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召勝
(《工程塑料應用》雜志社,山東 濟南 250031)
新媒體平臺下學術期刊與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互動
呂召勝
(《工程塑料應用》雜志社,山東 濟南 250031)
本文論述了新媒體平臺下,學術期刊與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互動模式。對于作者,學術期刊應積極建立并完善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的各種功能,重視稿件處理結束后與作者的交流和互動。對于讀者,學術期刊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客戶端,為讀者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和看法的論壇(BBS),增強讀者與學術期刊的互動性,提升讀者對學術期刊的“黏性”,從而不斷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新媒體;學術期刊;作者;讀者;交流互動;論壇(BBS)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以微信、微博和APP為代表的基于移動網(wǎng)絡的新媒體興起,傳統(tǒng)媒體的交流和傳播方式逐漸被改變,新媒體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傳播、交流平臺。這些平臺具有快捷、實時、交互性強等特點,對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紙質媒體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沖擊浪潮下,許多傳統(tǒng)紙質學術期刊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紛紛探討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通過建立網(wǎng)站、微信、微博以及手機APP等,以期突破傳統(tǒng)媒體所面臨的困境。但是,許多學術期刊在建立新媒體平臺后,采用的仍是傳統(tǒng)的傳播與交流方式,即新媒體的用戶(作者和讀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其與學術期刊的交流與互動僅限于被動接受期刊編輯部的推介內容。新媒體平臺具有媒介功能,即在作者和讀者與學術期刊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提升了作者和讀者的參與度,使兩者的傳播與交流由原來的單向變?yōu)殡p向。這種雙向交流能夠縮短用戶與學術期刊兩者之間的距離,加深雙方的互動與了解,從而為學術期刊贏得越來越多的忠實作者和讀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因此,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媒介功能,加強自身與作者、讀者的雙向交流與互動,從而不斷擴大學術期刊的作者群和讀者群,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為自身開辟一個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作者是學術期刊內容的主要提供者,作者的論文水平直接決定了期刊的水平,因此與作者的交流和互動是學術期刊工作中的重點之一。作者與學術期刊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互動就是投稿以及稿件處理,但是兩者的交流與互動不僅僅限于投稿以及稿件的處理過程,其還應包括作者投稿前的宣傳和稿件處理結束后的交流與互動。但是目前,作者與學術期刊編輯部的交流大多仍限于投稿和稿件的處理過程,在稿件被刊登或被退回作者后,兩者的交流互動便告終。這就造成作者與學術期刊實際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系,作者僅僅將學術期刊作為一個發(fā)表論文的平臺,論文刊登或被拒后便再與自己無關。對于學術期刊來說,獲得源源不斷的稿件尤其是高質量稿件是其生存之本,在目前新媒體的沖擊下,學術期刊想要擺脫困境,必須擴大影響力。而擴大影響力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群忠實的作者和讀者,而作者和讀者只有“喜愛”學術期刊,才能談上“忠實”。對于作者來說,要使其“喜愛”一本學術期刊,除了學術期刊本身有高水平高質量的內容外,在投稿前、投稿及稿件處理過程中和稿件處理結束后要與作者進行良好的交流與互動,不斷給予作者更好的體驗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投稿前與作者的交流互動
學術期刊應在網(wǎng)站、微信、APP等平臺的醒目位置,放置期刊的簡介、榮譽以及投稿指南等宣傳內容,使作者對期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對期刊的投稿要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同時在這些平臺上,學術期刊應向作者設置一個投稿前的咨詢功能,方便作者在這些平臺上留言咨詢投稿前的事宜,編輯部應及時回復這些咨詢,以便盡快地引導作者投稿。
(二)投稿及稿件處理過程中與作者的交流互動
