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銀博
(巴南日報社,重慶 401320)
自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發展的困境與實踐路徑
宋銀博
(巴南日報社,重慶401320)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對于網絡新聞的發展而言,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其不僅為網絡新聞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使得網絡新聞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如失真報道的信任危機、傳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背離科學的價值取向等。要解決這些困境需要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升新聞素養,規范網絡新聞市場;修正價值取向,凈化社會良好環境。
自媒體;網絡新聞;實踐路徑
近年來,網絡與新聞的有機結合,造就了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媒介,即自媒體。自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束縛,借助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平臺傳播訊息,使得新聞發布的技術門檻和準入門檻降低。只要具備基本的技術保障和知識素養,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這就顛覆了以往大眾媒體壟斷新聞源的局面。然而,對于網絡新聞的發展而言,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實現及時、有效、多途徑、多主體傳播網絡新聞的同時,也給網絡新聞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為了促進網絡新聞的健康有序發展,對新聞媒體市場進行調整和改革成為當務之急。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一體化迅猛發展,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依靠交通工具的改善外,更對通訊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對自媒體的產生提出了客觀的需求。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是一種點對面、自上而下的新聞傳播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主要是專業新聞記者,信息的一般傳播模式是先由大眾傳播機構制作新聞產品,再通過分銷渠道傳遞給受眾,普通民眾很難與信息發布者互動交流。這種線性的新聞傳播方式,不僅導致新聞來源渠道的單一化,也忽視了普通民眾的積極性,限制了新聞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不管是新聞的長遠發展,還是普通民眾參與新聞事業的需求,都對自媒體提出了需求。
自媒體一般指公民個人或組織機構借助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基于Web2.0平臺開發的多種個人新聞應用工具,可以利用其進行生產、積累、共享、傳播信息的活動。自媒體傳播具有交互性、平民性、娛樂性、不確定性、簡單快捷等特點。自媒體的表現形式包括博客、播客、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而尤以微博、微信為突出代表,2015年,微博的月活躍量用戶突破2.12億,每天產生10萬篇文章,視頻上萬條,照片2100萬張。在2015年9月,微信的日均登錄用戶也達到5.7億。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由專業新聞機構轉向全民記者,傳播方式由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信息生產方式由先“過濾”再“發布”到先“發布”再“過濾”,議程設置由引導轉向聚合等。誠然,自媒體時代的來臨為新聞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自媒體的發展也給網絡新聞帶來了發展的困境。
(一)虛假新聞帶來信任危機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記者,隨時將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發布到網上,也可以隨時轉發、分享、評論、關注網上的訊息。這不僅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擴大了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也擴充了新聞媒體的容量,豐富了新聞的內容和傳播途徑。然而,自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媒體的相對優勢卻也暗藏著虛假新聞帶來的信任危機。受個人素質、專業能力、社會監管力度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合格的新聞記者。近年來,假新聞事件此起彼伏,以2014年為例,就有馬航MH370失聯的報道、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事件、中國“落榜”世界空氣最差20城等。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假新聞的制造者不僅包括個人,甚至還有部分比較權威的新聞傳播機構,如2012年《南方日報》誤傳的90后男孩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013年央視《中國新聞》與央視網報道的“先看病后付費”的新聞。眾所周知,新聞的“生命線”就是真實性,假新聞頻繁出現,不僅失去了新聞的本真,影響了新聞傳播媒體的聲譽,也會削弱人們對新聞的信任感。
(二)新聞傳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
