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嬋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從跨文化視角看宕昌藏族的民族認同
楊小嬋
(蘭州大學,甘肅蘭州730000)
宕昌縣位于甘肅省西北部,處在“藏彝走廊”的東北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這里多民族融合、沖突的局面。生活在這里的宕昌藏族對于自己的族群身份有著很大的爭論。本文主要通過實地調查和訪談的方法來研究宕昌藏族在大眾傳媒時代媒介習慣下的民族認同問題。
民族認同;宕昌藏族;跨文化
“民族認同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成員在相互交往活動的基礎上,對‘我族’‘他族’的確認與接納。從文化視角而言,民族認同是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交織的時代脈搏與主題。在多民族國家中,不但要求不同民族要遵從主流的文化價值,同時它也要求彰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1]
調查地點新坪藏族村,是白龍江流域藏區一個典型的純藏族村落。由于這里處于藏漢文化分界地帶,兼具文化的交融性與獨立性等特點。
(一)服飾
由于宕昌藏族屬于白龍江流域,受該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差異的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水平也與其他藏區有所不同,服飾更是有著不同的審美特征,形成了其獨特的服飾風格。平日里只有一部分人穿藏服,大部分的人都是偶爾穿或者不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跨文化的影響,更多的人追求時尚新鮮,追求潮流。
(二)語言
宕昌藏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安多方言區。宕昌藏族從古至今只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語言不同于其他藏區,一般將該地的藏語視為方言,這也是宕昌藏族區別于其他藏區的表現。如今宕昌藏族族群的語言正在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當地的藏語中夾雜了許多漢語成分,許多青少年已經不會說藏語了,有些藏語詞匯也只有老人才能說出來。現在青少年群體中不會說藏語的占大多數,這是媒介和跨文化的影響。新一代面臨的是大眾傳播媒介繁榮的時代,在學校他們與漢族的交流最多,回到家中面對的是電視、手機等媒介的熏陶,他們所說的藏語會逐漸融合許多漢語成分甚至直接轉變為漢語。
(三)宗教
宕昌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苯教和藏傳佛教,同時也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新坪把苯教首領稱為“苯苯”,“苯苯”在當地享有比較高的威望和地位,受到人們的尊重。新坪現存的苯教經文有兩部,都是用羊皮紙書寫而成,經文都是由古藏文書寫,教義都是由“苯苯”師徒口耳相傳。雖然當地的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但新坪地區不存在苯教神廟,曾經有過但在“文革”時期被毀。再加上節日和喪葬儀式的“漢化”,當地的宗教信仰是藏傳佛教結合漢傳佛教后的信仰,是跨文化下不同民族間結合的新產物。
宕昌藏族由于受地域限制,周圍很少有藏族聚居區,而更多的是與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在對宕昌藏族的調查中發現,當地群體往往受到周圍文化的影響,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對于自己的文化形成了一種消極的態度,民族意識逐漸淡化。這一點在00后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00后對于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質疑有一部分是受政策宣傳影響或者媒介影響。這個群體對媒介的獵奇心理很強,他們接觸媒介的頻率很高。通過媒介了解到當地的藏族和其他藏區的藏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與周圍的漢族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政府宣傳的又是古羌族的后裔,于是他們就會對自己的族群身份產生懷疑。但是就整體而言,當地的群眾都表示自己是屬于現代藏族的一支。
年輕人中有人認為藏族本身就沒有姓氏,而新坪村全是“楊”姓,這是讓外界懷疑自己民族身份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明清時期,卓尼楊土司的管轄范圍包括宕昌。卓尼第五代土司旺秀被明武宗賜姓為楊,自此以后卓尼土司就被世人稱為楊土司。楊土司是藏族,所以他統治區域的“番人”也自認為是藏族,也隨著楊土司姓楊,這也是宕昌藏族楊姓比較多的原因。以前宕昌地區的藏族都深居溝內,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被其他民族包圍,使得這里的人們與外界社會的交往比較少。近幾年來,隨著交通狀況的改善以及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再加上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接收信息更為便利,通過媒介了解了大量的新鮮事物,對從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交通的改善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外來文化的入侵,使得當地的民族文化受到影響。不只是文化,還有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們在宕昌藏族族群中很少看到“典型”的藏族文化符號,而是看到一些類似于羌族的文化符號。于是,這些文化符號就用來證明他們是羌人的后裔。盡管這些證據也并非很確定,但還是足以讓人們對于宕昌藏族的族群身份產生疑問。
綜上所述,宕昌藏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兼具羌族的某些文化符號,又融入了周圍漢文化元素的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些因素使得外界對宕昌藏族族群的民族身份產生了懷疑,也包括當地藏族對自身的族群身份的懷疑。但是大部分族群成員還是認同自己的藏族身份。認為宕昌藏族是古羌人或者“宕昌羌”的后裔,不免忽視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民族逐漸融合、消亡和演變的過程及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宕昌藏族確實與曾頻繁活動在這一地區的古羌人有很深的淵源。之所以會出現族群身份的爭議,是由于在宕昌藏族身上藏族符號的東西體現得不明顯,這也是外界對于當地藏族族群身份產生懷疑的地方,尤其是跨文化影響下生活方式和日常的行為方式以及服飾語言的逐漸“漢化”,使得原有藏族特色的東西正在經歷某種程度上的變遷,當地的藏族文化逐漸消解,這也是宕昌藏族族群所擔心的。無論是羌藏身份的爭論還是如今的“漢化”趨勢,都是在國家和地方語境及其變遷的背景下進行的,還受到族群內部成員的心理情感和功利權衡的影響。因此,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演變的過程,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1]羅平,張雁軍,等.多元文化視域下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認同[J].西藏大學校報,2011(1):13-18.
[2]魏梓秋.白龍江流域藏族文化的邊緣性及其成因研究——以甘肅宕昌縣藏族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9):2.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8-74.
[4]楊士宏.卓尼楊土司傳[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30-33.
G127
A
1674-8883(2016)15-0102-01
楊小嬋(1993—),女,甘肅隴南人,蘭州大學理論新聞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