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梓
(作者單位:朔州廣播電視臺)
“走轉改”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初探
張 梓
(作者單位:朔州廣播電視臺)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科學技術也有了飛速發展,這對新聞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如今,新聞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他們是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橋梁,在目前不斷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背景下,電視新聞業也要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本文從“走轉改”這一社會背景入手,展開對這一時期電視記者角色定位的深入分析和探究。
走轉改;電視新聞記者;角色定位
近年來,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電視新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電視新聞記者這一群體也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電視新聞一度被人們稱作“黨和政府的喉舌”,那么記者也是整個新聞活動的主體,占據了主要地位。目前,在“走轉改”形勢下,對電視新聞提出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這就改變了以往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活動中的地位,進而需要重新對這一群體進行角色定位。目前,在電視新聞“走轉改”形勢下,記者應該真正做到深入基層,切實成為新聞事件的真實記錄者、挖掘者及推動者,只有這樣才能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
在長久的大眾傳媒理論中,新聞工作者一直擔任著“靈魂守門人”的重要職責,電視新聞記者這一特殊職業的必要素養就是堅持正確的三觀,切實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電視新聞事業經歷了長久的發展歷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轉換。從事任何一種行業都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電視新聞記者也不例外,只有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做好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符合社會新聞工作者的要求。作為黨和政府重要決策信息的傳遞者,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時刻將自己的態度放在客觀的立場上,向人民群眾傳達真實的新聞信息。
近幾年,我國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方面出現過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例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存在“越位”情況,即在新聞采訪以及報道過程中,記者的語言、行為或者態度違背了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出現干涉、參與新聞事件的現象;還有“錯位”情況的出現,這是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受到了被采訪者的影響,錯把自己當作當事人而沒有站在客觀立場。這些角色定位問題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信號,那就是要加強對這一職位工作者職業素質的培養。
目前,我國新聞事業開展的一項主要活動就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簡稱“走轉改”,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切實響應這一號召,在新聞采訪工作過程中做到以人民群眾為本、從實際出發。
2.1真實記錄
可以說,電視新聞記者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目前,我國各領域正處于轉型期,記者應該真實地記錄這一狀況,客觀地表述國家的發展現狀,這是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職能。“走轉改”活動就是號召記者走入基層,用自己的鏡頭和筆頭記錄好社會的發展歷史、民生民情。
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時,要時刻記住“真實”,使用紀實性拍攝手法,拉近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感;利用長鏡頭完整地還原新聞事件,這些做法都能體現新聞信息的真實性。
2.2參與其中
記者不僅僅要走入基層,更要走入人心。在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走基層就是要真正舉著攝像機去拍攝。鏡頭面對的人都是陌生的,要想讓整個采訪自然流暢,就需要電視新聞記者融入其中,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再同其進行交流談話,而不是做一個冷冰冰的記錄者。例如,電視新聞記者可以真正體驗采訪對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這有助于新聞記者理解他們的內心。《楊立學討薪記》這一節目中,記者就曾真正地和楊立學一起工作、擠公交、吃飯等,經過幾日的朝夕相處,采訪過程才變得自然。
2.3挖掘細節
“走轉改”活動使各路電視新聞記者都深入基層去挖掘信息,這樣一來,很多以前沒有受到人們關注的事情漸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時間一長,新聞事件的數量會變少,內容趨于平淡。這就對電視新聞記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重視挖掘細節,細心地觀察生活及身邊有價值的事件或人物。
此外,“走轉改”活動下,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具備解決基層矛盾問題的能力,努力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化解矛盾。
在 “走轉改”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雖然面臨著一定的挑戰,但也有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只要堅持新聞工作者必備的素養,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大潮,不斷提升自己,就能在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1]許遠志.“走轉改”要求下電視新聞采編貼近民生的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3).
[2]席應民.電視新聞“走轉改”的新聞性與功能性[J].科技傳播,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