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吉林日報報業集團,吉林 長春 130033)
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的可視化研究
孫春艷
(吉林日報報業集團,吉林 長春130033)
本次研究立足于大數據這個視度,在時政新聞中探討報紙在使用信息圖表的基礎上完成可視化解讀的方法及措施。在使用數據新聞思維的基礎上有效結合時政內容與大數據信息,在報紙版面上,可視化表達需要以信息圖表方式進行??梢暬磉_方式是不是能夠從時政新聞僵化死板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在分析受眾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完成信息的有效傳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
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可視化
大數據的主要特點就是多樣化、數據量比較大、復查比較容易以及快速化等。其中,數據量比較大主要指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的信息數據處理量相對較大,并且呈現出與日俱增的趨勢。大數據時代報紙的類型通常包含圖片、文本等。大數據已成為當下發展的典型特征,其可以代表當今時代的信息技術發展態勢。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報紙的時政新聞呈現出競爭和機遇共存的局面。
(一)軸為時間,完成縱向梳理,使數據之間的聯系得以展現
傳統新聞學主要強調新聞的即時性,同時嚴格要求新聞的反應速度,除此以外,還強調了數據與數據背后存在的邏輯是因果聯系,對其存在的“為什么”(why)進行分析。立足于數據新聞這一個角度分析得到,解讀新聞主要強調的是數據與數據之間所存的關聯,對新聞的深度以及新聞的廣度進行強調,遵守萬物相互聯系的規律,對“是什么”(what)進行分析。所以,軸為時間,完成縱向梳理,在梳理數據的基礎上促使時政新聞所存在的聯系得到進一步明晰化,以便把數據與數據之間存在的相互關聯性展露出來。相關文獻表明,這種方式已經成為時政新聞視覺化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例如,《廣州日報》以時間作為最主要的突破口,嚴格按照官方媒體相關的公開報道情況,軸為時間,得到在目前黨十八大會議召開以來的一年多發生的事件,對其進行了有效的梳理。[1]在國內外,國家總理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政務活動,如調研活動、出訪活動、參會活動等,在使用一系列可視化的信息圖表的基礎上有效展示了國家領導人的足跡,使其具有非常顯著的直觀性和易讀性。時政新聞可視化,相比以往使用單一文字報道的新聞來說,報道方式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大數據時代,報紙時政新聞將原本單個時政新聞視作最基礎的數據,以時間為軸線,通過巧妙地梳理,對于收集的碎片化數據進行有效的搜集和篩選。在上述的基礎上完成有效的歸納以及整理,通過可視化方法來呈現,即可使新聞報道以更加清楚明了的形式展現出來。打破時政新聞傳統面貌,成功地展現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的形象,使其保持“一心為公”形象,使其在做到“高大上”的同時做到“接地氣”,既有新的發展又可以傳承舊的經驗,實現吸引受眾突破口的準確定位。[2]
(二)標為地域,對比橫向關系,使數據之間的空間聯系得以展現
有效地結合地圖與圖表,目前已經成為時政新聞可視化解讀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廈門為例,《廈門日報》在2013年的頭版部分,很好地使用了地圖跟圖表的形式,在發展指標上對比本地區與其他省(區)的差距,易讀性、可讀性極強,更加具有說服力。
在使用可讀化方式解讀新聞的方法上,廈門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省份,因為其經濟發達,之前報紙版面上的時政新聞報道大多是以數字或文字的形式呈現。但是實踐發現,如果對比數據時使用文字形式直接列出,那么讀者在看完兩行之后很容易產生疲倦感,從而放棄閱讀。此外,在使用傳統形式列表的基礎上,沒有辦法使用表格的形式完成相鄰空間概念表現。[3]面對此類情況,可視化解讀很好地運用了相應的信息圖表,引入廈門地圖以及柱狀圖,在廈門地域為標的前提下收集不同省份相鄰地市的數據,在完成橫向對比的基礎上有效地整合了不同空間的數據,于一張平面圖表上完成統一指示,促使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對其所指示的內容一目了然。
時政報道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枯燥無味,但是可視化解讀使其實現了清晰明了、生動可讀的轉變,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并且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三)據為內容,解讀發散,促使信息之間的動態互動進一步強化
如何在網絡平臺中使紙媒上的靜態數據轉換為動態數據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準確定位信息圖表的表現形式,信息圖表的表現形式可以替代鼠標點擊功能。信息圖表作為內容,使信息跟信息之間的動態互動進一步強化;定位切口完成有效的突破,在解讀發散的基礎上,完成靜態交互性圖表的建立;雖然靜態交互性圖表建立需要使用多種信息圖表,但其已經成為目前最為可行的一種嘗試。作為內容在解讀發散的形式中,不同時空的信息可以通過紙媒完成有效的對比以及整合,還可以實現相互疊加以及關聯等,使其在紙媒平臺上完成交互性轉移到網絡平臺。例如,前段時間的“洪澇”,關于“洪澇”,《人民日報》的報道就是典型的靜態交互性圖表展示。其在使用多種信息圖表、圖解、圖形的基礎上,全方位地發散解讀了多地區洪澇的情況,使讀者一目了然。
數據可視化過程涉及多個專業領域的技能,具體包括傳統的新聞調查、新聞統計、新聞設計以及新聞編程等,很好地實現了上述領域的有效整合。目前的時政新聞對新聞記者以及版面編輯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標準和要求,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具備時政素養、政治敏感,同時還應具有全新的視野、全新的思路,以及掌握更多的相關技能。時政新聞報道領域極其重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時政報道因為信息的公開不再像以前一樣是一個不可觸碰的禁區,而如何實現時政報道傳統套路的突破,還需要業界不斷摸索和嘗試。
[1] 曾祥敏,關偉娜.時政報道中的信息可視化產品研究——基于2015年全國“兩會”報道的個案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報),2015,07(13):29-33.
[2] 秦靜,潘玉.數據新聞國內研究綜述[J].新媒體與社會,2015,03(33):11-28.
[3] 王志龍,閻安.可視化數據在時政報道中的運用技巧和前景分析——以中央電視臺《數字兩會》報道為例[J].電視研究,2015,08(52):23-25.
G210.7
A
1674-8883(2016)17-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