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放
【摘 要】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三大課型之一,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主要途徑。翻開詞典, “欣賞”的注解是: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的情趣。而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總覺得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常常很難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說的多了怕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說的少了又擔心冷場。要改變如此局面,需要的是教師科學的、藝術的、富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設計
如何解決欣賞課教與學的矛盾,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以下我結合浙美版第4冊美術欣賞課《童話和神話》談幾點體會。
一、啟發引導,喚醒學生的想象
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提倡: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不是把美術看作技藝的傳承,而是力圖使學生體驗和認識美術的文化內涵。美術欣賞課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學習上的一個難點,一節失敗的欣賞課會使學生味同嚼蠟,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欣賞課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作為教師,就必須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內心需要和學習動機。
童話和神話是伴隨孩子長大的“伙伴”,是每個孩子喜聞樂見的朋友,不用太多引導。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用迪士尼動畫片《寶蓮燈》片段開始。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孩子們都張大了好奇的眼睛。然后,我問大家還有哪些童話或者神話?這一提問既引出了課題,又將學生帶入了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這個小小的提問是教師為學生設的溫柔“陷阱”,誘導學生從自己已知的知識中去探求新的內容。
我接著拋出問題:你能講講這些故事嗎?于是,學生很是踴躍,紛紛講一些故事。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引出畫面。這與被動地讓學生接受畫面,效果好很多。教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適當地對作品的含義和與此對應的形式作一些規范的理性分析,從而讓學生個體感受與群體感受達成“共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
二、賞玩結合,從玩中體會樂趣
欣賞課還有個難點,就是教學內容過多,量過大。如果一一去講解的話,又變成“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的講課方式,不但提高不了教學成效,還剝奪了學生思考、發言的機會。
《童話和神話》講解的內容非常多。有非常多的故事,在介紹時,真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于是,我把這個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展示插畫(如圖1所示),讓學生根據畫面講出發生了什么故事,人物的表情,所處的環境,從而發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讓學生上臺來表演其中的情節。小紅帽在想什么?大灰狼的舌頭太可怕了。研究材料表明:“在小學課堂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能聚精會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時間平均在15分鐘左右。”(摘自《教師備課手冊》)這說明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不夠,容易產生分心現象。設計這樣一個生動的環節正是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以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幫助學生克服抑制疲勞,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相信在“玩鬧”中的他們也能學到很多的知識。
三、信手涂鴉,既動眼睛又動手
欣賞課開展至今,不單單要以“欣賞”為主,跟需要在教學中會將欣賞和練習結合起來,既動眼又動手。《童話和神話》這一課,安排了對自己喜愛的故事進行涂鴉的環節,以加深學生對童話和神話的印象。
讓學生模仿自己最喜愛的神話和童話插圖,通過欣賞了解作者是怎樣表現事物的,可以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表現人物的心情,以及背景和場景也能突出人物的特性。通過欣賞,了解插圖的基本特點及與文學作品的關系。在這節課發現學生們通過模仿可以畫得很好,線條的運用已經非常流暢,構圖也飽滿。
但平時的創作畫中就會出現這兩問題,而且繪畫內容單一,這是這為什么呢?是學生缺少想象?可能是學生缺少對美術知識、生活素材方面的一些積累。所以我想通過兩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加強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能力。二是多進行美術方面的作品欣賞,特別是一些名畫的欣賞的講解散,來提高學生欣賞能力,有了一定的欣賞能力對自己創作也會有一些啟示。
四、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的素養
現在的美術欣賞課越來越豐富多彩,知識面也越來越廣。要上好美術欣賞課,還有賴于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隨著美術教學的日新月異,欣賞課的內容已擴大到民間藝術、兒童繪畫、工藝美術、書法、攝影、建筑、綜合美術等多種領域。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必須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不斷提高文化和專業知識,不斷揣摩兒童的心理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創新,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科學、實效的教學方法。
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充分認識到欣賞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我期望通過小學美術欣賞課,學生能了解一些世界和中國美術文化瑰寶,并培養學生勇于展現自我的自信心,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培養學生終身熱愛美術的興趣和激情。
參考文獻:
[1]《美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網上相關資料
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