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
生態視域下班級文化的生態內涵、特征和功能
張曉文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 要]把生態學原理和方法運用到教育研究領域,對班級文化的生態建設具有方法論意義。班級文化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由班級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構成,具有平衡與失衡之間的可持續性、適應與發展之間的和諧性、共生與競爭之間的創造性、環境與師生之間的主體性等生態特征。班級生態文化在班級生態環境中發揮著四種功能:教育濡化功能、協同創新功能、主體個性化功能、進化規范功能。
[關鍵詞]教育生態系統 班級文化 生態特征 功能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25
在社會生態系統中,文化是一個獨特的構成要素。作為人類長期生活實踐活動的積淀成果,文化滲透于各個社會子系統之中。特別是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文化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資料的構成要素[1]。學校文化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因此,班級文化生態系統是學校文化生態系統中的更小子系統。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教育問題和危機也在不斷涌現,社會現實和教育面臨的挑戰讓我們不得不用全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來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班級文化是教育問題的一面鏡子,對其建設必須予以重新審視,有必要運用系統觀、聯系觀、平衡觀、動態觀等觀念重新思考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和以及生態主體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一)文化與班級文化的理解
“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文“cultura”,而后者又是由“cultus”一詞演化來的。這兩個詞都與耕作、培養、教育、敬神等活動有關。也就是說,從文化一詞的詞源學意義來看,文化含有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兩個方面的內涵[2]。
最早的文化定義是英國學者泰勒于1871年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來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3]。1952年,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對文化的解釋則更為全面:“文化是指借助符號獲得有關交流的各種明確的和模糊的行為模式,它構成了人類群體的各項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傳統 (即經過歷史的演變和選擇而保留下來的)觀念,尤其是附屬于觀念的價值。文化系統一方面是行為產品,另一方面又是構成遠期行為的必要條件。”[4]我國學者袁振國將文化定義為:“文化是與自然和先天相對應的一種概念,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5]
對文化概念理解的差異性導致對班級文化含義的界定眾說紛紜。班級文化是文化系統中較小的子系統。李學農在《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一書中對班級文化的界定頗最具代表性:“關于班級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是指班級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狹義是指班級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在中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問題上,兩種理解都是必要的。從廣義來理解班級文化,我們可以把握班級生活中一切影響班級成員發展的班級文化因素;從狹義來理解,我們可以把握住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6]對文化以及班級文化概念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我們在生態視野下探討班級文化的深層次內涵。
(二)生態視野下的班級文化內涵
1932年,美國教育學者沃勒在《教學社會學》一文中中提出了“課堂生態學” (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1976年,美國學者克雷明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態學” (ecology of the School)的概念。國際教育評價協會主席胡森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思路,特別是對克雷明的教育生態思想予以高度評價:“過去的教育研究將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兒童及經歷和學校成績上,而現在則已轉向研究構成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的一系列因素。”[7]這一評價揭示出了在教育生態學的研究領域,可以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及存在于教育生態環境系統中的各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生態系統指一定地域或空間內生存的所有生物與環境互相作用的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8]。生態系統是有邊界、范圍、層次的系統,是相互聯系和制約的整體系統。在生態系統環境中,生物與非生物、生態環境各因子之間,生態子系統與母系統之間等都處于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為因果的生態鏈體系之中。社會生態系統由人文化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 (即廣義的文化環境)構成。學校生態系統是教育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班級文化生態系統是學校生態系統的較小子系統。整個生態系統處于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環環相扣的生態鏈體系中。因此班級文化生態系統的研究也應從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三方面展開。
生態視野下班級文化的生態內涵是指在班級文化系統中,以生態學的系統觀、平衡觀、聯系觀、動態觀等觀念來考察班級文化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研究班級生態環境與不同層次生態主體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機理。
班級文化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 (圖1)。(1)班級的教室布置、書架擺放、墻壁裝飾、學習園地的開設等方面屬于自然生態環境。班級自然生態環境是學生和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域。 (2)班級社會生態環境包括班級規模、班級獎懲制度、班級正式與非正式團體組織等,是班級文化融入社會文化、社會組織制度、核心價值觀的必要途徑,對班級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3)班級文化中的師生、師師和生生之間的關系及班訓、班徽、班歌、班級目標等構成了班級的規范生態環境。班級規范生態環境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核心部分,是班級文化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教師和學生是班級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師師、師生和生生三種生態鏈因子構成了班級生態系統中的主導者,通過三種生態因子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完成了各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實現了班級文化生態系統有機合理的平衡和運轉。

圖1 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三種生態環境及其生態主體之間的作用關系
(一)平衡與失衡之間的可持續性
在自然生態中,生態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互相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9]。當生態系統中各因子受外界環境因子的作用與影響超過本生態系統自身適應與調節的能力時,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整個生態系統就會處于失衡狀態。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三種環境因子內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班級文化生態主體——師生、師師和生生之間的關系等這一系列生態關系鏈的良好運轉是班級文化生態系統平衡與否的關鍵所在。平衡與失衡是生態運動過程互相作用、彼此聯系的運動狀態。要在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保持良好的可持續性,就要實現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三種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適應與發展之間的和諧性
生態學中的適應與發展是生態化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的“適應”指的是班級生態主體,即教師與學生對班級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的適應程度,包括生態主體通過改變環境,使環境有利于自身存在的層面;也包括生態主體通過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文化程度、心理調適等等,促使自身適應班級文化生態環境。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的“發展”是針對班級文化生態主體 (教師與學生)在其與三種生態環境的互動作用過程中,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等方面發生改變的過程。各種生態主體的適應與發展應處于和諧狀態。教師和學生必須適應班級文化的生態環境,在適應班級文化生態環境基礎上成為合格的教師和優秀的學生。
