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丹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淺析風險社會下“山東龐氏疫苗事件”的新聞報道
肖丹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重慶400715)
“山東旁氏疫苗事件”歷經被報道而未被關注,被歪曲報道而謠言四起,再到政府信息公開、主流媒體辟謠的不同階段,最終消失在公眾視野中。本文以中國正處于風險社會中作為前提,通過分析不同媒體對于“山東龐氏疫苗事件”的報道文案,探討媒體在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中對社會風險的影響。
風險社會;山東疫苗事件;新聞標題;新聞結構;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1956年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風險社會”這個概念。貝克認為,“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就是指現代化發展自身所引起的危險,而“風險社會”則意味著整個社會無處不潛藏著這種可能的未知風險。[1]“山東龐氏疫苗事件”作為一個因非法購銷25種兒童、成人用二類疫苗,而涉及了24個省份疫苗安全問題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可以看作是中國發展到現今階段在公共衛生領域所遇到的社會風險。而中國公眾本身對醫療安全的較低信任度、對兒童衛生安全的極高關注度以及對官方消息易懷疑的態度,使得媒體報道此次疫苗事件所引發的社會風險并不比疫苗事件本身小。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聞以《數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為題,報道了“山東龐氏疫苗事件”。隨后,此次疫苗事件迅速在電視、報紙、微信、微博上傳播,在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謠言,造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恐慌。本文以中國正處于風險社會中作為前提,通過分析不同媒體對“山東龐氏疫苗事件”的報道文案,探討媒體在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中對社會風險的影響。
標題黨,是指在網絡傳播中,利用夸張、情色、唬人、怪異、歪曲等各種聳人聽聞的手法來制作標題,以吸引受眾眼球,誘惑受眾點擊的做法。標題黨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故弄玄虛,故意設置懸念,誘導受眾閱讀;二是對事實的某些元素進行夸大,從而改變事實的整體性質;三是“或”“疑”字猜想型。[2]而彭湃新聞采用的《數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的標題中既沒有明確的標注到底是哪一類疫苗出現了問題,同時又使用了“或”字來對這些非法疫苗的致命性進行猜測性的表述,讓公眾很容易以偏概全地將所有的疫苗歸為可能會致人死亡的疫苗。這種猜想型的新聞標題,對于媒體來說可能只是擴大自身影響力、吸引公眾閱讀的一種手段,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則可能會導致公眾大面積的恐慌,讓原本應該正常注射疫苗的人也放棄注射疫苗,導致公共衛生安全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
雖然澎湃新聞隨后將這篇文章刪除,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公眾對于此次疫苗事件的關注與討論熱度卻在持續飆升。在風險社會中,風險可以由社會定義和建構,而風險被放大或改寫的根源在于風險的社會經驗和信息傳遞。[3]一些微信公眾號基于以往的社會經驗,把此次疫苗事件與攝影記者郭現中在南都時期所發表的《疫苗之殤》聯系起來,撰寫出像《一針疫苗帶來心靈陣痛的二十張紀實照片》《山東龐氏疫苗大案,最壞的消息還沒來》這樣帶有標題黨性質的文章。這些文章將此次事件所涉及的25種兒童、成人用二類疫苗的風險放大,甚至將這些疫苗可能帶來的風險與《疫苗之殤》中的疫苗對極少數人產生的另類傷害畫上了等號,重新建構了無效疫苗的風險。而這樣的重構讓無效疫苗的風險被放大,使得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間被《疫苗之殤》刷爆,加大了公眾對于疫苗安全的不信任。
倒金字塔是新聞報道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運用倒金字塔結構,我們可以盡快得知事情的重點。[4]例如,在央廣網最先的報道中,開頭就直接表明了此次疫苗事件的發生時間:“昨天”;起因:“濟南公安食品藥品環境偵查支隊公布消息,他們查獲了大量非法經營的人用疫苗”;整體概況:“這些疫苗雖為正規廠家生產,但由于未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運輸、保存,脫離了2~8攝氏度的恒溫冷鏈”;產生的影響:“已難以保證品質和使用效果,注射后甚至可能產生副作用”。然而,這樣的導語缺乏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部分,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媒體報道帶來的社會風險,然而新聞本身的傳播價值沒有完全實現,因而很難引起公眾的關注與討論。
澎湃新聞則使用了非傳統的金字塔結構,在新聞一開始就以講故事的方式引起了公眾的閱讀興趣。“龐某衛膽子很大。因非法經營疫苗被判刑后,還在緩刑期間的她就制造了一起案值更大、范圍更廣的疫苗非法經營案。”這樣的開頭,讓讀者感興趣而又不失理智地融入作品,達到傳播消息和娛樂的效果。對于一個在緩刑期間還可以繼續進行非法疫苗銷售活動的人,公眾的求異心理會吸引他們去探知這個人背后的故事。
