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中華路小學 季 蔚 林丹君
以生為本 有效練習 提升素養
江蘇省鎮江市中華路小學 季 蔚 林丹君
本文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設計情趣性練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開放性練習,發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設計層次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操作性練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好練習的指導工作,提高教學實效,提升學生素養。
情趣 開放 層次 操作指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技能需要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形成并掌握,數學基本技能的獲得同樣需要練習。科學適量的數學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后繼學習的需要。筆者發現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中存在著課型特征不明顯、練習目標不明確、知識重難點把握不準、練習的針對性不強、練習的層次不清晰、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不夠等問題。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通過數學練習,提高學生對數學基本知識的掌握。
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在設計練習時,我們應以生為本,設計富有童趣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學生掌握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征,我讓學生做露出三角形的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的游戲?借助課件出示:
1.露出一個鈍角,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出是鈍角三角形;
2.露出一個直角,同學們一口說出是直角三角形;
3.露出一個銳角,這時同學們的意見不一,有的說銳角三角形、有的說直角三角形、有的說鈍角三角形,到底是什么三角形呢?通過課件展示:這三種三角形都有可能,這時學生們的興趣立即被調動了起來,教師提醒學生做題時一定要全面思考。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必須精心設計能體現數學學習的開放性的練習題,發掘學生的潛力。
教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一課,讓學生做游戲:把一些文具定好價格,用裁成的紙條充當一定幣值的錢幣,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交易,用“錢”找“錢”,既增加了社會實踐性,又練習了口算,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以提升。
當前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差別較大,這是許多綜合因素造成的。教師要承認這個差異,應該在每個學生現有的基礎上,盡量引導學生自由成長,但不能勉強每個學生“都長得一樣高”。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師可設計分層練習。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將一節課的練習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教師要鼓勵學困生向選做題挑戰,不斷克服困難,品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完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設計了如下的作業:(A和B是必做題,C為選做題)
A.一個長方體的金魚缸,長6分米,寬2分米、高3分米,棱是用角鋼制成的,四周是用玻璃制成的,底座是用不銹鋼制成的,請分別算出要用多少米的角鋼?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不銹鋼板?
B.佳佳超市馬上就要開張了,要給營業大廳四周裝上彩燈(地面四邊不裝),已知超市的大廳長40米,寬15米,高6米。要布置起來需要多少米的彩燈線?
C.一個長方體的表面積280平方分米,表面積20平方分米,底面周長40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樣的設計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概念和公式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養成良好的觀察分析習慣,激發學生探究立體圖形的興趣。
另外,為了優等生能吃得飽、吃得好,從三年級開始,我會給學有余力的孩子每天留一道思維拓展題,訓練他們的思維。
練習設計不應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鞏固上,要讓學生把數學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上動手擺一擺、圍一圍、畫一畫、填一填,課后認真做好調查、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用數學語言來表達數學思想方法。
如教學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設計用16厘米的繩子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共有幾種圍法?圍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誰的面積最大?課上學生通過圍一圍,算一算,討論很快就得出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一結論,此時學生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
再如,教學五年級《蒜葉的生長》一課,課后要求每4人一組準備3個種植蒜頭的盆(兩個放土、一個放水),放在陽光下和房間里,讓學生觀察記錄根須的生長情況,記錄一周觀察到的數據并制成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蒜葉在陽光下和房間里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使學生有了發現結論的親身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真正地享受到有效練習的好處,我愿意沿著這種教學思路繼續探討下去。讓學生體驗有效練習的快樂,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1]小學數學教學大綱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