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瀲(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402260)
?
高職院校師生群體話語權博弈中的輿情引導策略研究
鐘世瀲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402260)
[摘 要]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媒介生態環境的改變,使師生群體之間原有的話語權平衡狀態被打破,這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誘發、發酵和擴散帶來了顯著的影響。為了防范網絡輿情風險的擴散,高職院校管理者應健全學生利益表達機制,阻斷輿情擴散風險源頭,構建全媒體校園媒介傳播平臺,提升校園媒體輿論引導力和師生群體媒介的素養,實現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的良性博弈,提升高職院校網絡輿情輿論引導力。
[關鍵詞]話語權 博弈 網絡輿情 輿論引導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26
當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和學生維權意識的增強,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網絡空間已成為學生利益訴求表達的主要平臺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集散地,交流與博弈也隨之成為當下網絡空間中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新常態”。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引導管理,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1]這表明,研究當前高職院校師生群體話語權博弈對網絡輿情的影響,進而創新高職院校輿情引導策略,牢牢掌握網絡空間中的輿論引導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是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師生之間的溝通鴻溝逐漸擴大,師生群體之間的話語權博弈從現實轉向了網絡空間,話語權博弈的實質已從過去單純的話語博弈轉變為輿權博弈,這些轉變對網絡輿情的擴散和引導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師生話語權博弈從現實走向網絡空間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的傳遞和獲取越來越快捷,越來越多的網民借助網絡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認識、態度和意見,網絡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2],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新興傳播媒介的發展使得網絡空間超越了實體空間,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師生群體交流與博弈的“主戰場”。
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群體的話語權是通過制度規范賦予的,這種制度賦予的話語權,使得教師群體長期在師生話語權博弈中占有優勢地位,甚至導致了教師群體單方面進行思想灌輸和學生群體被動接受教育灌輸的尷尬局面,也導致師生群體之間的話語權博弈處于一種單向、失衡的狀態,教師群體話語權的膨脹和學生群體話語權的缺失使得兩者之間出現了溝通的鴻溝,嚴重影響了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可以說,在傳統媒介生態環境下,教師群體在話語權博弈中處于壟斷地位,控制著輿論的引導權。
然而,隨著全媒體時代信息交互性的顯著增強和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以往受制于人際交往空間和人際關系網絡的話語傳播模式被打破,師生群體的話語權博弈從實體空間走向了網絡空間,因為網絡空間中的話語表達具有話語空間的虛擬性、話題領域的廣泛性、話語者的匿名性、話語的自主性和話語的公共性等特點[3],這使師生群體的話語權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極大地沖擊著原有以教師群體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不僅突破了傳統媒介生態環境構成的話語權力分布和輿論環境,也導致話語權博弈的“局中人”——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關系的日趨緊張、信任指數不斷下降。因此,網絡空間中師生群體話語權博弈態勢也成為衡量教育公共領域話語權的重要指標。
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網絡作為傳播和交流的媒介,由于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內,輿情表達主體往往以匿名或代碼的形式出現,其身份、性別、社會角色等都被一系列的計算機符號所隱匿[4]。在網絡空間內,大學生輿情的表達擺脫了現實社會的諸多限制,使其內隱在心中的意見、態度、情緒能更好地得到了表達,也改變了過去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中單向、失衡的狀態,打破了教師群體對話語權的壟斷,甚至在網絡話語權博弈中處于暫時優勢地位。
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牢牢掌握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必須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師生群體話語權博弈從實體空間轉向網絡空間的背景下,以往通過制度規范賦予教師群體的話語權,在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面臨著被消解的挑戰。所以,了解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的實質成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關鍵。
(二)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的實質
話語權是指一種信息傳播主體潛在的現實影響力[5]。作為對輿論和話語控制而促生的話語權,是公眾利用媒體對其關心的國家事務、社會事務以及各種社會現象表達意見和提出建議的一種權力。然而在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不是被制度規范賦予的,網絡話語權的獲得與強弱變化必須依賴參與主體一系列話語權策略的運用。正如福柯所言:“(話語)權力不應被看作是一種所有權,而應被稱為一種戰略;它的支配效應不應該被歸因于占有,而應歸因于調度、計謀、策略、技術、動作。”[6]
因此,師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所進行的話語權博弈,其實質是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輿權博弈,又稱為輿論主導權博弈。在師生群體的輿論主導權博弈過程中,當一則原本僅與個體相關的事件,通過網絡跨越了群體傳播的邊界,進入大眾傳播成為媒介事件后,將擴散成為網絡輿情。可以說,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是高職院校師生話語權博弈的延伸。
由于在高職院校師生話語權博弈中,存在著“馬太效應”,即高職院校師生群體在話語權博弈中很容易產生強勢方與弱勢方的分野,結果是弱勢者的訴求和權益得到支持或伸張,強者的利益受到貶斥和打擊,從而導致話語權的真正失衡[7]。在網絡空間中,強者的情緒必須和弱者聯接,否則就沒有輿論的正當性。正因為教師群體在師生關系中屬于強者,而在社會地位上又不屬于強者,這樣的反差錯位常常造成認知的錯位,再加上各種社會矛盾的轉嫁,使得教師近年來經常未能主導高職院校網絡輿情事件話語權的走向,網絡輿情擴散的風險加大。在此背景下,了解和把握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影響,對于高職院校網絡研判與處置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當前,高職院校師生話語權博弈的常態化空間逐漸從現實轉向網絡,這對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網絡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師生對校園內外熱點事件態度、觀點的映射,通常是社會生活或校園生活中的各種新問題、新現象和新變化等師生所關注和思考的焦點。由此在網絡輿情的傳播擴散過程中,師生群體對校園內外熱點事件存在態度、觀點的不一致會導致輿論主導權爭奪,進而產生話語權的博弈,從而誘發網絡輿情。