同樣的新聞內容,不同結構的新聞稿,使得央廣網這則在2016年2月2日就刊登的新聞,在一個半月后才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而此時,報道問題疫苗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已經超出了問題疫苗本身。一個從2011年就開始銷售不法疫苗的團伙,一起在2015年上半年就已經破獲的非法銷售疫苗案件,卻在2016年才被媒體公之于眾。涉及公眾利益事件的延緩報道與國家政府部門信息公開的不透明,使得公眾開始質疑迄今為止有多少孩子和成人注射了無效疫苗,質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質疑有關部門的人員是否在包庇龐某衛的違法行為,讓她在緩刑期間還可以繼續銷售非法疫苗。此時社會中的風險已不僅僅是問題疫苗本身所帶來的了,更多的是由于媒體報道導致的公眾對政府、對公共衛生的信任問題。
在新聞報道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使用往往可以增加新聞的真實性。例如,央廣網在最先報道中使用了“記者了解到目前專案組已查明”來介紹此次“山東龐氏疫苗案”的概況,今日頭條在報道中使用了“濟南市公安局食藥環犯罪偵查支隊二大隊教導員周傳海介紹”這樣的間接引語。這些間接引語的使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報道內容的可信性,但公眾還是會懷疑報道中引用的話是否改變了原來說話人的意圖。因為間接引語會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原說話人的語法錯誤、選用的詞語以及語句順序,使這些話語的邏輯更加嚴密,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原說話人本來意思的表達。
而直接引語則比間接引語更具有真實性與可信性。“這是在殺人。”這是澎湃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引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的一句話。使用直接引語來說明問題疫苗會“殺人”,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同時原說話人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系副主任的身份,在增加了新聞的顯著性的同時,也能讓新聞報道更具有權威性、更可信。在風險社會中,民眾對官僚政治、國家、經濟和科學的功能和合法性提出質疑,由于缺乏預知風險的能力,因而對于新聞傳媒的依賴性增強。[3]公眾在對疫苗的基本知識近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知道了有這樣一大批疫苗在威脅著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本應做好疫苗知識普及工作和及時公布相關消息的政府部門卻遲遲沒有回應,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公眾會幾乎不加辨別地相信媒體報道中的言論。
也正因為公眾對媒體報道的依賴,使得一些關于疫苗的謠言傳播開來,也促使了政府相關部門的信息公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聞的報道后開始發布公告:《總局責成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會同公安和衛生計生部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處置非法經營疫苗問題》,并在官網上設置專欄以通報事件的進展。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隨后也開始通過電視、網絡、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平臺,采用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山東龐氏疫苗案”的報道與不實消息的辟謠,在保證公眾的知情權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先前媒體報道所帶來的社會風險。由此可以看出,在風險社會中,傳媒在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風險溝通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信息公開和雙向流動,及時辟謠、澄清真相,進行輿論引導和風險教育,提高公眾的風險認知能力和辨別理性等。[3]
風險社會下的媒體報道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聞報道機制,強化信息傳播的透明度,減小社會風險,提高公眾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性;用得不好,則會激化公眾與政府的矛盾,不僅進一步限制媒體本身報道新聞的自由,也會為整個社會帶來不必要的恐慌,使得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在風險社會下,媒體雖然無法做到通過新聞報道消除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但也應掌握好報道的度,既要將整個事件的始末呈現在公眾的面前,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又要有一定的輿論引導,使公眾可以更為理性地對待這類事件。
[1]張一馳.風險社會語境下“疫苗事件”報道研究——以“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14(17):34.
[2]喬媛媛,蔣雷亦.微信新聞“標題黨”現狀及危害[J].西部廣播電視,2015(12):29-30.
[3]范紅霞.解釋·建構·變遷·反思:危機中的風險傳播與媒體使命——“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與大眾傳媒社會責任”研討會綜述[J].當代傳播,2010(5):46-49.
[4]布雷恩·布魯克斯.新聞報道與寫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215.
G212
A
1674-8883(2016)15-0317-01
肖丹,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