(三)共生與競爭之間的創造性
共生與競爭主要是指不同教育生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共生是指班級文化系統里兩種不同生物主體之間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它們享有共同的生存生活空間,包括所有各種形式的互相作用,甚至是競爭。共生與競爭同時存在于教育生態系統中,互相作用和影響,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共生與競爭在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具體包括:(1)不同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之間的共生與競爭,產生于生態環境之間和生態主體之間。(2)同一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之間的共生與競爭。在共生與競爭之間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班級文化的建設保持創造性,創造創新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核和班級持久發展的動力。無論是不同班級文化生態系統還是同一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之間的共生與競爭,都必然要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創造性地存在與進化。
(四)環境與師生之間的主體性
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統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10]在生態環境系統中,人同樣是自己意志的主體。人的主體性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三重關系之中,教育生態系統也是如此。在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實現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有兩種方式——教育和自我教育。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中指出: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落實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性,其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進行自我教育,也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體現生態主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師在班級文化的構建中是教育者和引導者,而教師專業化發展和主體性的實現同樣也離不開自我教育。學生個人自由、獨立、創造、進取等主體意識的培養也需要其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教育濡化功能
“濡化”一詞最早由美國民族學家赫斯科維茨提出,是指文化代代相傳的過程。濡化的過程就是人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人的文化習得過程,也是人走向社會化的必經之路。班級文化系統中的濡化教育途徑有兩種:一是班級三種生態環境對師生的濡化教育;二是班級生態主體之間進行“米德式”(米德認為濡化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及后喻文化)的三種濡化教育。班級文化建設中,優雅溫馨的班級自然生態環境、合理有序的班級社會生態環境和平等民主的班級規范生態環境的有機融合對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級生態主體之間的三種“米德式”濡化教育包括:學生向教師學習、教師和學生的同輩人之間的相互學習、教師向學生的學習。在目前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教育環境中,后兩種濡化教育方式是目前班級文化建設應該重視的方式,教師之間的學習和互相借鑒、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學習都有利于班級文化的構建和提升。
(二)協同創新功能
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創新是基于班級文化的生態特征——共生與競爭的互動協同發展而展開的。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必須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夠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和成長構建合適的平臺。如在班級社會生態環境中的獎勵懲罰制度范圍內應該設立“創造創新獎”,以利于激發強化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是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生態主體,在生態系統的良好運轉中遵照班級目標、班級理想和自身的價值追求不斷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實現自己在生態鏈發展中的生態效應。此外,不同的班級生態系統在勝汰機理的影響下,會積極發揮自身文化的優勢和班級生態功能以進行創造,以免在生態鏈條中墜落。
(三)主體個性化功能
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個性化功能是班級生態環境的主體,即師生根據自身的生態位置以及班級文化的生態環境特征,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體現其自主性和個性化。教師在班級生態環境的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不同階段引導學生在班級文化環境中由客體的“我”,轉變為個性化的生態主體——主體的“我”。學生在不同需求層次階段要根據身心發展特征,通過主體性的“內化”機制,形成獨具特色的富有客體性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生理和安全需求獲得滿足后,其更高層次的需求應得到進一步滿足。
(四)進化規范功能
進化理論認為,生物種系通過與周邊環境相互作用而適應環境[11]。班級的進化規范功能是在班級文化系統中,作為班級生態主體的師生在社會生態環境和規范生態環境中對自身所處環境的適應和發展。班訓、班徽、班級理念及班級的各種制度、組織都對師生之間的生態行為進行著約束和管理。教師和學生應該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處于民主、平等、和諧的狀態。在班級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學生也要參與,成為真正的生態主體而非制度的反應器和接收器。在班級文化生態系統中應構建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制定的班級管理模式,讓班級主體成為規范制度的參與者、制定者和執行者。有了班級個體的自由發展才能實現班級群體的自由進步,師生才能在班級的規范環境中全面獲得主體性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34.
[2][8][9]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21,22.
[3][英]愛德華·B·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Kroeber,A.L.&Kluckhohn,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181.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468.
[6]李學農.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3.
[7]胡森.教育的目前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1988 (03):189:.
[1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4.
(責任編輯:劉新才)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4-0114-04
[收稿日期]2015-12-17
[作者簡介]張曉文 (1990-),男,山西靜樂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The Connotation,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lass Culture Ecology under the Ecological Horizon
ZHANG Xiaow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y are applied to education field,which has significance to class culture ecology construction.Class culture ecological system is a subsystem of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clas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iz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sustainability between balance and imbalance,the harmony between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reativity between symbiosis and competition,the subjectivit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Class ecological culture based on its ec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n class plays f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function of education immers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ction,function of subject personalized,evolutionary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class culture;characteristics;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