1.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會誘發網絡輿情。網絡輿情是社會存在在網絡空間的映射,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直接表現形式。在師生群體傳統日常溝通交流活動中,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很容易反映出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然而進入網絡空間后,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的主導地位發生了轉換,學生群體逐漸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博弈中占具了優勢,引發了輿論主導權的爭奪,使教師群體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進而導致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溝通障礙的生成,為網絡輿情的誘發提供了“引爆點”。
此外,在師生群體在網絡話語權博弈過程中,雙方為搶占輿論引導的主導權,對事關群體重大利益的問題表現出非常強的“議程設置能力”,使其他網民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刺激,在網絡上的進一步渲染。但教師群體由于話語權的弱化,對輿論引導“力不從心”,無法對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導致網絡話語權博弈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了網絡輿情。所以,師生群體在網絡話語權的博弈會使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產生溝通障礙,顛覆傳統意義上師生“上傳下受”式的信息傳播模式,打破了教師群體在網絡空間中的話語權壟斷,誘發了網絡輿情。
2.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導致師生群體“交流的無奈”。J·D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一書中,對“交流”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他強調,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與內心經驗的分享,交流似乎可以實現多重愿望,但也存在多重障礙[8]。J·D彼得斯對“交流”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道理:即任何對“交流”的研究,必須考慮交流雙方的立場、觀念、語境以及作為交流中介的媒介手段等。這表明,網絡空間中師生群體話語權博弈造成的溝通渠道不暢,會推動網絡輿情的進一步發酵。
在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師生群體由于網絡話語權的博弈,導致溝通鴻溝不斷擴大,其原因就在于教師群體僅僅滿足于與學生群體的單向溝通,并不關注和重視學生群體的反饋信息,甚至缺少反饋渠道,這就導致教師群體無法及時有效地獲得學生群體的反饋意見,無法與學生群體開展有效的溝通交流,在網絡輿情發酵的過程中,教師群體無從了解學生群體的真實想法,從而導致某一普通輿情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發酵升級。
3.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會導致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流變。網絡技術的進步為高職院校學生利益訴求的表達提供了重要的載體,但在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師未能基于學生的利益訴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甚至在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中缺乏輿論主導權,進而導致關注焦點的轉向、衍生話題的出現,導致網絡輿情出現議題的流變。
通過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百度貼吧進行了數據收集與分析,并對所收集的547個主題帖進行了分類統計分析,發現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的博弈在校園網絡輿情擴散過程中會使網絡輿情的議題發生流變,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的博弈作為校園網絡輿情擴散的助推力,在校園網絡輿情擴散過程中會使校園網絡輿情關注焦點發生轉向,事態發展超出輿情管理者的控制,出現衍生話題。在此過程中,教師群體因為在網絡話語權博弈中缺乏輿論主導權,無法進行有效的輿情引導,致使網絡輿情進一步擴散,甚至發生關注焦點的轉向和出現衍生話題,增加了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
隨著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的流變,師生關系趨于緊張,形成了非常適合輿情產生和擴散的輿論環境,導致高職院校輿情風險不斷蔓延。所以在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博弈過程中,必須實施有效的輿情引導策略,消解網絡輿情擴散的風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1.健全學生利益表達機制,阻斷輿情擴散風險源頭。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在我國的迅猛發展,網絡輿情開始影響著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也日漸凸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由于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在現實層面的不暢通,而教師群體對網絡話語權引導缺乏主動權,使得部分高校學生聚集在網絡輿論場域,進而發生網絡群體性輿情,一旦高校網絡輿情傳導到現實生活,容易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關系的對立,甚至發生群體性事件。
如何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進行有效引導,應從其源頭出發,通過健全學生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及時有效地紓解師生群體的因網絡話語權博弈造成的溝通障礙。因此,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要健全師生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為師生群體提供暢通師生溝通交流的渠道,使師生群體各種負面情緒、消極態度能夠得到及時的宣泄與釋放,并強化師生之間的人際傳播,要鼓勵師生采用多種多樣的人際傳播方式進行溝通,增進彼此信任。高職院校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傳播媒介,就高校熱點事件、爭議性話題、真相不明的事件進行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并進行溝通、交流,消除疑慮,建立互信。
總之,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綜合利用多種傳播類型促進師生群體相互間的交流,利用多種多樣的校園媒介,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師生利益表達能夠暢通無阻,及時紓解被積壓的負面情緒,從源頭上阻斷高校輿情風險的產生。
2.構建全媒體校園媒介傳播體系 提升校園媒體輿論引導力。構建全媒體校園傳播體系,主要是在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和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實現媒介間的議程設置,從而實現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
