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龍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青島早報,山東 青島 266001)
新聞內容是媒體的“生命線”
劉海龍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青島早報,山東 青島266001)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改變了閱讀方式,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讀報遠遠不如讀手機報輕松、方便、快捷。但多數新媒體并不生產內容,讀者們閱讀時關注的是方式,忽略了內容到底來自哪里。如果紙媒將內容輸送的渠道切斷,對新媒體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來講,新聞內容才是媒體的“生命線”,但這并非意味著渠道可以被忽視。對紙媒而言,守住內容生產和廣告營銷的底線才是“長治久安”的不二選擇。
新聞內容;青島早報;青島新聞獎;報紙;新媒體
“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這是新媒體高速發展后,不同類型媒體的兩個對立結論。實際上,在內容和渠道對戰的當下二者都不可能為王,渠道對媒體的重要性是源于技術的發達,而內容則讓發達的新媒體技術有用武之地。新媒體的盈利模式日漸慘淡,內容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絕大多數新媒體并不生產新聞內容,而是抄襲、搬運和篡改,在國家政策不斷調整的今天必將束縛媒體的發展,而傳統媒體的優勢也會凸顯出來。
以2015年青島新聞獎獲獎作品《展會上戳破50多起偽專利》(作者:陳珂,刊發于《青島早報》2005年12月2日第6版)為例,在為數不多的消息獲獎作品中,這篇稿件屬于現場新聞,而且是唯一一篇帶有“負面”色彩的稿件。從地方新聞獎的評獎慣例來看,輿論監督的稿件并不受歡迎,但這篇稿件卻能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內容的新穎和劍走偏鋒。新聞的大體內容是:青島市知識產權局在一次展會活動中安排執法人員,對參會商家的專利進行現場查驗,并收到了良好效果。這種執法行為在此前并不多見,是青島保護知識產權的新手段。
但從往年的情況來看,知識產權案件很難被報道,這牽涉到地方保護,本地的知識產權機構一般對本地企業的侵權案件諱莫如深,寫稿記者曾經多次提出采訪知識產權保護的稿子,但都被拒絕。展會則不同,參展企業均為外地單位,所以執法人員愿意宣傳此次執法行動。
所以,這個消息在當前的形勢下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一方面在于新聞噱頭,在展會上被抓現行,是一個很有價值和現場感的事件。另一方面,本地媒體對知識產權案件的報道極少。得到消息后,觸動了寫稿記者敏感的新聞神經,順著這個思路立即聯系主管部門做了詳細采訪,如何驗證知識產權的侵權,如何判斷專利的真偽,執法的案件有多少起?尤其是一些專利,已經過期五年,甚至還有專利完全不屬于這家公司卻被拿來招搖撞騙。采訪清楚這些事情,一篇新聞的素材就齊全了。
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紙媒受到了一定沖擊,在轉型中,紙媒也在尋求新媒體的發展之路。以青島為例,青島日報社有全國首屈一指的青島新聞網和掌控傳媒,其他兄弟媒體也在網絡媒體發展中不遺余力。最近幾年,不斷有網絡媒體唱衰紙媒,尤其在2014年前后,這種聲音幾乎達到了最高點,但近兩年的聲音反而降低了。
新媒體的優勢在于渠道和速度,能夠用最短的時間發布信息,發布數量更龐大的新聞報道,不受版面的限制。報紙的優勢則越來越被忽視!傳統紙媒的優勢是內容,筆者在和新媒體同行討論時,對方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盡管他們傳播的大量內容源于傳統媒體。新聞內容是傳統報紙的“生命”,說是全部生命也不為過,更是所有類型媒體發展的基礎。
傳媒閱讀說到底還是看內容,這也是媒體輿論引導功能的重要體現。所以,國內許多報紙都主張自己的著作權。山東省內做得比較早的是“齊魯晚報”,前段時間新京報提出對大眾日報社官方網站大眾網的侵權訴訟,還有今日頭條、微信公眾平臺等,也多次面臨版權訴訟和追責。不難看出,這都是因為報紙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而網站在刻意忽視內容的來源。
這種競爭,可以說是生命線的競爭,如果沒有了內容優勢,新媒體幾乎是被釜底抽薪,傳統媒體無異于自毀長城。
有人把讀報當成學習,也有人當成休閑。如今,年輕人的閱讀習慣越來越傾向于新媒體。新媒體繼承了傳統報紙的“碎片化閱讀”,然后又走向了碎片化的極端,碎得實在讓人捏不起來。
從娛樂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好的。微博段子一百多個字,讀起來很有意思,刷微信幾乎讓人欲罷不能。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對而言,報紙的碎片化閱讀,從以前的舉足輕重變得可有可無,所以報紙需要轉型謀發展。青島早報總編輯李信陽提出報紙要“去碎片化”,就是去掉一些任何渠道都能知曉的、低質量的碎片化信息,將空間留給更有價值的故事和報道。
2016年,青島早報推出了很多報道。比如產生重大影響的獨家報道“催淚紅包”,還有貫穿于兩會報道的“百姓故事”,以及去年青島早報的抗戰勝利70周年報道等,這幾組報道都令人印象深刻,讓從業者體會到重要的報道對讀者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強大。
2016年是青島傳媒行業值得紀念的一年,青島的主流生活類媒體開始推行品牌工作室的建設發展,盡管運行模式上略有差別,但基本上都是利用報紙的品牌影響力助推經濟效益的提升,既能提高單位的效益,也保持了采編分離的初衷。
報紙的精品內容是各類品牌工作室運行的重要基礎,各種經營合作的推動,既是看重報紙的面子,也是想獲得報紙的里子。因為通過這種新穎的工作室合作方式,客戶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客戶所看重的是媒體的新聞營銷能力,而不再是單一的廣告版面宣傳。
用報紙內容推動報紙的發展,已經成為生活類媒體的共識,所以記者和編輯們的精心創作依然是報紙發展的最大動力。有人認為報紙沒人看了,轉載的東西比原創的東西更吸引眼球,但別忘了,轉載的東西不也是通過原創而誕生的嗎?品牌工作室要想有長足的發展,就一定要注重內容的創作,希望今后能產生更多好的新聞。
[1] 陳珂.新思考:新聞 出版 探索 創新[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122.
[2] 周傳虎,謝錫文.精確新聞的“新聞精確性”[J] .青年記者,2013(20):28.
G210
A
1674-8883(2016)17-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