學術期刊應積極建立并完善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作者郵寄紙質稿或通過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文稿相比,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更為便捷和高效。目前的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可以做到在作者投稿后自動進行登記并自動回復作者稿件已經(jīng)妥投的信息(即收稿回執(zhí)),無須編輯部人工收稿、登記和回復,從而節(jié)省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學術期刊在制定這種自動回復的收稿回執(zhí)模板時,應將期刊的審稿周期、審稿結束后如何通知作者以及作者查稿的渠道等信息列入。同時,學術期刊編輯部應盡量在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上增加在線查稿功能,這項功能還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衍生到微信或APP等平臺上,方便作者通過這些平臺隨時隨地查閱稿件的審閱進度,從而提高作者查稿的便利性。
(三)稿件處理結束后與作者的交流互動
學術期刊應重視稿件處理結束后與作者的交流與互動。可以不定期地將學術期刊的出版動態(tài)和重要信息發(fā)給作者,也可以在每年年末將來年的選題計劃提供給作者,以便作者今后投稿時加以參考。新媒體平臺如QQ、微信、APP等,可以使信息夠更快捷地傳送到每一位作者手中,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各個平臺,通過線上互動的方式使這些信息精確地傳達給每一位作者。
此外,學術期刊還可以統(tǒng)計每一年作者的投稿信息,將這些信息加以匯總分析,總結出作者在這一年的投稿量和稿件錄用比例,分析作者稿件未被錄用和錄用的原因,由此給作者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和指導,鼓勵他們今后繼續(xù)向期刊投稿。這樣做的好處是,作者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后,能夠感受到學術期刊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無形中拉近了作者與學術期刊的距離,提升了他們對期刊的“黏性”。目前,隨著電腦技術的發(fā)展,結合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庫,這些信息統(tǒng)計很大程度上可由系統(tǒng)自動完成,極大地方便了學術期刊對作者信息的整理和歸類。因此,學術期刊在向系統(tǒng)服務商定制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時,可以要求增加這一統(tǒng)計功能。
當然,學術期刊的作者眾多,對每一位作者都進行這樣的統(tǒng)計和分析十分耗費精力。一般來說,投稿數(shù)量較多的作者對學術期刊的認同度比較高,培養(yǎng)為忠實作者的幾率也比較大,因此,學術期刊可專門針對這些作者的投稿信息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以提升統(tǒng)計分析的效率。尤其對于投稿量大且論文質量比較高的作者,在每年年末,學術期刊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激勵這些作者在今后將更多更好的論文投給期刊。
傳統(tǒng)上,學術期刊編輯部與讀者的交流互動基本是通過發(fā)行刊物來完成,即讀者通過郵局或與編輯部直接聯(lián)系來訂閱期刊。當讀者獲得期刊后如果對期刊的出版內容有什么建議或疑問,只能通過電話、書信或電子郵件來聯(lián)系編輯部,編輯部再通過這些方式對讀者的建議和疑問進行反饋。這種交流互動是一種單向的交流互動,讀者只能被動接受學術期刊提供的最終內容,無法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和想法傳達給編輯部,而編輯部也無法知曉讀者的真正需求,只能通過自身的判斷來決定選題和出版的內容。而新媒體的應用,可以增加讀者與學術期刊的互動性,加深讀者與學術期刊的互相了解,提高讀者對期刊的“黏性”,從而為期刊打造一批忠實的讀者群。
目前,許多學術期刊利用網(wǎng)站、微信和APP等,向讀者提供期刊的訂閱信息和自身動態(tài)信息。這種方式雖然采用的是新媒體平臺,但本質上仍然是傳統(tǒng)的與讀者交流互動的方式,即讀者被動地接受信息,學術期刊編輯部也無從知曉讀者的真實需求。因此,學術期刊可以利用這些平臺增加留言和評論功能,加深與讀者的交流和互動,獲知讀者的真實需求,從而為學術期刊的出版選題提供參考。但是,這種讓讀者留言和評論的交流互動仍不夠深入,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許多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對于獲得的信息,他們也有更多的想法和觀點需要表達。因此,學術期刊應該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讀者的參與程度,變讀者的被動為主動,讓讀者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學術期刊的各種活動中,拉近讀者與學術期刊的距離,從而提高讀者對期刊的興趣度和關注度。
論壇(BBS)是一種以網(wǎng)絡為媒介的交流平臺,其受眾開放性的特征非常明顯,即論壇的任何成員都可以就某主題參與交流討論,可以隨時發(fā)布信息和提出看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論壇(BBS)一般由具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人組成,這些人的關注點相同,愿意就相同的主題或領域進行討論交流。對于學術期刊來說,讀者都具有相同的專業(yè)背景,他們的關注點也基本在本專業(yè)的領域內,因此圍繞學術期刊的讀者群建立論壇(BBS)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學術期刊可依托自己的網(wǎng)站,建立相應的論壇(BBS),也可以將論壇(BBS)制作成APP,以供讀者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使用。論壇(BBS)建立起來后,學術期刊可以依托該平臺,針對讀者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強與讀者的交流互動。
(一)舉行主題討論活動
