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蘭
(汕頭市潮陽廣播電視臺,廣東 汕頭 515000)
新媒體環境下縣級廣播新聞節目的轉型發展
郭少蘭
(汕頭市潮陽廣播電視臺,廣東汕頭515000)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縣級廣播新聞節目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為了使廣播新聞滿足當代的發展需求,本文對縣級廣播新聞節目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闡述它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轉型發展。
新媒體;縣級廣播新聞;轉型發展
(一)新聞內容單薄
廣播電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老百姓的“傳聲筒”,這就要求廣播電臺的新聞報道要貼近群眾,報道百姓身邊的事,反映百姓關心的事,真正做到“上傳輿情,下達黨聲”,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然而,廣播電臺由于受人力、物力及財力的影響,往往處于被動局面,新聞內容單薄,大部分是領導開會、演講、慰問;報喜不報憂,只為領導增光添彩,不為領導惹絲毫爭議。廣播電臺受眾少,廣告收入少,器材設備缺乏,沒有得到更新與維護,器材差,在突發事件中,記者不能及時到達現場,往往會影響新聞的時效性;缺乏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經驗。
(二)人員素質不高
在廣播電臺中,采編人員是進行采編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是推動廣播電臺順利發展的主力。在高等院校進行專門理論學習的廣播電視專業人才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往往較多留在大中型城市中,導致縣級廣播電臺可選拔的人才十分有限,甚至有大量缺口。現在廣播電臺中的高素質人才非常稀缺,很多人員并非畢業于新聞專業,都是“半路出家”,專業知識與專業修養不夠,不能很好地駕馭新聞節目。
我國的廣播新聞已經從報紙化發展轉變為現代的新媒體化,并實現了自身的良好發展。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媒體實現了綜合化、專業化的發展,手機、互聯網等媒體廣泛的傳播方式,給縣級廣播新聞節目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一)整合新聞資源
廣播新聞采集到的相關信息不僅全面,播放的節目也更多樣。例如,中央電視臺在對相關信息進行采集時,不僅在全國設置了較多的地方記者,還設置了充足的電臺本部,以實現信息的及時傳播。縣級廣播新聞節目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但它可以取長補短,整合新聞資源。近年來,潮陽廣播電視臺作出了有益嘗試,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員和資源,廣播新聞節目《時事大轉盤》通過編發采集新華社、兄弟電臺等權威網絡以及本臺發布的消息,關注國內外、廣東及周邊地區的新聞,拓寬了資訊的報道領域,每天整點5分鐘播出滾動新聞,在最短的時間內給聽眾更多的新聞信息量,受到了聽眾的青睞與追捧。
(二)報道多元化
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在各個媒介中形成了一種新方式,自身具有較多的優勢,特別是其中的多元化聲音,將語言、音響以及音樂等要素結合起來,然后再加上播音員的口語解釋,不僅增加了更多的與群眾互動的形式,還形成了一種較強的渲染方式。縣級廣播新聞節目做出了有“溫度”、有“深度”、有“故事”、帶“建設性”的新聞,協調好音響以及音樂處理,增強了新聞的渲染力。2013年“8·17”強降水,潮陽各地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記者從發生災情、搶險救災到災后復產整個過程,保持著高度的新聞敏銳性,反應快速、精心策劃,采用連線方式,錄音報道、現場報道,采用開通熱線電話接受求助等方式向聽眾及時報道抗洪救災工作進展以及災情對群眾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潮陽區成為汕頭全市第一個在中央、省、市廣播電視臺反映受災情況、領導親臨一線組織抗洪救災的區縣。
(三)播報親和力
在廣播新聞播音中,是不能融入個人感情的,報道的內容多數都是記者負責,從而使這種播音形式不斷生活化、口語化,形成了一種新的播報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新的播報方式逐漸被人們所認可,隨著社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該形式也得到了廣泛使用。縣區級廣播電臺為了深入群眾,可以選擇當地有特色的活動內容進行特色播報。潮陽廣播新聞節目針對當地是農業大區,開辟新聞農業節目《綠色田園》,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立足農村實際深入開展工作,從科技示范引導出發,在節目中傳遞農業資訊、服務農民生活,為廣大農民朋友咨詢創業信息搭建了平臺。節目用輕松、口語的方式報道,在其中穿插音樂,并以其實用性、指導性和針對性一直被保留下來,并不斷發展壯大。例如,政策性水稻保險是國家繼減免農業稅以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惠農穩糧政策,2013年汕頭市首次在潮陽推行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7月20日,潮陽區種糧大戶馬鎮順種糧20多年首次拿到7萬多元政策性水稻保險的補償款。當時記者及時采寫了消息《水稻系上“安全帶”農民吃了“定心丸”》。潮陽區是自然災害多發區,每年因臺風、暴雨洪澇、風暴潮、干旱等給水稻等造成損失,稿件播出后,種植水稻買保險,增強廣大種糧戶的買保險意識,這調動了廣大種糧戶種糧的積極性,穩定了糧食生產。同時,該作品獲得2014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二等創優。
(四)提高互動性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興起,人們開始利用微博、微信等軟件交流信息,從而實現了新媒體的信息傳播。2015年9月25日,潮陽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平臺順利開通,開通兩三天時間內,就有上萬名微信粉絲關注,目前微信粉絲增至1.4萬多人,既有潮陽本土的粉絲,也有外地粉絲,他們紛紛關注潮陽新聞;個別新聞點擊瀏覽人數均超2萬人次,并有多條新聞點擊瀏覽人數上萬人。潮陽廣播電視臺及時追蹤社會熱點,加強對民生問題的搜集和梳理,注重開展后期問題解決、落實情況的跟蹤反饋報道,提升了自身新聞報道的影響力。例如,潮陽廣播電視臺記者連續4天深入各地貧困戶家中采拍貧困現狀,用鏡頭反映貧困實情。金灶鎮特困戶李志強是潮陽區的重點扶貧對象之一,記者通過本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報道其困苦境遇后,李志強在全國各地的戰友、親友自發捐款幫其渡難關,《戰友情深合力資助金灶鎮特困戶李志強度難關》新聞播出后,當天潮陽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點擊瀏覽人數達7000人次以上,宣傳效應明顯。
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廣播新聞發布的相關信息具有全面性、多樣性等特點。縣級廣播新聞節目雖然沒有完全跟上新技術的發展,作為我國傳統新聞媒體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我們應采取必要措施積極推動廣播新聞節目的轉型發展,更好地傳遞黨和政府的政策和社會正向價值觀,更好地貼近群眾,充分發揮縣級廣播的輿論引導作用。
G229.24
A
1674-8883(2016)15-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