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艷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空間探析
張肖艷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在20世紀文化思想的震蕩轉型中,空間的理論研究突破線性的歷史事件的束縛,以令人矚目的方式成為當代學術思想備受關注的熱點題域,于是空間便迅速地進入到了學術研究的大眾范疇。“空間敘事”便成為敘事學研究者重要的話題,同時也是各類作品都會存在的普遍現象,其中就包括了人文社會紀錄片。
人文社會紀錄片;空間表達;敘事研究
空間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藝術的敘事的形式,尤迪勇在他的《空間敘事學》中說道:“敘事學研究是存在著兩個維度的,一個是時間維度,一個是空間維度。空間維度可以體現在影視劇的創作中,同樣也適用于人文社會紀錄片創作的”。人文社會紀錄片創作中的空間表達體現在對現實空間和表現空間的表達,現實空間在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過程中展現得最為直觀。巴拉茲說過“通過移動攝影,空間本身變得可以捉摸了,而這并不是在照相透視內再現的空間的畫面影像;另外一個是表現空間,這一空間帶有創作者的主觀色彩,是一些空間段落統一的接連”。
人文社會紀錄片敘事時在空間中被呈現,因空間是一件事情發生時的地點和場所,敘事是人文社會紀錄片去記錄一件事情并敘述這一事情,所以兩者是通過一件事聯系到一塊兒的。在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表達中總會相應地去補充更多的東西在里面,使得對人文社會紀錄片空間的研究更加詳實。例如,在賈樟柯編導的人文社會紀錄片《無用》中,就有對敘事空間的探索,整部人文社會紀錄片分別記述了三個不同的空間,并賦予每個空間以客觀和主觀的表達,雖然對于各個空間的描述都很日常化,但是都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色彩,使得整體空間的表達更加豐富。其中介紹普通民眾仍然做裁縫的這一空間就具有不同的意義,除了有敘述事實的作用外,還有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的現實意義,這層空間絕不只是普通的敘述事實的場所。
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敘事,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自己選擇的空間里講故事,就是把里面的物體通過選擇加以組合和重新排列便可以完成敘事的作用,即把帶有客觀性性質的故事講清楚,這是最基礎的。例如,在人文社會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中,片頭過后便是最基本的空間敘事,片子在交代了環境空間后,通過介紹主要人物讓他們一一出場,然后進入故事敘述的范疇。
人文社會紀錄片里面的敘事空間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文社會紀錄片本身的空間
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區別于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的空間,它是一個客觀真實的場所,盡管在空間的實際構建中會有創作者和參與者的主觀表達,但基于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本性研究,它是有追求真實的目的存在的。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表現會明顯區分于別的藝術形式,同時它是具有視聽語言的,是通過影像和聲音來體現其敘事價值和意義價值的。
人文社會紀錄片本身的空間呈現的方式有最基本的視聽構成空間和除此以外別的更具有作者主觀的價值意義的空間,這是它的內核。最基本的視聽構成空間用以敘事,而具有價值的內在意義的空間是通過創作者的主觀表達來呈現一種內在的社會責任感,來體現人文社會紀錄片更深層的意義。例如,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讓人物自然而然流露出他的感情訴求;可以加入一段更符合人文社會紀錄片特點的音樂來更加恰當地描述敘事心境。在紀錄片《雪域》里,呈現空間的方式首先是具有視聽感受的外在空間形式。例如,在孩子們換滑雪服裝的那里,視聽感受是同時存在的,視覺是孩子們在很開心地換滑雪服,聽覺是有點兒吵鬧的聲音。另外,在孩子們換衣服期間,沒有僅僅是客觀地記錄這一換裝過程,而是主動拓展視聽空間背后的主觀意義的空間,表現了孩子們的情緒,開心或者別的感情。
(二)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意義空間
人文社會紀錄片是真實的,但又不完全是真實的,它總會加入創作者自身的行為,從而產生別的意義和價值,人文社會紀錄片是客觀和主觀的結合。在人文社會紀錄片《初戀》中,創作者為了描寫人性,刻意描繪了女主人公和一個有別的職業的陌生人之間的行為,在體現他們關系的同時,將人的內心的感情涌現出來。
(三)人文社會紀錄片的具體媒介空間
