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萌之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8)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及其調控研究
熊萌之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8)
當前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信息傳播中出現了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這些新媒體在公眾輿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也體現出了很多新的特點,在輿論表達更加方便的同時,輿論的引導、調控也面臨著更大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機制,然后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調控原則、對策等進行了研究,以期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地發揮輿論的良好作用。
新媒體環境;輿論;調控
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有效融合,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基于新媒體環境,產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輿論傳播主體,更加豐富的內容,以及更強的交互性、時效性。由于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因而輿論形成機制也體現出了不同的特點,輿論調控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應當明確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機制并遵循相應的原則,采取有效的對策進行調控。
在新媒體環境下,一旦發生某些特殊事件,就會在網絡中迅速擴散,從而形成社會輿論壓力。網絡中大量綜合性門戶網站、專業新聞網站等網絡媒體會跟蹤報道熱點事件,從而使網絡輿論對熱點事件迅速聚焦。[1]通過輿論監督的力量,能夠促使事件從網絡到現實的轉移,對于事件的快速解決比較有利。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新媒體能夠在話題產生的階段,為公眾提供良好的表達意見渠道和平臺;在形成和擴散意見的階段,新媒體能夠對輿論意見進行整合,對輿論進行反映。同時,政府等相關部門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輿論的影響,使得政府采用新的方式進行輿情調控。
新媒體的出現,不但讓公眾擁有表達意見的平臺和渠道,也能夠讓政府采用新的方式對輿論進行調控,對民意進行了解。但是新媒體環境下,輿論調控往往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和挑戰。具體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表達通常具有非理性、情緒化的特點。新媒體的存在可能會加劇輿論暴力,進而引發網絡侵權、道德失范等問題,輿論裁判、媒體審判等不良現象也會不斷加重。[2]在新媒體環境下,相比于公眾輿論,傳統專業媒體輿論的失效較為落后,因而難以再發揮先入為主的輿論引導作用。并且把關人角色會遭到弱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會發生身份重疊,專業媒體議程設置也會受到影響,新媒體用戶的自我控制將會對輿論引導產生更大的影響。此外,由于新媒體市場正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因而也對輿論調控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在輿論調控的過程中,應當堅持黨性原則、正面引導與調控原則、開放包容原則、整體調控和順勢而入等原則。政府部門應樹起立執政為民的理念,新聞機構和政府機關應樹立新系公開的理念。政府應當利用新媒體在公共危機事件中,對各種社會力量進行調動和整合,確保公眾具有政府執政的監督權和參與權。對新媒體輿論應正確看待,對于不同言論應當區別應用調控原則。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使得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得到了更好的體現,這種新的輿論力量,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3]所以,應當確保公眾能夠在新媒體中獲取合法信息,在法律允許的基礎上,要保障公眾發表意見、看法、信息的權利。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具有整體性的表現形式,因此在調控當中應當從市場、技術、道德、法律等角度入手,進行整體性的輿論調控。
在新媒體環境下,為了更好地進行輿論調控,應該加強法律和政策調控,建立暢通、快速、公開的信息渠道,基于先入為主的原則對輿論進行調控。對一些正面的言論,應當進行適當的放大,并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4]還應充分發揮輿論領袖的引導能力,同時建立新媒體輿論的應急調控機制。此外,還應當加強對輿論傳播者的素養教育,強化輿論調控技術和手段。具體來說,在立法調控輿論的過程中,應當平衡輿論自由、立法之間的尺度,提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水平。
政府部門在進行信息溝通發布、民意匯集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應用新媒體。而新媒體也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供更加順暢、快速、公開的信息傳播渠道。通過新媒體、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最大限度影響輿論走向,從而更好地調控輿論。在新媒體環境下,應當建立輿情危機預案,以便在發生重大輿情的時候對輿論危機進行疏導和化解。另外,應當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并加強新媒體用戶的道德自律。還可以采用智能化安全系統、分級過濾軟件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以更好地實現對輿論的有效調控。
當前社會,隨著網絡的應用和普及,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可能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問題。因此,應當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加以了解,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調控,從而使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更好地發揮作用。
[1]蔣研川,肖鐵巖,凌曉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現狀及引導策略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36-142.
[2]喬保平,鄒細林,冼致遠.媒介融合:廣播電視輿論引導的轉型與突破[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03):182-186.
[3]陳先紅.媒介近用權及消息來源對政府調控新媒體的影響——以汶川大地震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8-25.
[4]高潔.“內容為王”的實質是“真相為王”——從對一起“客鬧門”事件的追蹤看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監督[J].中國記者,2015(02):34-36.
G206
A
1674-8883(2016)15-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