傳統的新聞記者具有較高的新聞素養,其對新聞的傳播更加專業,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社會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全民記者的出現。全錄公司首席科學家John Seely Brown曾在《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中說,“在人人都可以當記者或評論員的網絡時代,新聞事業邁向‘雙向新聞學’,記者變成討論會主持人,閱聽人也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混合體”。[1]只要具備基本的技術條件和知識素養,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這就降低了記者的準入門檻,擴大了新聞的來源,卻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新聞行業的負擔。據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4年12月,在中國網民學歷結構構成中,初中學歷占36.8%,高中、中專、技校學歷占30.6%,小學及以下學歷占11.1%,大專及其以上占21.4%。[2]由此可知,網絡新聞的傳播者以接受過中等教育程度的人為主體。受個人素質、動機、自身能力等的限制,個體對新聞媒體的報道存在很大差異。近年來,炒作事件的頻發、非主流價值觀的過度宣揚等,都與傳播者的個人素質有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傳播者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新聞的“命脈”,影響新聞的未來發展前景。
(三)網絡新聞價值取向的偏離
網絡新聞作為新時期新聞傳播的一種新形式,不僅肩負著報道事件的責任,還需要引導社會風尚,凈化社會風氣。真實性、客觀性是網絡新聞的應有之義,尤其是對客觀事實的追求是其價值取向的主流。然而,觀察當今的網絡新聞可以發現,全民記者的出現、媒體機構間競爭的加劇、社會監管力度的薄弱等,使得網絡新聞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各大媒體為了搶頭條、博眼球、賺點擊率,不惜以假新聞、低俗新聞等吸引受眾,搶奪媒體市場。這種過于追求市場取向的網絡新聞,不僅違背了新聞的原則和使命,導致新聞價值的喪失,也易造成社會信任危機,擾亂社會秩序。
“與互聯網一樣,自媒體本身并無好壞,決定其好壞的是使用它的人。”[3]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網絡新聞已成為新時期新聞行業發展的主流,如何引導網絡新聞在自媒體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成為社會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監督機制
網絡新聞的發展,缺少不了健全的法律體系。自互聯網產生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已出臺多部法律法規,旨在規范互聯網市場,維持社會運行秩序。但這些法律法規更多是從宏觀層面對互聯網相關事務進行規定,缺乏微觀的指導和約束。為了促進網絡新聞健康有序地發展,規范網絡新聞的傳播方式,國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網絡新聞媒體市場,明確相關責任人的權利和義務,加大對利用網絡進行虛假宣傳的個人和機構的懲處力度,營造良好的網絡新聞傳播環境。此外,要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通過網絡打假、群眾舉報等途徑,鼓勵社會民眾參與健康有序的網絡新聞環境建設,加強人們對網絡新聞的監督力度,進而促進網絡新聞事業的發展。
(二)提升新聞素養,規范網絡新聞市場
全民記者時代的到來,確實給網絡新聞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空間,但傳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提升網絡新聞傳播者的素養,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并加大宣傳力度,幫助網絡新聞媒體的傳播者樹立正確的新聞觀,明確自身的權利與義務,自覺加入構建和諧媒體環境的建設中;另一方面,新聞傳播機構、大學或者研究院所等要借助傳統媒體、現代媒體等向社會普及相關基礎性的新聞知識,提升傳播者的新聞素養,使其成為合格的民間新聞記者,增進網絡新聞媒體市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修正價值取向,凈化社會良好環境
價值取向的轉向,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完善行業體系、整頓互聯網市場、加強社會監督等方式,加大對蓄意制造虛假新聞、破壞新聞原則的相關責任人的懲處力度,依法管理新聞行業,使每個人都能知法、守法、用法,自覺加入網絡新聞媒體的建設中;需要傳播者樹立正確的新聞觀,運用多種資源自覺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合理使用互聯網,實事求是地傳播信息,自覺做一個文明的網絡新聞傳播者;需要傳播者利用網絡輿情監控等諸多手段,及時發現不良輿情,做到不傳謠,將失真、失實的新聞扼殺在源頭上;需要媒體從業人員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客觀中立的報道,引導民眾重塑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廣大民眾通過文明公約、公益廣告等正面宣傳引導,從容應對新媒體的發展,獲得真實有效的新聞。
[1] 方雪琴.從“廣播”到“網播”:公眾塑造新聞的未來[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4):126.
[2]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33.
[3] 張易,張莉.自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和重構[J].新聞世界,2015(4):192.
G210.7
A
1674-8883(2016)17-0190-01
宋銀博,女,文學學士,巴南日報社總編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