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惟
(長安大學 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專業
陳靜惟
(長安大學 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18)
近年來,一些理工類及專業類的高校設立新聞專業并進行大規模招生。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介形態、媒介組織都面臨變革,媒介在調整,以適應整個媒介環境的變化。而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專業在此大背景下,面臨一些如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文素養不足等挑戰,也同時有著與理工科技術方面相結合的優勢,只有準確定位優勢學科并與新聞專業良好契合,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培養既具有人文素養又掌握媒介融合相關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媒介融合背景;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專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一些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院校,以及一些以財經、外語、政法等專業教育為主的高校紛紛設立新聞專業,進行大規模招生。與此同時,新聞業界發生著巨變,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1]時代即將到來。在這種大背景下,媒介組織都在進行戰略性的調整,以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其中人才戰略是改革的重點。而高校作為新聞人才的培養基地,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調整新聞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專業的調整或者改革的特征則尤為突出。
(一)教育環境缺乏人文氛圍,學生的人文素養不足
在“公民記者”等概念出現的背景下,只要擁有一部聯網的手機即可成為“記者”,但新聞現場的“公民記者”的人文素養明顯不足。李良榮教授曾指出“現在我國開辦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迅速增多,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就業情況卻不盡如人意。”[2]
此外,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本身有其局限性。在理工類和專業類的高校中,不論從課程設置、講座的舉辦,還是從學校的氛圍、社團設置、活動舉辦方面來說,思維都是偏理工科和專業類型的。不利于這些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其在人文素養方面的積累自然不足。
(二)新聞專業教育資源的匱乏
首先,資源匱乏體現在教師身上。目前,這些高校的教師來源存在從人文學科而非社會科學轉化而來的現象。非科班出身的教師在新聞學知識、新聞學學科體系等的把握上是有欠缺的,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專業領域中的優勢并不明顯。
其次,新聞專業的教師并不能以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方式來給學生傳授知識。新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然而,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的因素,大多數新聞專業的老師是直接從學生(如博士、碩士)轉變為老師的,無直接的媒體從業經驗,缺乏實踐性。
另外,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的實踐資源及平臺尚有局限。因為這些高校的新聞專業是近年來才設立的,且學校并不以此專業為主,資金投入不足、對外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實踐平臺的構建還處于初級階段。
媒介融合是由于技術的進步,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專業在其特色領域內表現突出。
這些學校新聞專業的辦學思路是依托本校學科教學、科研的優勢,走出一條體現本校特色、與傳統新聞專業辦學不同的道路,培養出具有特別知識結構、適應社會某一方面特殊需求的復合型新聞人才。與媒介融合中蘊含的邏輯是一致的,這些高校新聞專業在相關專業領域內表現突出。
其次,這些高校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奉行實踐為先,實務為上。教學和相關產業實踐相結合,新聞傳播專業多帶有務實色彩,既側重應用性的研究分支,又重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一)準確定位學校的特色,與新聞專業相結合
理工類及專業類的高校應準確定位學校的特色,找準優勢的專業,并能夠與新聞專業相契合,走出自己的路子,特色發展。例如,中國地質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就注重與自身特色結合,向環境保護、風景區開發、品牌形象研究等許多方面發展,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二)理工類或專業類高校仍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兼顧媒介融合相關技術
高校必須認識到新聞人才的人文素養和技術掌握程度同樣重要。可通過引進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教師力量,舉辦人文色彩濃厚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人文性質的大型講座,以及與其他綜合性大學或人文學科較強的大學交流等方式來實現。
就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而言,可以模仿美國的“雙師制”。一方面,由專家學者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引進在媒體組織、機構等工作多年的、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媒體從業者,讓他們帶學生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學校積極與媒體平臺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習平臺,為將來向這些媒體輸送人才打下基礎。各高校應開設特色課程供學生學習,如新聞院系、新聞專業可以和學校的信息院系、外語院系、法律院系等合作,培養不同方向的新聞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對特殊人才的要求。
(三)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經驗
我國的新聞教育遠遠落后于歐美等地區的新聞教育。
美國為適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早已進行了高校的課程設置的調整。在2003年左右,美國46所第一梯隊的新聞傳播院校中就已經有85%開設了與媒介融合相關的課程。美國南加州大學新聞系從1994年開始設置新媒體課程一直到2006年形成比較成熟的媒介融合課程模式。[3]這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思考與借鑒。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理工類及專業類高校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與困難,同時也有著傳統綜合性大學不具有的優勢與特點。理工類及專業類大學應準確定位自己的優勢及特色學科,并與新聞專業結合,走出自己獨特的路子,學習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經驗,培養既具有人文素養又掌握媒介融合相關技術的復合型新聞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1]李倩.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教育改革[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0.
[2]吳信訓,王建磊.新聞教育的國際前沿對話——“21世紀新聞媒體·新聞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新聞記者,2007(1):65-67.
[3]鄧建國.管窺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以南加州大學新聞系的試錯為例[J].新聞大學,2009(1):50-55.
G642
A
1674-8883(2016)15-03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