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友
(懷化市廣播電視臺,湖南 懷化 418000)
試論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
田連友
(懷化市廣播電視臺,湖南懷化418000)
電視紀錄片是一種以敘事為主要形式的藝術,其藝術本體是視覺表達。紀錄片利用畫面語言來敘述故事。畫面語言指的是其畫面的敘事方法和表達體系。本文中,筆者闡述了紀錄片中涉及的三種語言,分析了這三種語言在紀錄片中發揮的作用,進而幫助紀錄片創作人員開展下一步的創作工作。
畫面語言;電視紀錄片;作用
畫面語言主要是幫助故事敘述的手段,是一套將創作者思想進行合理表達的有機體系。畫面語言包含很多方面,如構圖、色彩、運動、燈光效果等。此外,還含有畫面之間的對接結構,具備多項功能,可以用于傳遞信息、敘事事件、表現情感、傳遞理論等。按照功能的差異對畫面語言進行分類,分別是敘述性畫面語言、描述性畫面語言和表現性畫面語言。在紀錄片這棵大樹中,敘述性的畫面語言是主干支撐,描述性語言是枝葉修飾,表現性語言則是其中最美麗的花朵、最閃耀的果實。所有畫面之間互相映襯,互為輔助,很好地傳達了紀錄片的思想主題。
在創作過程中,敘述故事相關生活、時代背景均能夠采取畫面進行巧妙的表達,對于敘事性片子來說,畫面語言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紀錄片相關創作人員在敘述故事時,應當站在旁觀的角度,而畫面語言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通過畫面的改變來表現故事相關內容,如涉及的環境、時間轉換,為后續故事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1]在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創作人員利用畫面對背景進行交代非常常見。畫面語言表現方式具有一定的生動性,能夠為后續的發展做有效的鋪墊。如果畫面語言無法實現背景表達,一般情況下可采用解說詞進行闡述。
鏡頭真實記錄了所拍對象具體的聲像。紀錄片充分利用畫面語言,真實再現事件發生時的情況,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同期聲講故事相比,利用畫面語言直接敘事,可以增加紀錄片的真實感和吸引力。畫面語言敘事的真實效果非常明顯,較之其他方式有顯著的優勢,動人的解說、煽情的音樂、精良的制作都不能呈現出這種效果。紀錄片的內涵是依靠畫面進行表現的,并不是說解說詞。片子最原始的資料是現場記錄的畫面和聲音,創作人員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有機的融合,采用影像的思維方式,完成片子的創作。成功的紀錄片具有明確的思想,紀錄片充分切合主題,高能的畫面語言可以較快吸引欣賞者的注意力。此外,畫面語言是紀錄片的主要表達方式,始終貫穿全片,創作者通過畫面語言敘述故事,重現故事當時的情節。畫面的敘事感給欣賞者以強烈沖擊,其呈現出的真實效果和客觀性是其他媒體無法展現的。比如在《過年》中,紀錄片將畫面語言運用到了極致,很好地呈現了人性的美和善,給觀眾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在拍攝老人孫女和國外親人網絡聯系的過程中,老人覺得自己被忽略了,走過去同孫女一起進行網絡聊天,這一情景被攝影師巧妙地捕捉到,畫面自然、和諧,極具表現力,突出了強烈的現場感。
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過,不善于捕捉畫面,缺乏畫面敏感度,很難拍出優質的攝像作品。利用鏡頭對人物形象進行記錄,人物的行為舉止真實形象,畫面感十足,它產生的效果是其他形式的語言難以實現的。合理地對畫面語言進行處理,能夠有效展示人物紀錄片的特點。
畫面語言以畫面的形式進行表達,更加生動地呈現了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不僅達到了煽情的效果,也很好地表達了片子的涵義。在對人物的內心情緒進行表現的時候,可以考慮對色彩進行調節;在進行角色刻畫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畫面的聲音、色彩、光照,盡可能利用外化的方式對角色進行表現,使語言更加豐富。必須有機結合人物的心理狀態,在畫面中融合寫意的表現方法,增強畫面的表現力,提升畫面的藝術感和立體感,增加片子的觀賞性,帶給欣賞者全面、極致的感受。紀錄片所涉及的相關畫面資料必須真實、自然,這也就要求拍攝人員具備高超的攝像技術,可以巧妙地應用構圖技巧,移動攝像燈,對現場情況如實記錄。同時,還要求拍攝人員具備超強的藝術素質,有效控制畫面的表現美觀。這種情況下,攝像的內容資料可以有更加完美的表現,紀錄片的展示效果也會更好。紀錄片往往存在較多景物和環境的畫面,這些畫面鏡頭中的相關人物非常少,這就是所謂的渲染鏡頭。在紀錄片制作的過程中,必須對畫面語言進行巧妙的應用。服務于環境需求的畫面,應有別于一般畫面,以此來實現對紀錄片情感的渲染,達到與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另外,針對一些必須說卻又無法明顯表現的意義,可以采用暗示的形式進行表達,啟發觀賞者的思考。例如,紀錄片《過年》的鏡頭中時常有老人在客廳的背影,這個畫面將老人的孤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影片中利用大鏡頭特寫,對難以察覺的指向模糊的細節進行表述,一般來說可以形成一定暗示或者強調的感覺,進而表現故事關鍵要點或者主角的內心變化。畫面語言可以很好地傳遞片子的信息,借此來傳達片子的主旨思想。為了更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的審美情趣,必須對畫面語言進行合理的利用,借助畫面表現特定的環境、重要的情感和一些隱含的意義,引導欣賞者進行思考,帶給觀看者全方位的視覺沖擊。
