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琴
(安溪廣播電視臺,福建 泉州 362400)
公共新聞:民生新聞轉型的新路徑
林曉琴
(安溪廣播電視臺,福建 泉州 362400)
作為政治民主化和傳媒市場化的產物,當代民生新聞在經歷了發端和輝煌發展之后,出現了庸俗化、瑣碎化、娛樂化、同質化等現象,其發展陷入瓶頸,已經到了一個倦怠期。但在新聞本位和受眾本位的新時代背景下,已經擁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民生新聞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從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演進的基礎與民生新聞轉型為公共新聞的有效途徑兩個角度對未來民生新聞的發展轉型作初步的探討。
民生新聞;公共新聞;轉型
在我國,最早提出民生新聞口號的是報紙。2001年,深圳特區報社創辦的《晶報》首次提出了“以民生新聞為特殊”的概念。但是,真正將民生新聞付諸實踐并引起廣泛社會效應的卻是電視臺。2002年的《南京零距離》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也由此掀起了長達十多年的民生新聞熱潮。經過十多年的輝煌,民生新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庸俗化、娛樂化、同質化等現象,發展陷入了瓶頸,探索民生新聞的未來發展道路成為傳媒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辭源》對民生的解釋是“平民的生計”,屈原在《離騷》中也曾說過“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由此可見,對于民生,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視為民眾的生活,而民生新聞則主要指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反映民眾的基本訴求,關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聞。與其他新聞類型相比,民生新聞具有互動性,即新聞的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心理互動、角色互動;服務性,即民生新聞是為反映民眾的生活而服務的;平民性,即民生新聞的報道更接近普通受眾的理解層次。而公共新聞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將人民視為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不是事件的受害者或者旁觀者;二是幫助群眾針對特定的問題進行指導,而不是促使群眾簡單地了解事件和問題;三是積極地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不是看著公共討論的環境遭到破壞;四是幫助人們改善公共生活。對比民生新聞,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新聞的先進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民眾成為新聞的直接參與者,而不是新聞信息的提供者;另一個則是公共新聞的重心從反映民眾生活逐漸轉移到社會公共環境的完善上,格局更大。
雖然說在十多年的發展期間,民生新聞逐漸暴露了許多不足之處,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民生新聞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生新聞為公共新聞的出現及發展奠定了一個穩固的基礎,這是由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共同具有的將報道重點放在真實性、日常性的民眾生活上的特點決定的。具體而言,當前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演進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條件:首先,是觀眾的參與意識在不斷增強。自民生新聞將報道重點從國內外大事轉移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上以來,民眾對新聞的參與熱情就不斷提高,而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則實現了媒體與民眾互動的即時性,從而為民生新聞轉變為公共新聞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共新聞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塑造良好的公共討論環境,而民眾參與熱情的不斷提高則能夠保證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其次,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民生新聞轉為公共新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民生新聞理論與實踐已經相當成熟,這種情況下,各媒體的競爭優勢也逐漸消失,這也是近年來民生新聞娛樂化、庸俗化現象嚴重的主要原因。為更好地吸引民眾眼球,民生新聞不得不對推出一些“奇葩”新聞。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大媒體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民生新聞的轉型發展上。最后,媒體責任意識加強。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媒體作為整合政府決策與傳達民眾聲音的平臺,承擔了巨大的社會責任,在這一責任意識的驅動下,媒體必須實現從關注一家一戶到關注一批人、一類人的轉變,這是媒體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的必然結果。
(一)在民生新聞中尋找公共話題
從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二者的一個主要不同點就是關注層面不同:民生新聞以個體為主要對象,公共新聞則以公共事務為主要對象。因此,在民生新聞中尋找公共話題是實現民生新聞轉型的一個有效方式。以武漢電視臺《直播大武漢》為例,我們可以發現,該欄目中的《今日頭條》就是從民生新聞中尋找公共話題的一個典型代表。該欄目報道的內容仍舊以民眾生活為主,但又不僅限于民眾生活,而是嘗試性地從民生新聞的角度出發,多視角地切進新聞,從而形成一個有看點、有價值的公共話題。
(二)提供平臺讓公眾說話
民生新聞重在“報道”,公共新聞重在“參與”。因此,提供一個穩定的平臺,給予公眾參與的機會對于民生新聞轉型為公共新聞而言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介于公共的發言更多地屬于個體對社會的看法,缺少代表性,因此在新聞報道的時候不能夠直接將公眾的發言照搬到新聞欄目中,而要對公眾的討論進行整合,形成能夠代表一種社會現象、一類社會群體的論點,以此來增強新聞的公共性。例如,當前很多新聞媒體都開通了微博,這就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讓公眾說話的平臺。但是在新聞報道的時候,卻缺少對公眾論點的整合與濃縮,導致民生新聞并沒有徹底地轉變為公共新聞。
(三)重視新聞的耐嚼性
當前,民生新聞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瑣碎化、娛樂化、庸俗化現象較為嚴重。簡單來說,就是民生新聞過于淺顯,缺少足夠的社會價值,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仍舊停留在“為報道而報道”的層面上。對此,要在新聞策劃中重視新聞品格的提高,通過對民生新聞的深層次挖掘使新聞耐嚼可讀。重視新聞策劃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抓住新聞背后的新聞,在民生中挖掘重大主題報道,既要防止膚淺,避免報道僅僅接觸新聞事件的皮毛,又要避免新聞報道大而空,不著邊際,夸夸而談。因此,在實踐中,公共新聞的報道的切入口要小。一般來說,從生動的人物或者故事著手較為理想,同時采編人員要深入群眾生活,使得新聞事件成為一類社會現象的代表,擴大新聞的影響力。
[1]陳陽.民生新聞能否轉型成為公共新聞?——來自田野研究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3(05):94-101.
[2]謝先進.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談傳統媒體新聞熱線的轉型[J].新聞與寫作,2013(02):31-34.
G210
A
1674-8883(2016)15-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