由于當前部分校園媒體貼近性不足、可讀性不強,導致學生對校園媒體缺乏了解,對校園新聞存有排斥心理,造成校園媒體與受眾市場分離。而“使用與滿足”理論則把受眾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受眾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如果受眾不能從媒體得到“使用滿足”,那么就會放棄接觸該媒體。在師生群體的網絡話語權博弈中,學生群體如何能夠接受板著面孔說教或隨意摘編的敷衍?教師群體在與學生的網絡話語權博弈中處于尷尬的境地就在所難免了。
由于當前高職院校的青年學生還處在心理學所謂的叛逆時期,他們對于學校的硬性宣傳多表現出反感的情緒和態度。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網絡輿情引導中,需要在立足校報、校園網和櫥窗等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運營好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借力,把輿情引導隱藏在信息之下,再通過全媒體校園媒介傳播平臺傳遞出去,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網絡輿情的擴散風險。
此外,在全媒體校園媒介傳播體系的建設上,要注意新聞語言,網絡語言和版面語言的使用,在增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讓新聞報道呈現出細節感和人文關懷,增加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的比重及和學生相關的新聞比例。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群體在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的博弈過程中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真正實現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防止網絡輿情風險的擴散。
3.提升師生群體媒介素養防范網絡輿情風險擴散。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9]。當前,媒介素養己經成為高職院校青年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培育和提升高職院校青年學生與時代相適應的媒介素養,是提升高職院校輿論引導力、實現師生群體網絡話語權良性博弈的關鍵。
網絡輿情風險的擴散是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在網絡話語權博弈過程中無法合力的結果。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因為自制能力相對較差,對部分碎片化信息缺乏獨立的判斷,而容易陷入“從眾效應”。社會現象往往存在復雜性,不能單純從表象來評價和推斷信息的本質。高職院校青年學生需要提升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學會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到信息背后的本質,摒棄流于表面和情緒化的謾罵,以及跟風式的意見表達。這樣才能避免網絡輿情風險的進一步擴散。而高職院校教師兼具受眾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其不當言論對網絡輿情的擴散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高職院校教師需要提升其網絡媒介素養,遵守網絡道德,自覺規范網絡行為,掌握網絡媒介傳播規律,提高網絡媒介信息的應對能力,充分挖掘網絡媒介的育人功能。
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媒介素養教育督導和管理體制,編制媒介素養教育實施方案等,并邀請業界人士開展現場講座,學會利用媒介參與傳播,理性發聲,杜絕謠言滋生,預防高校輿情風險的升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 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434.htm.
[2]葉春濤.網絡社會視域下黨的執政能力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中州學刊,2009(2):20-21.
[3]施琳玲.網絡空間醫患話語權博弈現象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2.
[4]明義敬.論高校網絡輿情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
[5]馬莉.論網絡環境下的話語權實現模式[J].蘭州學刊,2010(10):7.
[6]陳炳輝.福柯的權力觀[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84-86.
[7]楊永軍,張彩霞.轉型期社會輿情的傳播規律與特征[J].山東社會科學.2012(12),82-83.
[8]J·D·彼得斯.交流的無奈[M].何道寬譯.華夏出版社,134-135.
[9]張斯民,劉飛.網絡與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 (1),27.
(責任編輯:向欣)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4-0118-04
[收稿日期]2015-10-29
[作者簡介]鐘世瀲 (1984-),男,漢族,江西興國人,碩士,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研究方向: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理論、新媒體傳播。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in the Right of Discourse Rights in Network Game Theory
ZHONG Shilian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ongqing 40226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rought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edia and it has broken the original discourse rights balance between group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additio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voked,fermentation and diffusion brought significant influenc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isk,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erfect the mechanism for expressing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block public opinion diffusion source of risk,construct the campus 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to enhance campus media guide and students media literacy,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benign game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of the right of discourse rights in network,and enhance the guiding force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discourse rights;game theory;internet public opinion;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