意識。這幾組對比手法的運用,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人物不同情感,也形成了一種錯位美。第二,反復。文中反復強調弟弟愛風箏,反復描寫冬天和春天的景象,這些看似平常的反復是作者有意為之,為了營造一種低沉哀傷的情境,更加突出自己對弟弟的愧疚之情。
寫作中,對比手法運用得好能實現文章主題的升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質,善用對比和反復,給文章增添色彩。閱讀中,同樣如此,反復的句子值得深究,對比的句子值得反思,這些都有作者一定的情感傾向。平淡無奇的語言背后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體會,寫作中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有利于為情感表達埋下伏筆和鋪墊。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仿寫句子,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來自生活也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風箏》始終把悲傷、自省之情抒發于對往事的回憶和現實的描寫的交錯安排中,讓讀者在現實的描繪中找到往事的蹤跡。文章在結構上以“風箏”為線索兩條情感結構并列延伸,以時間的閃回和秒回構設重重懸疑。以“風箏”為線索,“我”對弟弟的愧疚以及弟弟全然忘記為情感線索,以故鄉的春天開場,冬天結束,營造出一種凄冷悲傷的氛圍,對作者的自省精神有了深入的體會。
結構是一篇文章重要的方面,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對文章的結構都是必須提及的,不同結構的文章有不同的解讀路線,寫作也是如此,語文教師應明確文章結構而設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從而實現有效教學。語文課文中的結構布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線索,總分總、先敘事后抒情、情景交融等這些都是作者的情感歷程,閱讀文章是為了熟悉文章的結構脈絡,賞析文本是為了借鑒別人的寫作技巧,而文章的布局謀篇尤其重要。
《風箏》用倒敘、正面描寫與景物烘托、白描、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寫作手法相結合,塑造了立體的弟弟形象以及“我”的形象,表達了深刻的主題思想。采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弟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文章的心理描寫也很出色。作者在寫“我”時,主要抓住人物心理描寫,著重寫了“我”心情的沉重。一心謀求補過的方法,以及補過不成后的感受。這些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我”的悔恨與悲哀。
一般的散文描寫中不會有太多的白描和心理描寫,更多的是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從《風箏》中可以看出描寫手法多樣化也是一種閱讀路徑和寫作路徑,都值得深思,也值得借鑒,用于寫作和閱讀中。多樣化的描寫手法增加了文本內容的豐富性和結構形式美,不同的寫作手法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魯迅多角度全方面地刻畫弟弟立體化的形象與弟弟后面冷淡的一句“我不記得了”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引人深思。
總而言之,《風箏》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尤其表現在藝術手法對寫作教學的啟發指導上,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的信息教會學生基本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劉群 安徽淮北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