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鶴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新聞標題中正確使用古語詞的路徑
崔松鶴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看報看題,新聞標題是新聞內容的簡明、準確的概括,標題即新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字母、新造詞語及網絡用語在新聞標題中頻頻出現,而具有文化底蘊的古語詞的使用卻越來越少,更甚之新聞標題在使用古語詞時還存在許多誤用的情況。由此可見,對新聞標題中古語詞的使用情況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針對此情況,本文立足于古語詞在新聞標題中的運用情況,為更好地運用新聞標題的古詩詞提出路徑。
新聞標題;使用情況;路徑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語言及其載體文字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很多以前經常使用的詞隨著歷史的發展和進步消失了;當然也有很多被保存了下來,至今依然散發光彩,如成語依然有著較強的生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在這當中,有不少錯用、濫用的現象。當今時代,大眾媒體發展迅速,古語詞在新聞上的使用方式也與以往大不相同。
在新聞標題中使用古語詞,運用得當的話,可以產生雅致脫俗的效果。例如,鳳凰網2015年3月21日《重慶山區500米陡坡驚現空中棧道》、新浪讀書2015年3月12日《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新華網《同心戮力邁向“四個全面”新征程》等。
(一)古語詞的作用
古語詞能表達出言簡意賅的效果,豐富漢語的同義詞,也能表達出特定的感情色彩。在一些場合,如唁電、賀電中,可以達到嚴肅、莊重的修辭效果,如“驚悉、節哀、閣下”。因此,當今社會,古語詞仍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古語詞使用需要把握的原則
古語詞在現代生活中運用非常廣,但是古語詞不能適用于任何語境表達。在運用古語詞時,必須注意語境,根據表達需要選擇使用。
當今社會節奏非常快,作為媒體而言,這是一個讀題的時代,要求新聞標題要有沖擊力,并能力創新意,張揚個性,做到“時尚化”“平民化”。但實際上,這種“時尚化”只做到了表象,并沒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因此也就失去了傳統文化根基。
(一)繼承并發展
古語詞的標題并不是和時代的發展對立的,相反,他們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隨著時代的進步,就越發覺得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總會不自覺地去傳遞。在此,新聞媒體對輿論的引導作用就被凸顯出來了,其在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公眾的道德素養等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應發揚光大新聞標題中的古語詞傳統。新聞工作者應當“內外兼修”,繼承和發揚古語詞在新聞標題中的運用。一方面,要熱愛我們民族的文化,培養文化修養,特別是古詩文等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的前提下,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如提高制作新聞標題的技巧。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新聞工作者要涉獵廣泛,爭取做個全才,尤其是要擁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這要求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緊跟時代的腳步,還要吸取歷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兩者有效地結合,承擔起新聞傳播所肩負的責任。因此,學習古代文學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十分重要。
(二)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文學底蘊
一方面,針對高校重視英語忽視中文的現象要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提升在校新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新聞工作者要多了解一些古語詞,包括成語、詩歌的使用情況,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熟練掌握古語詞,弄清它的來龍去脈,能夠體會它的意蘊,并熟練運用。這樣在以后的新聞工作實踐中,運用古語詞時才能做到靈光一現,厚積薄發,游刃有余。否則,等到用的時候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導致“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另一方面,要借鑒古文精練用詞技巧。中國流傳下來的名篇名著在文字上都非常精煉,許多文章都用詞簡潔,富有意境美,內涵深,可能就幾個字卻勝似千言萬語,這也是讓新聞報道有內涵、吸引更多讀者注意的不二法寶。所以新聞工作者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實自己,要學會借鑒精華,這也是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切實有效的途徑。古代的大家在使用詞語方面十分的精煉,字少而精,值得欣賞,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所以這啟發我們在采集和編寫新聞報道時,要有古人那種謀篇布局的意識,布大局,提煉主題,圍繞主題選取并運用材料,設計結構運用合適的寫作手法進行編寫。所以,要想在新聞標題中正確地運用古語詞,甚至成為新聞寫作的“短章圣手”,就必須深入研究古文作品,總結古文作家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技巧,從中學會更多的創作技巧。
(三)提高制作新聞標題的技巧
用古語詞制作標題,可巧借其本意,或對其進行加工錘煉,重新賦予其新義,使新聞標題寓理深刻,含意精粹,富有詩意的美感。在新聞標題中運用古語詞及優美的古詩句,能增加標題的哲理性,立意高,有較深刻的寓意,且詞句整齊,音韻完美,有節奏。這種標題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一是完全引用古語詞原句。2003年3月20日《中國青年報》《長江水運:無可奈何花落去》,這個標題是借用宋代晏殊《浣溪沙》中的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本來詞句要表達的是對春花凋零的無可奈何之情,流露了詞人對逝去事物的懷念和惆悵的心情。在此,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長江水運景況不好,傳達了古文的風雅,表達了對長江水運的感嘆。對原詞加以引申、擴展詩詞原意,化腐朽為神奇,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是恰當改造原有詩詞。古人看重對詞句的斟酌,現在仍然有很多古語詞意蘊豐富,讀起來頗有幾分感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語境的變化,現代新聞標題等對于古語詞的運用不可能只是局限于原句,要學會活學活用,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古語詞。例如,《羊城晚報》1983年9月24日三是創造全新詩句。從古到今,詩詞備受人們的喜愛,主要在于它們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擁有其他藝術形式所沒有的優勢特點。古語詞,如成語、詩句等意蘊豐富具有節奏美與韻律美,它的形成背后都有特定的故事典故,反映人們的情感生活。古語詞的凝練是在對篇、章、句、字的推敲錘煉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要根據新聞報道的實際情況、實際情境,將字、詞、句與篇章等內容融會貫通,從而使得標題的語音由平板達到起伏有致,使語感由平凡變得靈動,使創造的詩詞標題在形式上更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習慣,賞心悅目。
《知否,知否,應是“賤”肥“貴”瘦(引題)愛吃瘦肉者請你多付錢(主題)本省8個縣市調整豬肉品種之間差價(副題)》,其引題就改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的兩字:“賤和貴”取代了原詞句中的“綠和紅”,但是音韻、句式都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表意新穎,巧妙地烘托主題。這種靈活巧妙的運用,是基于深厚的古文素養,用心推敲,大膽出新的結果。
古語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對現代新聞標題制作影響很大。在新聞標題中運用古語詞,對新聞工作者的文化素養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應閱讀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增強文學修養;除此之外,還要多讀新聞業務書籍,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關注瀏覽各類報紙,博采眾長。這樣才能糾正新聞標題中古語詞存在誤用的問題,制作出簡潔醒目的古語詞標題。
[1] 齊如林.標題:傳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作品標題辭格藝術賞析[J].新聞與寫作,2006(10):49-50.
[2] 吳瓊.新聞標題的個性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25-26.
[3] 彭戴娜.新聞標題語法特點研究[D].湘潭大學,2006:36-37.
[4] 陳香.網絡新聞標題現狀和對策[J].新聞前哨,2007(4):74-75.
[5] 周薦.漢語詞匯研究史綱[M].語文出版社,1995:67-68.
[6]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4-135.
[7] 劉淑芬.談網絡新聞標題[J].新聞前哨,2006(11):27.
G212.2
A
1674-8883(2016)17-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