畫面語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就是巧妙地捕捉細節,它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物的道德品質、價值理念以及故事的實質等相關內涵必須通過對細節的分析才能掌握。為了更好地表現上述本質內涵,創作人員就要善于捕捉細節,以實現有效的思想啟發,激起觀看者的情感波瀾,進而達成共鳴,促進欣賞者精神的進一步升華。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有效使用畫面的聲音、燈光、色彩等表現元素對細節進行捕捉,如瞬間的動作等,同時還要應用色彩來對人物當時的情緒進行表達,增加敘事語言的層次和表現力,進而提升角色刻畫的有效性。在故事的發展進程中,在合適的契機下奇妙穿插一個恰當的細節,可以顯著提升表現效果,或者更加準確地表現某一人物的性格,或者更加精妙地展示當時的環境特點。這在一般情況下出乎所有人意料,不但不違背故事的發展節奏,反倒更好地推動了故事的敘述。在紀錄片中,對畫面語言最基礎的要求是真實、順暢。因此,攝像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技術,不僅要有高超的攝影技術,還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攝影人員既要真實地記錄事件發生的情況,還要注意進行美學構圖,使畫面更具美感,靈活采用各種拍攝角度進行高效的拍攝。在此過程中,還要求對光照、色調、影調進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高低影調、逆光特效,利用色彩帶來的視覺沖擊,使畫面具有更強的表現力,進一步深化紀錄片的主題思想,將畫面與內涵進行合理融合,實現畫面的寫意效果,引發觀眾的聯想。要靈活地利用畫面語言,形象地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發觀眾的情感,與創造者達成情感共鳴,進而實現主題的升華。
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紀錄片的相關創作人員應當充分了解畫面語言的原則,有效利用畫面表現規律,呈現出的畫面效果不僅要求確保信息真實、自然、流暢,同時還要極富創造性,創意新穎,視覺沖擊力強,最大限度地發揮畫面語言在紀錄片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創作人員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逐漸摸索出更多表現技巧,使得創作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受歡迎。
[1]秦啟先.試論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3(06):50-51.
[2]張磊.淺談畫面語言在紀錄片中的作用[J].商業文化(上),2011(10):345.
[3]毛濃華.顛覆與重構——電視紀錄片畫面表意與揭示功能的再審視[J].新聞知識,2010(10):75-77.
[4]羅杰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畫面元素與聲音符號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4(02):249-251.
[5]王洋.簡述電視紀實片中“鏡頭語言”的應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198-199.
[6]何賢德.電視紀錄片中畫面語言的定位和作用初探[J].新媒體研究,2016(03):22.
[7]荊桂英.電視政論片《百年潮·中國夢》的審美價值[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27):47-49.
[8]王中棟.《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之道及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啟示[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05):98-100.
[9]董菁.主題人物情節細節——廣播文藝創優的“點睛之筆”[J].新聞愛好者,2012(20):34.
J952
A
1674-8883(2016)15-0171-01
田連友(1973—),男,湖南辰溪人,本科,主任記者,湖南懷化市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綜合頻道副總監,湖南省十佳記者,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從事新聞學、紀錄片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