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亮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角下新媒體時代之“走轉改”
陳子亮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現代社會已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生產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少新聞報道遠離群眾日常、采訪缺乏深度,新聞作品呆板僵硬,甚至不斷出現假新聞。“俯身彎腰接地氣,放下鼠標采民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正是在這一新媒體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詮釋。
“走轉改”;新媒體;兩個輿論場
“走轉改”是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為促進新聞工作者真正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落實在新聞宣傳中,推動新聞戰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而開展的一項活動。
“走轉改”精神內涵可以追溯到黨的歷史上一次重要的運動——延安整風運動。在這場運動中,通過整頓學風、黨風、文風所樹立的黨性原則、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原則應用到宣傳領域,以《解放日報》的改革為標志,在之后的實踐中逐漸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括實事求是、新聞真實、密切聯系群眾,建立新的文風等,為新媒體時代的“走轉改”活動開創了思想源頭與實踐雛形。
其后,在1946年進行的土地改革報道中,《晉綏日報》首先發動著名的反“客里空”運動,以還原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為準則。1956年,以《人民日報》改版為代表,不斷強化了宣傳工作者的群眾性和務實性理念。
1978年,隨著“撥亂反正”的進行,新聞宣傳領域也逐漸開始整治,再次堅定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落實新聞生產的黨性、群眾性、真實性和生活性。
進入21世紀后,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發展,為促進宣傳工作瞄準新常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使新聞實踐人員盡心履責、恪盡職守,黨中央對新聞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及能力培養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
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先生曾指出,現代的中國,現實中有兩個輿論場并存著:一個是黨報、黨臺、黨網等官方媒體組織所形成的“主流媒體輿論場”,主要是對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進行報道;另一個是借助于人際傳播尤其是互聯網新興媒體的“民間輿論場”,網友通過手機、平板等媒介在微博、微信、論壇、QQ空間、百度貼吧等社交媒體上關注民生百態、談論時事熱點。一般來說,兩個輿論場的重合程度越高,則代表官方媒體的話語影響力和輿論控制力越強。就目前而言,我國主流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面臨著新興媒體的巨大沖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官方媒體逐漸失去了民間輿論場對其的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新聞組織進行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成為宣傳部門解決這個難點的嘗試之一。
走基層比下基層更能展現此次專題實踐的常態化。在網絡通訊技術越來越普及的今天,通過打電話、發傳真、E-mail等方式都可以進行采訪,但由于缺乏實際經驗,記者對采訪對象的生活現實描寫少了,新聞不新鮮,沒有真實感,“兩腿泥”的記者越來越少。一旦脫離群眾,無論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還是解決群眾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都大打折扣,也就背離了黨的新聞傳播活動的宗旨。[1]
轉作風才能使媒體不斷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例如,在2011年“7·23”高鐵事故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言辭被廣大網友調侃為“高鐵體”,并不斷進行惡搞且病毒式傳播。這反映了新聞發布機構脫離群眾、作風不嚴謹的工作狀態。新聞工作者倘若缺乏求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宣傳組織試圖溝通政府和群眾的效益將大打折扣。
改文風更是當下不可怠慢的問題。一方面,在新聞實踐中,格式化的“腔調”、模式化的句子、文不對題的口號,只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使新聞缺乏趣味性和貼近性;另一方面,在網絡新聞傳播活動不斷發展的今天,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網絡新詞語在媒體上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淘寶體”“凡客體”“咆哮體”。主流新聞媒體在使用這些語言時要看具體事件考量其是否得當。只有廣大的新聞從業人員切實深入到群眾中去,思群眾所思、急群眾所急,才能真正寫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作品。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新聞宣傳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廣泛,必須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提高隊伍素質,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2]
(一)提高新聞業務素質,加強傳播能力建設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可以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現現場內容,形成一種借助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網絡、通信等多樣化手段來傳播新聞與信息的傳媒狀況。
在“走轉改”活動中,新聞工作者充分利用全媒體手段,及時、動態、立體式地反映社會生活,傳達群眾訴求,維護公共利益,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為人民服務的本質。[3]
(二)提高自身道德,加強職業道德素養
“走轉改”是在新媒體時代提出的一條全方位體現“三貼近”原則的現實路徑,即通過制定相關機制,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真心實意地接觸實際、感觸生活、體察民情、傳達民意、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文化觀,培養對人民的感情,實現作風和文風的明顯改變。
在“走轉改”的落實中,尤其是在網絡新媒體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把做一個道德純粹的人作為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努力提高自身新聞業務素質,提升職業道德素養,真正以滿腔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和踏實的工作,去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服務,在為人民和國家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1]王浩.“走轉改”為打通“兩個輿論場”助力——自媒體時代黨報提升輿論影響力的路徑[J].新聞世界,2014(01):12-14.
[2]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D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819/44465570_0.shtml,2015-08-19.
[3]鄭保衛,宮兆軒,羅建暉.“走轉改”活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豐富與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 (01):41-43.
G219.2
A
1674-8883(2016)15-0111-01
陳子亮(1992—),男,湖北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