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利(陜西省神木縣第七中學)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什么
張亞利
(陜西省神木縣第七中學)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問題研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什么,課型:高三一輪復習備考。
一說教材,本節課是第一章的問題研究是通過學習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研究中的作用之后,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探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什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作用。
二說學生,高三的學生對于區域定位和區域分析有一定的基礎,而且近年來我國去新加坡旅游的人數不斷上升,大家想了解新加坡的欲望極強,但由于我們了解的途徑有限,所以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拓展補充,幫助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本節課重難點制訂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一:結合區域地圖掌握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識目標二:分析新加坡的主要工業部門,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區域特征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確定目標之后,如何實施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三說教法,(1)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語言表達能力;(2)問題教學法,創設問題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習題鞏固法,培養學習知識遷移的能力。
學法:學生課前搜索,小組課堂討論,教師歸納,隨堂習題鞏固。
教具:多媒體、傳統板書。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多媒體課件播放新加坡標志,情景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提到亞洲四小龍,大家肯定不陌生,有哪些呢?
(教師)我們知道,新加坡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創造著奇跡,那么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播放PPT:新加坡在世界的位置,縮小到在亞洲的位置: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的南面。
思考:1.從哪些方面說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教師小結:“扼守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特殊優勢。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歐洲、西亞、南亞與東亞、大洋洲之間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而新加坡則是馬六甲最重要的港口,所以被稱為“東方十字路口”。
2.新加坡哪些地理條件對工業發展不利?
教師小結:新加坡領土面積狹小、分散,自然資源貧乏,勞動力短缺,國內市場狹小。
(教師)那么這樣的地理環境會給新加坡的經濟提供哪些條件呢?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國民經濟主導產業——工業,請大家閱讀課本第13頁資料2回答問題。
思考:1.什么地理條件影響了新加坡主要工業部門的選擇?
教師小結:新加坡正好處于西亞石油原產地和石油消費區之間的有利地理位置,有優良的港口條件,世界石油工業大發展的機遇,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貿易的發展,促使新加坡重點發展與海上石油運輸和港口服務相關的工業部門。
2.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條件外,促使新加坡主要工業部門發展的有利因素還有哪些?
教師小結:(1)新加坡對外開放的政策,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2)新加坡本國人才豐富,科技實力雄厚。
(3)東南亞豐富的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也為新加坡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證。
(教師)除了工業外,地理環境還對其他產業有什么影響呢?請閱讀資料3思考。
思考:1.新加坡服務業的發展與地理條件有什么關系?
教師小結:新加坡本身是以港口商業服務為主,在工業發展的促進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及熱帶海島風光,又發展了交通和通訊、旅游等產業;吸引外資、對外貿易和旅游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2.新加坡農業發展不利的地理條件有哪些?新加坡是怎樣解決農業問題的?
教師小結:作為城市島國,新加坡可用于農業發展的土地有限,所以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3.哪些地理條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
教師小結:新加坡本國經濟發展空間和市場狹小,迅速發展的經濟和積累的資本需要找到更廣闊的空間,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如,蘇州的新加坡工業園區就是由中國和新加坡共同投資興建的。通過以上研究,地理環境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條件,進一步探討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件展示)活動與探究:
新加坡一直都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大力進行海外投資,例如非常有名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同學們想一想,積極對外投資與新加坡的地理環境有什么關系呢?就此寫一篇小短文。(提示:從新加坡土地面積、資源、環境和土地承載力等方面展開。)
最后就是歸納本節的內容,板書展示,隨堂鞏固練習,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36題考查新加坡地理位置,氣候類型,自然資源。
作業布置,默寫2011年36題答案。
五說反思,通過作業可以反饋學生基本掌握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但在描述新加坡淡水資源短缺時地理語言表述不清,過于口語化,故今后教師應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地理素養和學科能力。
[1]劉敏.會展旅游的市場營銷研究:新加坡旅游委員會市場營銷經驗借鑒[J].江蘇商論,2008(7).
[2]沈長智.新加坡多語旅游環境建設對環渤海地區旅游業的啟示[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