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新媒介語境下時空緊張感現象的形成原因探究
張慧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將基于信息技術之上的新媒介給人們帶來的這種精神上的沖擊、心理上的緊張以及身體上的疲憊稱之為“時空緊張感”現象。本文以技術、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為切入點,以技術和媒介對于時空觀的影響為落腳點,旨在研究信息技術語境下的“時空緊張感”的形成原因,并嘗試提出緩解“時空緊張感”的解決方案。
新媒介;時空緊張感;時空觀
“時空緊張感”一詞由陳力丹教授提出,實際上指的是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之上的媒介對人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根本上探討的還是技術、媒介對人以及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對人們時空觀的影響。
信息技術出現之后,新媒介的使用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以空間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通訊技術使得空間的難以逾越性被打破了,尤其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將整個地球連接在一起,空間不再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屏障。相應地,在這樣的情境下,時間得到了統一,人們的生活開始呈現出以時間為中心的特征,統一的時間控制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真實和虛擬空間的共同存在和不斷切換則使得人們的空間觀念很容易發生錯亂。
這種錯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所體現。例如,筆記本和智能手機普及之后,人們對于時間的概念就從鐘表轉移到顯示屏上的電子時間了。隨之而來的是,原先按照年份、月份和日期安排的任務,如今卻越來越精確,甚至到了分秒必爭的地步(電子郵件的收發時間精確到秒)。對時間概念的精確化就使得人們更容易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因而也就難免加劇心理上的緊張狀態。
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莊子就曾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認為時空萬物和人類的生活都是融為一體的。在西方,主流的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并不是統一的,而是相對割裂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探討了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他認為時間是可以納入到空間維度之中的。[1]
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隨著社會的變遷發生了改變。時空觀不僅受到具體歷史情境下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的技術創新領域緊密聯系。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向時空觀
英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一書中對于媒介與時空的關系作了詳細的闡述,認為媒介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大偏向,并且將媒介的不同偏向與文明的演變和帝國的更迭聯系到一起。英尼斯強調,偏向時間的媒介包括語言、羊皮紙、石頭等,它們有利于時間的延續,能夠歷久不衰,但卻不適合空間范圍內的流通。而偏向空間的媒介則包括文字、莎草紙等,輕便易攜,有利于空間的擴展,容易流通,但卻很難長時間保存。
(二)麥克盧漢的媒介延伸時空觀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口頭語為交流方式的原始部落下的人是完整的,在電子時代到來之前,不斷涌現出的新型媒介使得人都是殘缺不全的,人的觸覺、聽覺被不同的媒介所延伸,同時也被肢解。只有電子時代之后,人的中樞系統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之下的人才跨越了廣袤的空間距離和時間的差異,凝聚在了一起,生活在“地球村”之下,仿若回到了原始部落的那個村莊,而這時的人也終于回歸了完整的狀態。
(三)芒福德的技術延伸時空觀
麥克盧漢的媒介延伸論并不是憑空而起的,實際上劉易斯·芒福德在他之前就提出:“工具和機器的發展過程,是人們試圖改造環境、使人的機體得以加強和維系的過程,這種努力給人的機體以原來所沒有的能力,或者在人的機體之外創造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自身平衡和生存的條件。”[2]芒福德對技術和人的關系進行探討,由此引出技術、媒介與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啟發了麥克盧漢,而且為之后媒介環境學派理論的提出也奠定了基礎。
(四)莫利的文化認同時空觀
英國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戴維·莫利強調,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和文化邊界的核心是“認同的空間”。[1]意思是建立在信息技術之上的全球性媒介在縮小時空差距、改變人的時空觀的同時,還使得各地原本的、獨特的文化壁壘慢慢消失,這種新型媒介建立起了更大范圍內的文化認同。
歸根結底,媒介對時間和空間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時空限制的跨越。壓縮了時間和空間,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活動范圍的擴大又加劇了這種高負荷的壓力,因而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會感覺到時間的飛速流逝、真實與虛擬空間的紊亂。例如,“拖延癥”、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網絡世界與真實世界中人格不一致等現象才會越來越多。
面對技術和媒介對人造成的精神層面和身體層面上的雙重負面影響,使用者和受眾能夠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認清媒介技術的本質,了解信息技術下時空觀改變的原因。新媒介的使用者和受眾不僅要主動跟進新技術的發明和更新情況,還要對周遭的環境進行思考。新技術之所以能夠有演變為新媒介的可能,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主要原因在于它為人類提供了新的選擇和新的可能性,它所帶來的力量使得人們有能力對外部的環境進行控制,從而實現更便利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好使用技術和媒介的尺度,不做信息技術和新媒介的附庸。例如,控制對手機的使用,減少對精確化的電子時間的依賴,根據自身興趣、喜好和實際需要來安排每日的行程,盡可能地不做時間的奴役者。即使不得不在時空緊張的大勢之下奔走,也要時刻提醒自己:警惕一切的技術和媒介。
[1]何鎮飚,王潤.新媒體時空觀與社會變化:時空思想史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4(05):33-47.
[2]王華,劉易斯.芒福德傳播思想及其學科價值[J].國際新聞界,2012(11):14.
G206
A
1674-8883(2016)15-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