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爭強
(甘肅省嘉峪關市一中)
采用虛擬情境歷史教學法應注意的細節
曹爭強
(甘肅省嘉峪關市一中)
創設虛擬教學情境成為當今教師最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情境設計要以史料為基礎;情境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情境設計要適當;創設情境有助于激活學生思維。
情境;課堂教學;興趣
創設虛擬情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歷史教學缺乏“實踐”的重大困境,并為“穿越歷史”提供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參與情境建構的“實踐”中體驗歷史,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所以,創設情境是生成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方法。在實際課堂教學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一些細節。
記得聽過一節公開課,當時授課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境:
情境:義和團運動被清廷和八國聯軍鎮壓了,原本義和團是扶清滅洋的,不曾想清廷恩將仇報冷不丁調轉槍口幫洋人屠殺義和團團民,農民階級對清廷徹底失望了;《辛丑條約》簽訂了,清廷已是洋人的朝廷,所有中國人都對清廷失望了;就在這個時候,清廷迫于形勢,想拉攏一下民心,實行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但這些都是幌子,民眾認清了清廷的真實面目,徹底對清廷失望了,如此朝廷還有何用?推翻清廷已是大勢所趨!
這個情境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這樣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從而降低教學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事實上,這樣的情境創設并非基于事實,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這位老師為了得出“推翻清廷已是大勢所趨”,于是創設了“清廷迫于形勢,想拉攏一下民心,實行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但這些都是幌子,民眾認清了清廷的真實面目,徹底對清廷失望了,如此朝廷還有何用?”這一場景,看起來跟人教版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的課文表述:“迫于形勢,清政府相繼打出‘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幌子”基本相同。按理說,跟課本表述一樣,不應該有問題了,但是課文表述也是有一定問題的。事實上清末“新政”不完全是幌子,清政府當時是做了許多實事的。最富有實效的是教育改革,興辦了各類新式學堂。1905年清政府廢止了科舉制;采取了一些獎勵實業的舉措,先后頒布了《獎勵公司章程》《公司律》《商會簡明章程》《商標注冊試辦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一系列商法;新政時期還進行了法制改革,開啟了司法獨立的先河;改革了軍制等。
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通過深入分析教情和學情,設計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和情境。問題設計不能隨意性太強、過難,沒有層次。在教材理論性過強時,設計幫助學生理解的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一課時,由于議會共和制與德意志二元君主立憲制與學生日常生活關聯較少,又較為復雜,對于高中生而言是陌生而困難的,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沒有馬上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共和政體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而是在本課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借助創設李鴻章出訪法國和德國這樣的虛擬情境進行教學。由于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對李鴻章已經有所了解,圍繞學生比較熟悉的人物李鴻章來創設教學情境,這樣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然后通過層層設問加深學生對法國和德國政體特點的認識。
在課改實施過程中,一部分老師由于受原有知識結構和教學體系的影響,在開展新課程教學時不能深刻理解新課標的要求,一味地將原來的知識點往課堂上添加,導致課堂情境設計過多,教學環節很難深入展開,學生學習負擔加重,教學效果不理想。記得有位老師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這一課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交代五四運動的背景時,選取《我的1919》上有關巴黎和會中日代表的一段視頻,來向學生展示和會的細節以加深學生對五四運動背景的理解,之后又播放有關五四運動中有關火燒趙家樓的視頻,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得很成功,學生看起來聽課的興趣很足,師生互動環節也很多,但由于前面設計的教學情境過多,導致在上第三部分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這一重要內容時,由于時間不夠,不能很好地展開探究,導致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沒有認識清楚,教學重難點并沒有突破。
學生在虛擬情境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離開了學生的參與,就會讓教師唱“獨角戲”,導致情境只停留在教師的設想而難以轉換為現實。這就要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但要大量研讀各種史料,充分考慮自己所創設情境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要考慮學情,激活學生將課程內容進行濃縮,在較短的時間和較少的人物場景中凸顯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的各個環節,使所創設的情境能產生更大的作用與更佳的效果。
許春鳳.高中歷史教學要打破思維定勢[J].歷史教學,2014(2).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為[2014]GHB1229。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