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集體形式則是班級。班級不僅代表一種制度教育同時還是文化的象征。班級文化建設有助于促進班級的凝集力,班級文化猶如一個磁場,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班級文化也被稱為非顯性教育。新課改標準下對班級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夠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班級和學校的可持續同步發展。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實踐;思考
一、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班級文化建設層次較淺
班級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一般可以劃分為表層、里層、內核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中,表層包括班級環境的布置、班容班貌以及班級的標準等;里層包括班級紀律、獎懲機制、計劃組織等制度形態的文化建設;內核包括價值觀、理想情操、道德素養等深層次的文化建設。物質形態即表層的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外殼,制度形態即里層的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支柱,精神形態即內核的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真正核心所在。但是,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對班級文化的理念不夠全面和深入,工作的重點在班級環境、班容班貌以及班級制度等表層和里層班級文化建設上,而對精神層面的班級文化建設不夠重視,缺乏深層次的班級文化建設經驗和水平,導致班級文化建設的層次較為淺顯,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隨意性較大
由于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夠深入,導致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的行為不夠規范。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是評主觀判斷來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充分發揮教師的優勢,無法形成個性化的班級文化特色。其次,班級文化建設缺乏系統的規劃和整個設計,導致班級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主題。
(三)班級文化建設存在一定的空心化
多數教師習慣用成績和紀律兩大指標進行學生的評定,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已經植根于許多教師的心中,對班級文化建設具有很大的制約性,影響了班級文化建設的科學化發展。班級文化建設不僅僅需要通過組織各類活動來發展學生的個性,還需要通過多元價的值取向來引導主導價值觀的建立,進而形成班級文化認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班級文化建設最核心、最本質的目的所在以及班級文化的靈魂支撐。
(四)班級文化建設形式化
班級文化建設是高中進行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因此應該進行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的班級文化建設。而實踐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只有通過組織各類班級文化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班級文化的魅力并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多數班級在進行文化建設時流于形式,只是單純的響應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號召,開展“大呼隆”式的活動,無法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制度班級文化建設計劃
為了有效提高班級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在建設之前應制定具體的班級文化建設計劃。首先,確定班級發展的目標。為了實現學校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應將具體的內容落實到班級中。并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綜合情況,和學生及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共同制定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活動計劃。并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由學生集思廣益來起一個個性化的名稱和口號,進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的力度,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思想信號,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
(二)創建個性化的班級教育理念
班級處于高中教育和教學的中的一線地位,班級文化建設追求個性化的教育理念,需要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這就需要班主任獨具慧眼,具有獨特且富有創造性的班級設計和管理能力。教師在班級活動中不僅僅是扮演成員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班級活動中班主任所發揮的作用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發展,并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重視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進行班級的文化建設,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學。其次,班主任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應充分融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班級文化并體現學習的理念和精神。
(三)建立柔性化的班級文化
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教育的出發點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應給予班級更多的個性化發展空間,堅持“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教育理念。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班級文化建設:
第一,強化班級主流價值觀建設。通過班級全體成員充分討論,形成屬于本班的獨特的主流價值觀。主流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應該引領班級各項活動,引導每個成員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采取小組競賽積分法的管理方式。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并選取每一組的小組長,再制定具體的班級活動積分規則,讓學生在班級活動中不斷積累分數,并采取小組競爭的方式進行小組比選。通過這一方法來提高高中生的積極性,并不斷提高班級凝聚力,并且學生的班級班規遵守情況也會顯著改善。
第三,采取“班級文化社團”的管理方式。來不斷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班級活動的順利展開,并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自律性。讓學生在課余活動中感受到不同的氛圍,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
第四,采取“領導帶頭”的管理方式。讓全班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并采取學科帶頭輪班制度,并對每一位帶頭人進行評分,并給予優秀學生獎勵。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不拘泥于形式,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進行班級文化建設。進而提高班級的凝集力,促進每一名同學發揮個人特長,并逐步提高全體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薇芳.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2012,08:56-60.
[2]李幽然,李燦,張彥花.高職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反思[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2:45-48.
[3]金利芳,劉美良.文化為核,化育心靈——談新時期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1,04:23-24.
[4]王容.聚焦精神文化 營造成長樂園——基于六三學社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案例反思[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4:67-69.
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