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暢
論隱性教育視角下加強西藏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
□戴 暢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56個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建國60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前提,是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然而,現有的西藏高校理論灌輸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使民族團結教育在西藏高校深入人心,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本文就西藏高校如何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利用教師、校園環境、對外交流等途徑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進行探討。
隱性教育;民族團結;西藏高校
在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歷史早已證明: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基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是每一個成員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西藏高校作為培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維護者和促進者的重要場所,要把民族團結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大學生隨著獨立意識、主體意識的增強,對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學習有抵觸情緒,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不強,傳統的 “理論灌輸”的顯性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改變傳統的簡單灌輸教育方式,探索隱性教育方式下的新途徑。
隱性教育,是與顯性教育相對應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與顯性教育有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的正面灌輸不同,隱性教育把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隱藏在各種載體和活動中,在受教育者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影響、熏陶、感化學生,達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機統一,把外在教育轉變為自我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接受先進的思想和正確的行為,克服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促使政治傾向和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轉化、發展的教育過程。本文就高校如何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利用教師、校園環境、對外交流等途徑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進行探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體,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向學生傳授社會要求的社會規范,引導學生向社會要求的方向前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本身就是一部 “活的教科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 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也總是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模仿學習。因此,教師要增強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豐富知識結構,學習了解各民族文化,培養對各民族的熱愛之情;關心愛護各民族學生,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1.增強政治理論素質,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
無論是否思政課教師,高校教師都應牢固樹立民族團
結觀念,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祖國觀、民族觀和宗教觀,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馬克思的民族理論,牢固樹立 “三個離不開”思想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加強 “五個認同”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2.豐富知識結構,了解學習各民族文化,培養對各民族的熱愛之情
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具備有關中華民族概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的系統理論知識,同時也要學習、了解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培養對各民族的熱愛之情。西藏高校的教師,還應該具備有關藏傳佛教和西藏風俗習慣的知識,要區分清楚宗教和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摒棄落后的傳統文化。對于學生比較關心和敏感的西藏問題、新疆問題、臺灣問題等熱點難點問題,要旗幟鮮明地開展教育,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充分利用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和黨的民族政策有理有據地展開教育。
3.關心愛護各民族學生,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少數民族學生存在學習基礎差,語言表達不流暢,生活習慣有差異等特點,教師在與各民族學生接觸交往的日常生活中,要熱情、耐心、細致、主動關心其他民族的學生,在學習上幫助,在生活上關心,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尊重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幫助他們早日適應、融入大學生活。
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學校環境又尤為重要,優化校園環境,在教學活動、課外活動、人際關系、校園文化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在課內課外活動中,有形無形地構建學校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生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促進各民族的團結。
1.堅持多民族文化的宣傳教育
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絡、校報、校園文化墻、校園宣傳欄等媒介,加強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歷史文化、文學藝術、風俗節日、飲食服飾等文化的宣傳教育,增強各族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不能僅局限于藏族和漢族相關知識的宣傳,會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或大民族主義。在宣傳中形成濃厚的教育氛圍,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團結的深刻教育。
2.在學科教育中貫穿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教育不是一時的事,也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全校人員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學科教育中也要貫穿民族團結教育。例如,法學專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講述破壞民族團結導致的法律責任;體育專業教師可以講民族體育的發展;信息工程專業教師可以講少數民族文字輸入法;財經專業的教師可以講授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變化;文學專業教師可以賞析民族文學等等。只要用心,就會發現民族團結教育隨時隨地都能開展。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大學生富有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高校應該針對大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帶有民族風情的校園文體活動,使學生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增加對其他民族的了解,增進與其他民族同學的交往,增強對其他民族的感情。具體來講,學校可以依托各級團組織開展的活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例如,把傳統的歌詠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轉變內容和形式,變為展示各民族的文學,用各民族各地區的語言,穿戴各民族的服飾,既增加了學生活動的活力和吸引力,也使學生在參與中得到教育和進步。除此以外,還可以開拓創新,舉辦民族飲食文化節,民族服裝秀,民族舞蹈大賽,民族風俗知識競賽等,促進各個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各個民族學生的相互交往和合作,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增進各族學生的友誼,使民族團結教育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落到實處。
4.樹立正反兩面的典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方面,選拔優秀的民族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發揮他們在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評選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為廣大同學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跡,爭當模范。另一方面,也要樹立反面的典型,對于破壞民族團結的個人,要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要給予紀律處分,使廣大學生引以為戒,警示自己,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
5.關心貧困特殊群體
對于家庭貧困的弱勢群體,學校要高度重視,進行資助,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使他們愉快地生活、安心地學習。通過資助,讓廣大學生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激發對黨和政府、社會、學校的感激之情,認同國家的民族政策,樹立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偉大理想,增強維護民族團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在資助過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開,否則,不僅達不到促進民族團結的效果,反而會激化民族矛盾,引發事端。
接觸理論認為,民族間的偏見和歧視都是因為交往的缺乏而導致的,更多的接觸意味著更少的民族或文化沖突。西藏高校由于自身的地理環境,地處高原,所處的地緣環境比較復雜,宗教氛圍比較濃厚,大多數學生缺乏與其他
民族深入交往的經歷,因此造成了民族間的偏見,很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誤導。因此,要加強西藏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必須要努力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加深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培養各民族之間的友誼。
1.到內地辦學
西藏高校可到內地辦學,或在內地設立分校區。內地辦學這種民族教育的特殊模式,可以促進西藏學生接觸內地文化、了解內地社會,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意識,淡化民族意識。對學生個人能力而言,可以開闊視野,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普通話的運用水平等,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同時,也為內地公民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文化特色提供了一個機會,在相互交往中,學會包容,學會尊重,建立友誼。
2.對外交流訪學
西藏高校都有對口支援的其他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對口支援的資源,加強與對口支援學校的交流,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雙方定期互派各民族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感受不同高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交流生返校后,在學生中做經驗交流,利用同輩群體的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激勵,共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新的思維方式,接受新的民族觀念,促進共同進步。
3.組織開展三下鄉活動
任何一種認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轉化到情感和行為層面,因此必須通過一定形式的實踐教育來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深化。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親身體驗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更加直觀真實地體驗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增進對其他民族的了解。同時,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幫助當地的人民,通過為小朋友上一堂課,為患者治一次病,為老人干一次活等活動,埋下民族團結的種子,傳播民族團結的思想,民族團結之花便會處處盛開。
4.加強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 “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還應充分重視通過社會實踐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作用。如通過組織開展紅色之旅實踐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收集整理民族英雄的史料,到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等途徑,把民族團結理論與民族團結實踐相結合,投身于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中去。
[1]周治中,周海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1):23-27.
[2]嚴慶,劉雪杉.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以內地西藏班(校)為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4):91-95.
[3]奔廈·澤米,吳宇.新時期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及其路徑選擇[J].西北民族研究,2011,(3):231-237.
(編輯:王春蘭)
G641
A
1671-0568(2016)32-0119-03
戴暢,西藏民族大學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