學術期刊可以針對本領域當前的熱點、難點或者期刊的某篇熱點論文,在論壇(BBS)上舉行主題討論活動。讀者在論壇注冊為會員并經(jīng)實名審核后,即可在專門地討論版塊上參與討論活動。這種網(wǎng)絡主題討論活動類似于現(xiàn)實中的學術會議,只不過網(wǎng)絡上的這種學術會議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相對其他新媒體平臺來說,論壇(BBS)這種平臺更適合讀者的觀點表達。學術期刊在討論活動中應該起到引導和把關的作用,鑒于學術期刊中作者和讀者的重疊范圍比較大,一個讀者也可能成為學術期刊的作者,因此,對于討論活動中觀點獨特、表現(xiàn)出色的讀者,學術期刊可以向其進行約稿。另外,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總結討論活動的成果,為期刊的出版選題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舉辦專家講座
學術期刊可以邀請相關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就某領域中的難題或讀者關心的問題在論壇(BBS)上進行答疑解惑,讀者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論壇(BBS)的移動平臺客戶端來與專家進行互動交流。學術期刊擁有一定規(guī)模的審稿專家?guī)欤@些專家與學術期刊建有良好的關系,而且對于許多年青的專家來說,他們也需要一定平臺將他們的成果和觀點進行宣傳。尤其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通過新媒體平臺上來宣傳,可以為學術期刊和專家迅速積累人氣,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學術期刊可以在論壇(BBS)上通過文字、聲音或視頻直播來舉辦專家講座,這種講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節(jié)省了大量的場地和費用。學術期刊在專家講座中應起到主持和引導的作用,應提前規(guī)劃好專家講座的時間和程序,引導讀者與專家互動,及時地總結專家講座的成果。可以將總結的成果以學術期刊自身的名義撰寫成一篇論文刊登在期刊上,從而吸引讀者前去查閱。
(三)建立讀者調查版塊
對于學術期刊來說,讀者的調查工作非常重要,通過它可以了解讀者對期刊的看法,為今后更好地提高刊物質量提供有針對性的參考,同時還可以了解讀者的需求,為今后的出版選題提供一定的依據(jù)。以往,舉辦讀者調查活動需要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將讀者調查問卷發(fā)送給讀者,這種方式費時費力,結果也不一定讓人滿意。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學術期刊可以在網(wǎng)站或微信等平臺上留出讀者調查的專用版塊,通過讀者留言或投票等方式來獲得相關信息。鑒于論壇(BBS)的開放性和互動性,在論壇(BBS)上專門開辟一個讀者調查的版塊,更方便地了解讀者的看法和需求,學術期刊編輯部可以跟帖進行回復,同時其他作者也可以跟帖參與討論,極大提高了雙方的交流程度。
新媒體的發(fā)展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學術期刊與作者和讀者交流互動的方式,使單向交流變成雙向交流。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加強與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互動,拉近作者和讀者與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提升作者和讀者對學術期刊的“黏性”,從而不斷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對于作者,學術期刊應重視運用網(wǎng)絡在線投稿系統(tǒng)的各種功能,尤其要注重稿件處理結束后與作者的交流和互動。對于讀者,學術期刊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客戶端,建立一個類似于論壇(BBS)的平臺,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地表達自己觀點和需求,可以更好地與學術期刊和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提高讀者參與學術期刊各種活動的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學術期刊在運用論壇(BBS)的同時,也要注意對論壇(BBS)上各種觀點和看法進行引導和管理,避免過激的、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言論和觀點出現(xiàn),確保論壇(BBS)有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同時也要注意相關的網(wǎng)絡隱私、知識產(chǎn)權等問題。
[1]劉揚.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學術期刊發(fā)展之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2):243-244.
[2]曹書云.新媒體時代教輔編輯與作者、讀者的關系[J].科技傳播,2015,7(12):150-151.
[3]秦小珊.淺論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期刊與讀者關系的有效維護[J].湖湘論壇,2015,28(2):110-113.
[4]鐵錚.新媒體時代編輯與讀者的互動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7):61-62.
[5]王晨,鄒文博,王立新,等.試論藥品相關論壇(BBS)的管理[J].中國藥事,2007,21(6):381-384.
G255.2
A
1674-8883(2016)15-02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