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晗照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
淺析網絡媒介對人的塑造作用
袁晗照
(上海交通大學 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
網絡媒介對人塑造正負面性的討論由來已久。本文認為網絡媒介對人的塑造合力向前,在人類整體層面使得智慧提升更迅速,在個人層面使得新型深度思維得以形成。
網絡媒介;塑造
一直以來,知識均隨著保存和交流的媒介改變而改變,媒介對人的塑造也隨之形成。千百年來知識與紙質媒介密不可分,也由此形成了知識讓人熟悉和具有安全感的特征與模式,而歷史僅短短50年左右的網絡媒介卻顛覆了原有的一切:網絡化的知識中,事實不再是事實,專家到處都是。如今,知識和信息以互聯網為載體,網絡媒介對人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塑造作用。然而,這種塑造作用是利是弊,是讓人更睿智抑或是更愚蠢則頗有爭議,本文試圖探討的正是這一問題。
溫伯格對網絡媒介的塑造作用持樂觀態度,盡管其同樣承認網絡媒介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在溫伯格看來,盡管在網絡媒介中,分流所形成的回聲室可能會導致群體極化,錯誤的觀念與正確的觀念一樣易于擴散,并在頻繁的擴散中獲得可信性,人們可能會對科學方法、態度以及結果的理解錯上加錯,但仍然瑕不掩瑜:網絡媒介催生了專家網絡,形成智慧聚集;其中適度的多樣性更利于目的的達成;使得人們形成了網絡型的思考方式,更勝于書籍時代的長形式;促成了分布式決策方式的形成,使得決策更加明智。
卡爾則認為,網絡媒介產生了負面的塑造作用。他認為,書籍使得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而網絡媒介中的海量信息和連接使人無法集中注意力,深度思考轉向碎片化。同時,人們把記憶的能力卸載到互聯網,因此記憶的能力得不到鍛煉,長期的記憶能力受到損害,人變得愚蠢。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的立場與卡爾基本一致。
國內也有研究者對網絡對人塑造的正負面作用進行了探討。如詹揚揚所持的是相對中立的立場,認為網絡對人類既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具有負面作用,二者同時存在,難分難舍。正面作用促進了思維的創造性,信息在其中的迅速傳播擴展了人的智力,而負面作用在于其中的信息爆炸和泛濫弱化了人類理性選擇的能力,越來越強的虛擬真實也使得人喪失了人性化生活的能力。[1]
媒介技術的變化對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早已不是新話題,筆者認為就如牛頓第三定律帶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力的出現總伴隨著與它相對的反作用力,媒介技術對人的影響不可能是單一向前的,網絡技術不外如是。因此,討論的關鍵應當在于它們的合力是向前抑或是向后。筆者認為網絡媒介對人的塑造合力向前。
(一)人類整體:智慧的更快提升
不難發現,互聯網負面作用的觀點主要基于網絡的超鏈接、海量信息和實時在線的特點使得人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人們無法進行深度閱讀,無法進行深度思考,無法選擇地被驅趕著養成了效率低下的習慣。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基本將目光集中于網絡對個人的影響之上。在筆者看來,網絡確實對個人的認知與思考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但在人類整體的層面上,人們的智慧與知識水平因網絡的出現而提升得更快。
互聯網在人類智力提升方面最大的貢獻在于,將相互孤立的個人智慧轉為了一直處于相互鏈接相互聯系的群體智慧,將個人思維模式轉為了群體思維模式。即便是個人的效率和注意力因網絡而降低,但群體思維方式對知識和智慧的提升遠遠超過于此。
首先,對于諸位學者提出的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即讓人變得愚蠢的種種依據,筆者大部分認同,但仍存在一些疑義。
無限鏈接、海量信息和實時在線確實導致人們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這種連貫表達思想的無力感甚至并非如拉里·桑格所認為的,應當歸咎于我們自身而非科技,因為在諸如實時在線的環境裹挾之下,個人在無意識中已經被養成了注意力時時轉移的習慣,醒悟之時更早已陷入無法改變的網絡成癮和手機焦慮癥中。在其中的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
然而,記憶的大部分功能轉移到網絡,從而使得記憶力得不到鍛煉的觀點并不合理。記憶力永遠不缺鍛煉的機會,而網絡的出現使得大量在記憶中可儲存可不儲存的信息和知識有了安身之地,人們可以將記憶力用于更值得使用的領域,如專業性的知識。因此,人們的思維趨向更加精深。早在書籍時代,書籍便是記憶的卸載,這時知識的范圍便已超過了有限的記憶范疇,互聯網時代不過是這種狀態的延續和加劇。
在承認互聯網的確使得個人的思維產生異化之后,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互聯網帶來了生產知識更為高效且更接近真理的群體思維模式。
原先人們可用的只有自己的大腦,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是整個大腦聯盟。在個人的大腦和整個互聯網的大腦集合對比之下,后者的知識生產能力顯然優于前者。網絡媒介使得專家形成網絡,個人閉門造車式的深度思考往往比不上和一群人在網絡上討論式的開放性思考。前者耗時巨大的知識生產成果,后者可能短短幾小時內便可以超越,知識生產的效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個人的知識生產成果也在開放式的討論中被不斷地質疑,從而能夠被不斷地完善,如此一來,知識生產的結果便更加接近事實與真相。網絡媒介也使得科學不再局限于實驗室和專業期刊。在互聯網中,科學成果被不斷地檢驗和挑戰,同時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問題的解決,專業人士能夠一展所長,非專業人士也能夠提出意想不到的建議。
(二)個人:新型深度思維的形成
對于個人而言,無限鏈接的互聯網的確打破了線性的深度思維模式,但開放式討論同樣也形成了另一種方式的深度思維。
例如,閱讀一本關于互聯網時代知識特征變化的書固然能夠通過一步一步線性的方式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度思考,但在網絡鏈接的指引下,在豆瓣、知乎等地參與眾人對于這一主題的討論同樣能夠幫助我們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度思考。簡而言之,互聯網并非使得深度思維淪為了淺薄的淺層思維,而是使得線性的深度思維模式轉化成了其他的深度思維模式,如開放討論性等。在互聯網環境下,深入思考并未消亡,而是轉換成了其他形式。
[1]詹揚揚.論網絡文化對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影響[J].學術研究,2001(8):78-79.
G206
A
1674-8883(2016)15-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