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紅明
(三峽都市報社,重慶 404000)
“三貼近”在新聞攝影中的價值研究
包紅明
(三峽都市報社,重慶 404000)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聞傳播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報紙、雜志等傳播媒介的銷量越來越低,傳統媒體發展的低迷與新媒體發展的強勁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了確保信息時代環境下新聞攝影價值不會受到影響,攝影記者必須采用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和貼近生活的三貼近方式采集新聞,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攝影的優質性。本文分析“三貼近”在新聞攝影報道中的重要性,進而針對在新聞攝影報道實踐中的“三貼近”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在傳播介質多樣化中,深度挖掘出新聞攝影的內在價值。
新聞攝影;三貼近;新聞價值
新聞媒體主要起到報道真實事件、宣傳黨的路線和方針、引導輿論等作用,并承擔相應的職責。[1]新聞攝影作為用鏡頭記錄客觀新聞事件的方式,既屬于一種攝影創作,又屬于新聞報道方式,尤其是在當前群眾更加喜愛影像新聞的環境下,新聞攝影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工作者必須注重打造新聞攝影精品,如以“三貼近”方式打造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新聞攝影精品。
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影像將新聞以更加直觀、強烈的視覺效果進行傳播,確保群眾能夠快速了解真實新聞,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保證新聞攝影質量,新聞攝影者應當確保攝影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和貼近生活。[2]新聞攝影主要來源于生活,尤其是當前信息環境下,新聞攝影更多來源于群眾,因此攝影者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能夠提高新聞攝影的可信度和真實性。一般如果沒有及時到達現場,也沒有拍攝出具有實效性和感染力的圖片,則會導致新聞攝影報道失去信服力。攝影記者只有堅持“三貼近”,深入生活,才能夠以最快的時間到達事件發生現場,盡快獲取第一手資料,并保證攝影作品的質量。如果攝影記者到達時間過晚,導致新聞事件的精彩瞬間消失,則攝影作品會失去吸引力。另外,攝影記者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和深入實際可以確保新聞事件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全面性,避免新聞報道過于片面,甚至出現虛假新聞的情況,即攝影記者必須充分貼近生活和實際,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和交流,提高新聞攝影的信服力。
新聞攝影報道價值主要體現在時間快捷性、內容新穎性、內容真實性等,因此采用“三貼近”具有必要性,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
(一)提高新聞攝影記者的思想和社會責任感
媒體機構需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新聞攝影記者的思想,讓攝影記者認識到新聞媒體工作的重要性,并確保提高攝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2]新聞攝影記者肩負著傳播正確文化的重任,其作品內在的寓意對受眾的影響很大。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雖有降低,但其仍占據著主導地位,新媒體發展速度過快,良莠不齊成為必然。傳統攝影作品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確立,由此攝影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是保障新聞報道權威性的基礎條件。攝影記者需要將社會責任與時代責任融合在一起,促使采集和創作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起到推動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等作用,繼而激發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動力。
(二)促進攝影記者深入基層和深入群眾
新聞攝影素材主要來源于群眾、生活,因此攝影記者應當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快速獲取真實的新聞。另外,攝影記者需要根據實際生活進行拍攝,以確保新聞攝影報道能夠起到反映社會現狀、杜絕社會不良現象的作用,必要時除了采用正面價值觀宣傳外,還應當采用批評性報道,確保新聞攝影報道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體現出更高的新聞價值。[3]由于新聞攝影記者需要深入基層,日常生活上難免會出現各種困難和問題,此時記者應當具備敬業精神,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累,尤其是一些突發新聞還有一定的危險性,攝影記者應當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拍攝任務,如火災、道路塌陷、車禍等均屬于突發事故,記者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記者身份,將相關信息及時記錄和傳播,確保群眾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相關新聞事件。
(三)要求記者實事求是,捕捉新聞亮點
在新聞報道中,比較忌諱記者以主觀、片面的態度進行新聞報道。主觀態度下的新聞攝影,通常會片面地反映攝影對象某一方面的特點或缺陷,不能公正、全面、多角度地對新聞素材進行解析,從而導致新聞失去客觀性,也無法真實還原事件的真實情況。因此,新聞攝影記者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真實了解事件的本質。另外為了吸引受眾的關注,攝影記者還應當捕捉新聞的亮點,而堅持“三貼近”則能夠讓記者快速把握新聞亮點。[4]新聞攝影記者要在客觀前提下,全面、深入、多角度把握攝影素材的表象特征及其所蘊含的深層次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捕捉到新聞亮點,才能使新聞亮點在具有代表性的同時,不失公正與公允,真實地反映出攝影素材的內在價值。
(四)豐富攝影作品表現形式
為了確保打造出高質量的新聞攝影作品,記者除了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外,還需要注重創新表現形式,即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確保新聞內容與表現形式融合為一,提高新聞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新聞攝影記者應當增加攝影作品的現場感和形象化,提高群眾對新聞的興趣,并確保攝影作品能夠反映出一些社會現象。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新聞攝影作品打造方式能夠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增強新聞的信服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獲得其喜愛。在獲得受眾支持與肯定的前提下,挖掘新聞攝影的深度價值,展現新聞攝影的內在價值。攝影記者應當注重表現形式的創新,以高度社會責任感捕捉新聞事件亮點,確保新聞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1]宋英人.淺析新聞攝影“三貼近”途徑[J].中國地市報人,2014(04):21-22.
[2]盛希貴.怎樣選出真正的優秀攝影報道?——新聞攝影“評優”之憂[J].中國攝影家,2014(07):64-69.
[3]楊貽軍.在“三貼近”中推進后勤新聞攝影工作[J].軍事記者,2012(02):60-61.
[4]屈曉琳.新聞角度選擇的重要性——由一次“把鏡頭對準小人物”而獲金獎說開去[J].新聞采編,2013(04):33.
J419.1
A
1674-8883(2016)15-0227-01
包紅明(1963—),男,重慶萬州人,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