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立江
(元謀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元謀 651300)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相關問題探析
米立江
(元謀縣廣播電視臺,云南 元謀651300)
電視是視聽的藝術,聲音和畫面猶如人的兩條腿,人缺一條腿無法行走;電視也一樣,只有畫面或是只有聲音,則無法真實地傳遞信息。但是,從近年各地方電視臺播出的新聞中看來,其在運用同期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同期聲的魅力以及如何用好同期聲等四方面進行分析。
電視新聞;同期聲;存在的問題;解決辦法
同期聲是指在電視片拍攝的過程中所記錄的人物語言、環境背景聲、現場聲、效果聲等。它在視聽手段上,在時空連續性上同步對位于現實環境,直接、客觀、準確、生動地記錄下現實發生的種種事件,從而構成綜合的、立體的、多通路的信息傳遞動勢。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恰當合理地運用同期聲能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真實性,更能吸引和感染觀眾。生動、典型的現場同期聲能夠充分體現電視新聞聲畫互補,達到水乳交融的整體完美宣傳效果。
(一)同期聲可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和現場感
電視作為視聽雙通道的媒介,它的優勢在于同時從聲、畫兩個方面對新聞現場進行紀實性傳播。一場晚會的報道,如果觀眾看到的只是演員舞動的身影,卻聽不到美妙的音樂聲,會讓人覺得節目缺乏靈魂。如果只靠播音員不斷講述某些“感人事跡”,就會削弱節目的現場感;相反,如果讓觀眾既能看到畫面、聽到解說,在適當的地方,恰到好處地運用現場效果聲,則會大大提高新聞的現場感,觀眾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會增強新聞的真實感。
(二)同期聲可以增強新聞的生動性
同期聲有助于增強電視節目與觀眾的交流。巧妙的提問和被采訪者恰到好處的回答往往能引起觀眾極大的共鳴,使觀眾的求知欲、參與欲得到極大滿足。電視畫面擅長表現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難于表現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同期聲可以用來負載過去的形象,通過當事人或目擊者繪聲繪色的講述,能把過去的事件客觀、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以彌補畫面的不足。實踐證明,視覺和聽覺是人們感知外部事物的兩種主要途徑,多數情況下,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合理使用同期聲可以增強新聞的生動性,特別是在人物報道中可以充分表現新聞人物的個性魅力。
(三)同期聲可以使新聞主題更加突出
同期聲與解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傳遞方式,它能把事件現場的氣氛、人物的氣質、情緒、性格特點等諸多信息傳達給觀眾。同期聲的使用能夠烘托氣氛,強化報道主題,使電視新聞報道更加靈活主動、有吸引力。沒有現場同期聲的電視新聞很容易讓觀眾感到厭倦,以致興趣轉移。例如,電視報道過程中有很多新聞事實無法用鏡頭來描述,或者因一些客觀因素,無法到達現場,這個時候利用知情者的同期聲就可以彌補畫面的不足。在新聞報道中,恰當使用同期聲往往比解說更吸引人,從而突出主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各地方電視臺播出的新聞來看,很多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不善于運用同期聲。就筆者看來,在同期聲的運用中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流于形式,為用而用
同期聲作為新聞事實的一部分,在烘托節目主題、渲染現場氣氛、展示人物個性等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給人以強烈的現場參與感、感染力和說服力。在很多新聞報道中,有的記者是為了追求新聞表現形式使用同期聲,也有的記者是為了領導、朋友的人情,在新聞中為某人“露臉”而使用同期聲,這些現象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
(二)忽視同期,大打折扣
在新聞節目制作中,許多電視同行可能為了制作上的方便,常常忽略對同期聲的記錄和使用,使原來應該有聲有色的素材變成一場啞劇,造成新聞事件失真,給人一種假的感覺,使新聞節目現場氣氛大打折扣。
(三)拖沓冗長,拖泥帶水
精煉是使用同期聲的關鍵要領之一。1篇1分多鐘的消息,如果一個人物的同期聲拉拉雜雜說了30多秒,這樣使用同期聲既占用了新聞的篇幅,造成電視新聞節奏拖沓,時間冗長,信息量減少,又降低了新聞的質量,得不償失。
(四)人為導演,矯揉造作
