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森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0)
淺析存在主義視域下的微信用戶
王正森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0)
微信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自身的工具屬性也給用戶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關于人的本質的探索,正在微信用戶中逐步顯現出來。
存在主義;微信;影響
微信自2011年誕生以來,用戶已超過5.49億,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已經超過800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85000個,其衍生功能“微信支付”的用戶則達到了4億左右。
微信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用戶社交的顯著變化,其所引發的信息交流和發布方式的變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模式。
存在主義是西方主流的哲學流派之一,但它并不是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具有某些共同理論傾向的哲學思潮。總的來說,存在主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存在主義把人的生存作為世界的本體,把個人自由選擇、自我造就作為指導蕓蕓眾生的倫理方略,將人的存在、自由與他人、社會對立起來。它并不是把人看做是自滿于社會的原子,而是把孤獨的個人看做是自己認知的出發點,以自己為中心看待和思考社會萬象。
第二,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偶然地來到世上,處處受限制和阻礙。這種觀點將人和客觀世界對立起來,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產生的隔閡、自閉,極易形成消極的人生觀。
第三,人生是一個自由選擇的痛苦過程,而人是自己行動的唯一指揮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追求絕對自由是存在主義的核心理念之一。
第四,海德格爾把現代稱為“技術時代”。而技術時代顯著標志著人精神的萎弱、貧瘠。這里的精神被曲解成智能、計算的能力,淪為為其他事情服務的工具。此范式將技術理解為人的工具性手段,并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選擇。
(一)非理性漸成主流,個人中心主義逐漸形成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用戶信息接收終端呈現多樣化趨勢,加之傳播者的差異化,使信息呈現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隨著微信用戶的信息接收選擇增多,以個人信息需求為中心的接收習慣開始形成,隱藏在大腦中的種種無意識將影響他們的信息選擇。他們不但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接收信息,而且一旦失去興趣便可以隨時取消關注、屏蔽,讓垃圾信息不再進入自己的視野。
(二)碎片化信息閱讀,使用戶產生原子似的不安和焦慮
這是一個多慮和焦躁的社會,對于個人而言無意識存在于社交媒體上。每一個用戶的微信都可以關注多個微信公眾號,并且最多可以添加5000個好友,好友在朋友圈不定期發出的個人動態,用戶可以有選擇地閱讀、評論、點贊,由于每個人的興趣點不同,決定了他們對信息的選擇性接收、跳躍式閱讀。對信息發布者來說,每一個微信公眾號都會定期推送符合主題的信息,用戶每天面對公眾號上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養成了諸多不良閱讀習慣。長此以往,用戶的興趣和注意點隨著時間的變化可能逐漸轉移,賬號忠誠度受到挑戰。同時,這種選擇也滋長了用戶長期的碎片化閱讀、知識的零星記憶,不但難以形成系統的認知體系,而且可能導致他們對社會的片面化理解和認識,強化了他們對個人的認同感,與外界逐漸偏離。因此,從表面上看,微信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同時也滋生了個人主義,導致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權缺失,用戶內心社會安全感不斷降低,對社會的認知不斷分化。
(三)信息自由的世界中,用戶選擇更加困難
在全媒體的時代,用戶的可選擇目標信源成幾何態勢增長,各家之言不一而是,真假難以辨別。這樣反而需要用戶具有較高的判別能力,更有甚者往往因為信息過多而迷失方向。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自己行動的指揮者。但是用戶由于閱歷和知識的局限性反而無所適從,在微信提供的信息世界里寸步難行,被微信中發布的信息牽著鼻子走。
當微信在技術上給了用戶自由的時候,發現自己反而寸步難行。以前有傳統媒體進行信息把關和篩選,受眾可以接收選擇好的信息,現在這個“把關人”更多時候成了微信用戶自己,從而加大了用戶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
(四)不斷追尋新的技術,卻淪為技術的附庸
“低頭族”是近年互聯網上出現的新詞,意指那些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刷微博、玩微信的一群人。聚會時,大家各玩各自手機的情景層出不窮。不難看出,這里的“低頭族”隱含了社會對于這種現象的反思和無奈,移動互聯網慢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曾經電視作為新媒體出現的時候,日本學者提出的“容器人”“電視人”,大概類似于今天的低頭族。傳播技術本身是為人們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卻引發了用戶的技術依賴。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是操作技術的先驗主體,而人淪為技術附庸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用戶非理性思維的下意識行為。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克服這一點,無疑微信技術將能更加高效地服務我們的生活。
(五)微信的圈層效應加劇了人際交往間的隔閡
微信依托于智能手機的移動性,用戶間的交往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說,微信建構的是一個打破多種邊界的中介化場所。微信創造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打破邊界的同時營造了個人、群體的歸屬與認同。朋友圈和微信群正是基于用戶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營造出來的相對封閉社會組織。基于不同社會關系構架的微信群相對獨立,只有該群里的用戶才能邀請非群用戶加入。
這種群體效應在有效鞏固既有圈層的同時,無意中加大了與其他微信用戶之間的隔閡,不斷形成了具有各自圈層標記的言行方式,將自己從其他微信群體中區分開來。
哲學的生命力在于揭示自身與歷史之間的內在關系,在于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思考并指導個人社會實踐。從存在主義現象學的視野看,微信是一個新媒體崛起全球化時代的新型媒介,它極大地改善了用戶接收信息的速率,豐富了用戶的日常生活,開闊了眼界,強化了既有知識結構。同時,在微信使用過程中用戶必須有意識地克服其工具屬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為我所用才能最大化體現出它的價值。
[1]薩特.辯證理性批判(第一分冊)[M].徐懋庸,譯.商務印書館,1963:22-24.
[2]黃頌杰.西方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86-87.
[3]微信[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7th_iSV_hpe4kuwLH81Bz3NjaY7esb95c9sjuaDILjfaHYewTmOaVC9rfMGjtZwk4fUJEUVj3UyqgJ_ri7eyp_AuehyG79u_G8YMUc5-F_.
G206.2
A
1674-8883(2016)15-0107-01
王正森,男,重慶工商大學2014級傳播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