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露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新聞學子的當下與未來
——由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引發的思考
李夢露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在互聯網的沖擊和新媒體的挑戰下,新聞、娛樂和宣傳的邊界模糊,媒體人紛紛離職,新聞業危機四伏,新聞學子深感迷茫。面對專業危機,如何經營好當下?如何安放未來夢?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經歷,從當下和未來兩個角度淺議新聞學子的現實所需和未來所選。
新聞素養;學術人;業界人
互聯網時代是危機常態化時代、媒介化時代,新聞的概念模糊,新聞業的發展受阻。學界眾研究者發文:《新聞不死,新聞業會死去》《新聞業:正在消失的邊界》等,而傳統媒體人離職的報道接連不斷。學科危機就在眼前,作為全國眾多新聞院校學生中的一員,心情是沉重的。面對不太明朗的專業發展,新聞學子的路在何方?基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的經歷,筆者對新聞學子當下之所需和未來之所選作以下幾點思考:
(一)新聞學子的新聞素養
據美國石溪大學新聞素養研究中心的觀點,新聞素養是人們使用批判性思維去判斷印刷、電視或網絡等媒介新聞報道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能力。國內有學者認為,新聞素養注重的是培養受眾使用、鑒別、判斷、評價、制作和傳播新聞信息文本的能力,以及樹立正確新聞價值觀和新聞閱讀習慣的教育。[1]因此,本文概況新聞學子的新聞素養包括批判性認知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關注學科動態,感知新聞生態。
第一,批判性認知能力要求對新聞產生清醒的認識。在科瓦齊和羅森斯蒂爾著作的《真相》一書,對此提出“懷疑性認知方法”的六步法,即我碰到的是什么新聞內容?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嗎?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信源是誰/什么?我為什么要相信他們?提供了什么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么?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這對新聞學子訓練自身識別能力是極具啟發性的。
第二,掌握好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對新聞傳播理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深度報道、新聞發掘、新媒體運作等嫻熟,這是讓新聞學子成為新聞人的關鍵。此次夏令營的面試有這樣一則話題,講述該院一名大三新聞學子在鹽城龍卷風災害次日前往災區拍攝,在破敗的幼兒園附近,一個帶著哭腔的人怒斥他: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面對情緒激動的受災群眾,采訪者是繼續拍攝還是停止拍攝?這就考驗新聞學子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了,選擇是建立在對新聞報道原則、新聞倫理等角度的理解和把握之上的。災區報道是為了促進災難傳播,讓外界了解災區,促進救災工作開展、疏導公眾情緒、引導公眾輿論。但在繼續拍攝之前采訪者需要給予情緒激動者以人文關懷,這是新聞倫理的要求。
第三,關注新聞動態,感知新聞生態要求密切關注時事政治、學科動態,訓練一雙“鷹眼”,有態度、有立場、有價值觀,通過觀察、閱讀、交流了解新聞生態系統,形成價值觀,這是新聞學子的亟待加強的素質。新聞業的危急時刻,面對“我們還需要新聞嗎?”的質疑,新聞學子需要在對新聞生態系統的整體把握之后,給出一個肯定的、自信的答案。
(二)新聞教科書外的要求
在課堂課本之外,新聞學子需要大量的實踐。這個過程會讓許多人困惑、迷茫,因為很多老師未教授、書本未提及或是與兩者傳授的理念相沖突。下文提出了填補空白和化解沖突的解決之道。
第一,有理想,但不理想化。理想是人們歷經挫折仍愿意為之付出和堅信的東西。擁有理想和沒有理想的人生相差甚遠,新聞學子的新聞理想彌足珍貴。而理想化是將現實美化和夸張了,以為不需要經歷挫敗就能達成目的,太理想化只會成為理想實現過程中的障礙。
第二,有目標,但不“圈地”。設定目標是舍棄龐雜,堅持把最想做的做好。但只要符合追求的大方向,你仍然需要勇于嘗試新事物,不要自我設限,做“圈地運動”。文字、影像、表達都是新聞人的基本功,擁有扎實的基礎、開放的心態和較強的學習能力才能應對新崗位和新挑戰。
第三,有闖勁,但不魯莽。不要因為害怕暴露自身不足而停下奔跑的步伐,敢闖敢做才會成長。如今,每天都有無數熱點事件,網絡暴力時刻存在,新聞學子看問題的角度不能太簡單。
第四,多讀書,但盡信書不如無書。讀經典幫助理解,塑造思維深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但不要思維固化,束縛手腳,更多的領悟還在書本之外的實踐中。
大學日程飛速翻動,擺在新聞學子面前的是未來發展的選擇難題——從事學術研究還是業界工作?實際上,兩個選擇不分孰優孰劣,只是理論和實踐之分,關鍵在于你適合做什么?你喜愛做什么?
在走入學術殿堂之前,你需要捫心自問一句“我真的了解它嗎?”杜俊飛教授在此次夏令營的講座中告誡我們,學術的本質是要有越來越多的發現,而非“論文生產工廠”。一個合格的學術人是有問題意識、鉆研精神和學貫中西的人。問題意識要求能在表象中抽絲剝繭,有批判精神;鉆研精神要求在定性或定量研究中“嚼得菜根吃得苦”;學貫中西要求精通學術閱讀,整合中外資源、跨學科資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在進入業界之前,你得先理清一件事——你去媒體單位實習過嗎?如果你的實習經驗是零,那么你需要先去親身實踐再做定論,如果你已經實習過,那么你實習過哪些類型的媒體和部門,文字、影像、表達都可以去嘗試。在此之后,你的心中才會有一個真實和清晰的答案,指引你走向業界。
當你已做好決定,那么你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能讀懂公眾,認知復雜中國的業界人。下一代新聞業必須為更具參與性的公民服務,新聞不再是單方面地傳播信息,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容豐富的對話。
新聞學子的當下所需是提升新聞素養,不光要有批判性認知能力,還要掌握好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關注新聞動態,感知新聞生態。同時,需要具備一些新聞教科書外的技能,以應對實踐中產生的困惑和盲點。面對未來,成為學術人還是業界人關鍵在于是否適合和喜愛,合格的學術人是有問題意識、鉆研精神和學貫中西的人,業界人必須讀懂公眾,愿意為公民服務。只有做到這幾點,新聞學子在面對新聞業危機時才能更好地應對。
[1]秦學智.試論新聞素養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由美國石溪大學新聞素養暑期課程教學思想引發的思考[J].現代傳播,2014,36(2):139-142.
G210
A
1674-8883(2016)15-03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