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向玲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淺析高校校媒眾包新聞的實踐可行性
袁向玲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在面對新型媒介環境的挑戰時,高校校媒同時也不斷參與新聞報道模式的改革,而眾包新聞是新聞報道模式的一種重塑,給媒體的內容改革帶來了新的方向。本文闡述了眾包新聞的內涵,分析了校媒眾包新聞的發展現狀和高校的資源優勢,最后對眾包新聞在高校校媒的實踐可行性進行淺析。
眾包新聞;高校校園媒體;新聞生產模式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從受眾到用戶轉變,讀者被高度重視起來,媒介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快速更迭的新型媒介環境的挑戰,新舊媒體不斷實踐新聞報道模式的創新。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眾包新聞的興起,帶來了內容改革的新方向,也給高校校園媒體的自我構建帶來一定啟發。本文將結合高校校媒的優勢和現狀,淺析高校校園媒體眾包新聞的實踐可行性。
眾包新聞最早是由美國《連線》(Wired)雜志和“New assignment”新聞試驗網站合作進行,并與紐約大學新聞系教授杰·羅森共同成立了一個名為“Assignment Ze-or”的網站,網站給大眾的預設角色不僅限于是新聞來源的提供者,也是新聞報道的編輯和新聞稿件的作者,同時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興網絡名詞。《連線》雜志的實踐與理論的提出促使新聞媒體新聞生產得到發展,加劇了“人人生產新聞”的趨勢。
眾包新聞就是基于UGG(Users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的新聞生產。[1]從眾包新聞的精髓來看,眾包新聞生產模式并不注重用戶的專業資格,不會挑剔用戶的身份,而是崇尚能者為王,唯才是用,從而盡可能地去鼓勵大量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參與到新聞生產中來,使得新聞機構獲取更多資訊和節省大量的精力。
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常常見到的校園媒體主要分為四類:
第一,附屬于某一學生組織或社團下的宣傳部門,如學生會的宣傳部。此類校媒發布的內容常與該組織活動及信息息息相關,內容提供者通常為該組織的部門人員,對內容的提供方有著專業上的能力要求,同時也會通過一定的培訓來提高內容成員的能力。
第二,新聞專屬的校園媒體組織,如學生通訊社、網站類、雜志類等校園媒體。成員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資格,所發布的內容是社會媒體獲取高校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師生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渠道。
第三,自媒體,通常是學生自創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建的媒體工作室和校外媒體在校內建立的自媒體。例如,學生團隊創立的微信公眾號、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外媒針對某一個高校學生受眾創立的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類的校園媒體相對于前兩者而言,具有較大的選題自由,選題來自用戶,生產內容有的時候也來自用戶。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眾包新聞生產模式在高校還未完整化、系統化,但是自媒體校媒有發展趨勢。校媒的生產內容出現了同質化現象,如何制作出精品內容,如何實現與用戶互動,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這正是校媒亟須解決的問題。
高校校媒在協調校園各個要素、實現校園與社會的信息共享、建設校園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大學整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有貼近性、學術性、思想性、專業性等特點和優勢。眾包新聞的產生需要有能力的用戶、開放式的新聞媒體、高效式的媒體組織等,而高校校媒恰好具備了這樣的優勢資源。
第一,高校具有較大基數的用戶。普通高校人數均有上萬人,人群穩定、流動性差,這些人在校時間最短也有兩年,為高校校園媒體發展受眾奠定了人力基礎。
第二,潛在的用戶均有良好的綜合素養,高校也均開設了新聞類院系,一般通識選修課中也均開設了新聞類課程。不少高校校園媒體在新的一年開始之前均會邀請具有一定新聞能力的老師和學生對成員進行培訓,為高校校媒的眾包新聞生產的發展方向和對新聞內容的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高校已建立通訊社類、網站類、雜志類、工作室等新聞類社團組織,影響范圍廣、號召力強,普通高校還擁有優質的設施資源,如圖書館、多媒體實驗室,全校覆蓋的無線網絡等,為眾包新聞的生產提供了強勢的物質基礎。
2016年3月,哥倫比亞新聞學院Tow Center數字媒體研究中心發布的關于“眾包新聞”的報告指出,眾包已成為公認的特色,變得越來越規范化和有效,尤其是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眾包新聞既是繼承式的發展,也是創新性的延伸,它的存在適應了新媒體發展的特征,既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渴望和需要,又符合當代以受眾為中心的媒體潮流。而高校校園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挑戰下,雖說校媒沒有校外媒體的競爭壓力大和市場機制的驅動性改革,但是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也比較多。
首先,校媒缺少互聯網思維,這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從報道語言上來看,其還是偏向于傳統式、官方化的風格,雖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但那也僅僅只是對傳統媒體的功能延伸,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其次,校媒僅僅是直線性的傳播,只注重發布內容成功與否,并未進行反饋性信息的收集,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戶的需求,使得傳播內容與用戶需求拉開了距離;最后,未能發揮用戶群體的功能性作用,浪費了人力和物力。
眾包新聞的生產模式主要依靠的是用戶群體志愿式地參與到新聞的生產中來,雖然調動用戶的參與積極性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可以通過學分制、稿費式等激勵方式來解決。要想實現該模式的新聞生產方式,還需得到學校的支持才能真正發揮校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踐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校媒運作目標,緊隨時代潮流,提高運轉效率和新聞質量。
[1]喻國明,李慧娟.大數據時代傳媒業的轉型進路——試析定制內容、眾包生產與跨界融合的實踐模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2):1-5.
[2]聶晶磊.高校校園媒體的發展策略探析[J].新聞界,2009 (2):96-97.
[3]李亞玲.暢想“眾包”模式下的“新聞共產”[J].新聞愛好者,2013(6):38-40.
[4]李永久.眾包概念下的互聯網新聞信息采集模式、影響與未來[J].東南傳播,2015(2):12-13.
G206
A
1674-8883(2016)15-0343-01
袁向玲(1995—),女,湖南株洲人,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4級新聞學系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