在日常新聞采訪中,有的記者為了采訪便利等因素,干脆“教”采訪對象說,更有甚者直接寫在稿紙上讓采訪對象照著“念”,這些話都不是采訪對象有感而發的真心話,情態、語氣、語調和語言風格自然與平日不同,這樣的同期聲當然缺乏親和力和真實感,即使講得頭頭是道,但從本質講它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可能達到應有的輿論效果,也是非常有害的。
(五)游離主題,畫蛇添足
這類同期聲與新聞的主題相脫節甚至毫無關聯,不管表現主題是否需要,或也不管講得是否貼題就使用同期聲,使其成了“多余”的同期聲。使用這樣的同期聲就會破壞新聞的主題結構,沖淡新聞主題,影響新聞的準確表達,有時還會因“節外生枝”而轉移觀眾的感知方向,造成觀眾對該新聞理解的偏差。
針對日常新聞報道中使用同期聲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下面就如何使用好同期聲進行簡要闡述。
(一)強化真實性,營造現場氛圍
在現場報道中,同期聲已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具有現場感,而且記者在與被采訪人進行面對面交談中,使觀眾也介入到新聞事件當中,讓觀眾產生一種置身現場的參與感。真實記錄現場同期聲,能使觀眾對現場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所以記者要注意聲音與鏡頭內容的對應,收集具有個性的現場同期聲,補充畫面外的主要信息,恰當地運用同期聲,增強事件的說服力、感染力。
(二)選取同期聲要用心
新聞記者要充分認識到不是所有同期聲(三)使用同期聲要簡練
都是必要的。在采訪中記者會采集到大量的新聞素材,在后期編輯中,要精心選取能反映節目主題的同期聲。編輯在對同期聲的素材進行剪輯時,要尊重同期聲的真實性,要符合采訪對象的本意,技術上要防止“跳”“割”等現象。
我們知道一般的新聞時長在2分鐘以內,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好同期聲,就要求避免拖沓冗長的講話,刪去廢話,剪掉帶“嗯、啊”等不能表述任何意思的語氣詞,抓住同期聲中能表現新聞主題的核心內容,適當把握同期聲的長度。
(四)人物同期聲語言要通俗
同期聲是口頭傳播,又是大眾傳播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向人際傳播靠攏的形式,應該符合口頭傳播的基本特點。從觀眾的認識水平和接受心理出發,做到通俗易懂,避免艱深晦澀,選擇的被采訪者宜說話清晰、字句通順,盡量確保較佳的傳播效果。
(五)被采訪者表達要自然,現場環境氣氛要真實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到有些被采訪者語言表達不夠流暢,對表達內容心中無數,邊想邊說,顯得遲鈍的情況,有的甚至擔心講錯而按寫好的稿子一字一頓地讀,或者像小學生一般地背書。電視新聞在細節方面不注意,就會令觀眾產生膩煩感。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前就應該做好準備,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采訪中從容自如、恰當引導。
(六)注意同期聲和其他電視語言的協調統一
電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需要綜合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實現盡可能完美的視聽效果。畫面、解說、音樂音響、字幕等各種語言各具特色,互相補充、深化,共同構筑起了電視語言的立體信息場。在使用同期聲的同時也要充分運用其他電視語言元素,從而達到電視聲畫完美結合的效果。
總之,運用同期聲是制作電視新聞的一個主要環節。正確認識同期聲的價值和作用,合理運用同期聲,有利于映射人物的思想情感,反映作品的主題思想,有利于提高電視新聞的水平,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新聞在改革,同期聲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也在創新。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熟練掌握同期聲的運用技巧,要能夠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采制恰當的同期聲,使同期聲與整條新聞渾然一體,成為片子的點睛之筆,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摸索中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同期聲的魅力。
[1] 邱建.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10(20):13-14.
[2] 劉小玉.論電視報道中同期聲的運用[A].科教影視論文集[C]. 2004:24-25.
[3] 毛家武,李麗華.地方電視臺現場采訪同期聲的不足與對策[J].現代視聽,2011(07):9-11.
G222
A
1674-8883(2016)17-0110-01
米立江(1975—),男,云南楚雄人,本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