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寧
(甘肅省迭部縣旺藏學區迪讓小學 甘肅迭部 747405)
如何提高鄉村小學數學課堂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建寧
(甘肅省迭部縣旺藏學區迪讓小學 甘肅迭部 747405)
目前農村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比較弱,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很多學生做不到審清題目,無法正確找出解題所需的條件,以致亂寫一通。因此我們要著重從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會學生正確的解題步驟并養成習慣,尤其是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同時訓練學生多運用畫圖的方法來培養和提高農村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 學生 解決問題 能力
新形勢下教學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現階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使得“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解決問題”而這方面扮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此我們應特別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新改革以來,應用題的名稱被“解決實際問題”所取代。教學目的仍舊是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基礎上能夠運用所學的問題解決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部分內容雖然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卻還是成為導致學生分化的主要內容。我們從平時教學經常發現,應用題更是農村學生學習數學中的重大障礙,得分率很低。如何改善這一狀況,讓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較好地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其依據又是什么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闡述。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新的前提。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途徑。農村學生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信息獲取的渠道不暢,知識面狹窄,導致數學建構能力弱。而學生對身邊事、物比較熟悉,如果讓他們感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的許多事實能幫助我們學會數學,數學能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喬治.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也就變成你的問題”,在教學中設想讓學生自己對自己提出問題從而達到使所學知識內化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為此,每上完一個新內容,就讓同學們在自己的數學問題記事本上記下自己學過這個內容后想到的問題。再有老師引導,是學生在誘導中逐漸寫出一些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了。
如: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我想到:我們家進了18箱牛奶,每箱有24盒,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想到了:我家院子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呢?今天我要回去量一量院子的長和寬才知道。
還有一個同學寫道: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我想到了:這些天我們的新家裝修,工人叔叔正在給我家臥室刷漆,臥室有兩扇窗,怎么計算他要刷多少大面積呢?
學了24時計時法中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后,我想到了:昨天我從下午4:50從學校走回家,回到家已經是下午5:23了,如果我每分鐘走50米,那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呢?
經過多種方式的訓練同學們對問題的敏感度提高了,對各數量之間的關系也更清楚了,對身邊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更注意了,思維也就更開闊了。
鄉村小學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不差,只要教師善加引導,一定會可喜的收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可整理為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檢查和書寫答句,這關鍵的四個環節,因勢利導,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由于感知粗糙,缺少對整體的把握引起一些心理障礙而影響他們理解題意,最終導致他們無法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思想,化作細膩的感知,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題目的感知,使首次感知的材料準確、鮮明。因為在解題的過程中讀題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讓學生試著用自己方式復述題意,加深對題印象使處于短時記憶中的題意轉入較長時間的記憶中,避免由于題意的部分遺忘和曲解所引起的解題錯誤。
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對問題的感知理解成正相關——當學生對已知條件的了解越深入,對要解決的未知數越清晰,對應用題的理解越深刻,數學歸納能力越強,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就越強。為了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我們一般采用以下幾個措施。
1.讀題三遍,明了已知與所求
理解一道應用題題意,一般需要從粗到細、從整體到部分的認識過程。根據這個認識過程,要求學生認真地讀題。第一遍初讀,對題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應逐句逐字讀,重點理解每個詞、術語和句的實際含意;第三遍連貫起來讀,重點掌握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多動筆,喚醒記憶
動筆標出題目中重要的信息,或摘錄在題目旁邊,或者草稿本上,意而把題目中的信息從短時記憶轉入較長時的記憶。
畫圖法輔助解決問題可以是畫較嚴謹的線段圖,也可以是比較自由的示意圖,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章法,只要這些圖能比較形象比較準確地表達出題意即可。他們的圖有些是實物的,如他們在解決植樹問題時就在本子上畫一棵棵小樹來幫助自己分析;也有些是線段實物相結合的,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時會用圓表示兔和雞,用線段表示雞兔的腳來解決問題等等。畫圖的過程中他們在嘗試中體會到用圖解題的快樂,同時也體驗了用畫圖法解題帶來的成功感。
有了前面的提到的審題與畫圖分析的步驟,很多學生都能順利地列出算式。但是由于學生個性化思維的不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還要適當強調讓學生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優化學生解決問題策略,適當整理策略,構建學生解決問題的模型。
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只有根據農村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條件,多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對學生進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才有可能得以逐步提高。
[1]谷華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新課程(教研);2011年03期
[2]張仕梅小學數學中的學生主體性教學[J];新課程學習(中);2012年11期
[3]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