人文社會紀錄片,所構成的空間是主要表現人的空間,而其他空間,如自然地理空間、歷史人文空間、探索類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都是不一樣的。這種敘事空間是經過創作者的深思熟慮而選擇的,這種空間構筑主要表現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普通媒介,通過對這些普通媒介的選擇結合來體現空間。在人文社會紀錄片《雪域》里,為了體現滑雪場的面貌,首先介紹了整體空間的壯觀的感受,觀眾會對滑雪場產生最基本的感覺,然后通過呈現別的視覺媒介,來進一步體現。有滑雪場的前行軌道和滑雪之后返回原來起點的軌道,這樣會讓觀眾漸漸熟悉這個流程,進一步帶入情緒。
(一)人文社會紀錄片敘事可以形成一種具有流動感的空間形式
在描述某一空間時,首先會提出構成這一完整空間的媒介,從而體現這一空間的特點,創作者會根據空間所具有的特點來進行具有流動感畫面的創作,當這一流動感的空間被呈現出來時,大家會體味其情感價值。在紀錄片《雪域》里,最具有流動感的空間是雪場,滑雪首先是具有行為的視覺表現力的,是很好看的一個空間,在滑雪場這一空間之外又加入了另一個小的視覺空間,雖然兩個地方不在一起,但主體行為的空間不是斷鏈的,而是相對完整的,這打破了原有正常的空間敘事,使得空間感更足、更有力。這段對于滑雪場的敘事將客觀記錄和主觀描寫結合起來,同時配合以長段的表現感情的音樂,使得整體敘事具有流暢感。
(二)人文社會紀錄片敘事會產生空間的交錯感
空間的交錯感產生的緣由是創作者想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達到敘事意義的目的。這種可以豐富人文社會紀錄片的表達形式,會增強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效果,同時也可以增加人文社會紀錄片的空間,是具有探索價值的。
這種交錯感包括在地理空間上的交錯感。因為地理的空間是人文社會紀錄片在敘事過程中的基本的場所,是一個直接呈現給人們的空間,是通過媒介來展現的。通過媒介展現這種地理空間,方便人們更好地認識空間,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感情來建立這種空間,通過對這種空間的仔細的深刻的描述,人們會對空間的感官認識和理性認識更深刻。
這種交錯感還可以分為由聲畫組合形成另外的視覺效果的交錯感。聲畫匹配時,整體的視覺效果是很順暢的,但如果由于畫面中人物的說話聲和畫面視覺不匹配就會產生交錯感,但這種交錯感是為了體現創作者的主觀表現,也就自然地可以成為一種表達方式。
(一)敘事空間推動情節以求發展
對于一部人文社會紀錄片來說,它的選材是基于特定的某個空間呈現每個空間的過程,同樣也是展現事情發展的過程,空間的不斷變化導致事情不斷發展,而這便是事情發展的趨向,即不斷地從一個空間進入下一個空間,這就是向前推進的敘事的過程。
(二)敘事空間成為抒發感情的場所
人文社會紀錄片是真實的,不僅是敘事的真實,也有人們情感上的真實體現。在《歸途列車》中,當其中小女孩感情爆發的那一刻才是人文社會紀錄片真正要記錄的關于情感的事情。人文社會紀錄片是在影像的媒介中最具有呈現“真實”的意義的形式,是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影像,它具有高度重現現實的特征,它的標志是呈現影像的“真實”,但是這種所謂的“真實”卻更多的是指情感意義上的真實。
人文社會紀錄片中的空間是可以形成組合的,空間敘事的組合不僅僅是幾個空間的來回切換,最重要的是可以形成社會價值,這才是人文社會紀錄片紀錄的意義所在。時間是不斷流動的,敘事是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當過去的空間和現在空間組合在一起時,不僅僅會造成對比,更多的是在對比的前提下產生社會意義和價值,并且可以通過影像準確地傳達給觀眾,這是空間敘事的文化感所在。
人文社會紀錄片中空間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離開空間的人文社會紀錄片表達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也不能真正地考慮到人們的切實需要,不能以人為出發點去記錄。空間的表達形式有很多,而空間的意義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的,不只是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空間,從電影到電視劇,空間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在未來的社會環境中,需要人文社會紀錄片創作者的孜孜探求,來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1]崔海妍.國內空間敘事研究及其反思[J].江西社會科學,2009(01):42-47.
[2]牛超杰.紀實·表意·性格:紀錄片《歸途列車》的空間敘事探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32-34.
J952
A
1674-8883(2016)15-0175-01
張肖艷(1985—),女,山西長治人,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