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冰
(吉林市電視臺,吉林 吉林 132013)
試論新聞記者搞好經濟報道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李含冰
(吉林市電視臺,吉林 吉林132013)
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以及全球性的經濟競爭,新聞媒體,怎樣搞好經濟類的報道工作,或者說怎樣抓好經濟新聞,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作者從自身的工作實際出發,描述一下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對需要注意的幾點事項和需求進行概述,并加以探究。
新聞記者;經濟報道;經濟信息;經濟政策
在全球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經濟類報道水平成為媒體品位高低的一個標志。對經濟類新聞的報道,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當前社會經濟的看法。因此就需要新聞記者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報道經驗,將經濟類報道中的價值意義加以突顯,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新聞的健康發展。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捕捉一些有價值、真實的新聞信息,同時還要將這些信息與外界條件、周圍情況、事物發展狀態等進行對比,從而真正地實現去偽存真。因此,記者必須要實時關注實事,對于經濟類新聞報道,更要充分地掌握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以及相關政策,使播出去的內容是真實的,在得到專家認同的同時,對專家的認識總結加以補充,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有人稱經濟類記者為專家型記者。在國外,都是搞經濟的專家才去搞經濟報道。在國內,往往是學文學的人去當記者,其對其他專業術語并不是很了解,導致新聞報道經常出錯,不僅引起了專家的質疑,同時也降低了我國新聞報道的專業水平。由此可見,新聞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經濟理論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我國大多數新聞媒體,都在積極倡導其他專業的人才來應聘,從而更好地提高新聞報道的專業水平。而全能型的記者,就需要在其綜合水平基礎上向專家型轉變,從而更加適應記者行業的發展。
大多數的社會報道,都存在經濟方面的背景問題,如常見的火災、交通事故、產品質量等相關的社會新聞報道,都能透過事件的表面看出其背后的經濟問題。因為文化、經濟以及社會是融為一體的,每個社會現象都能從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所以,就要求新聞記者具備從社會學的角度挖掘經濟問題的能力,使經濟報道題材更加豐富,帶動落后區域的經濟健康發展。
記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對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掌握得就越詳細,尤其是各個企業的特色不同,涵蓋的信息量較大,這就需要記者不僅要做到腿勤,還要具備一定的硬材料軟處理的能力。我國記者行業發展時間較長,自然也總結出了很多的經驗。在對企業深入了解之后,掌握企業相關經濟報道的原始數據資料,才能保證經濟報道題材的真實性、專業性以及技術性,總體上講就是保證題材的硬性。但掌握的資料一般不全且語句形式化、官方化,不能很好地保證其傳播效果。這就需要記者對掌握的資料進行生活化、情趣化、多樣化以及公眾化處理,這就是硬材料軟處理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一般都是經驗比較豐富的記者。
如今記者行業人才輩出,要想在該行業行云流水,除了具有勤勞、善于觀察的狀態外,還要具備多視角發現問題的能力,使自身在蜂擁而至的記者群中發現更多的問題,使經濟報道不至于過于大眾化或不全。一般記者在遇到熱門話題的時候,都會跟著去炒熱點。但是總需要一個有內在功力的記者,能夠從大眾化的現象中挖掘出內在不為人知的新聞,同時也說明該記者是一名優秀且成功的記者。記者尤其是經濟類新聞報道的記者,在采訪或是資料分析中,都不能單從一個視角進行分析,應當結合相似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從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推理,并且對自己有信心,從而成為一個成功的記者。前幾年國有企業效益下滑,企業都不愛張揚。從企業自身來講,企業在困難時期是沒有新聞的。但是筆者所在媒體的一位總編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效益好時有新聞,效益不好時也有新聞?!闭窃谶@句話的激勵下,筆者寫出了一系列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不等不靠、自己創業的故事。
對于地方媒體來說,記者采訪的題材都是大局下的小事件,尤其是一些經濟問題,都是不斷變化的,導致記者不能對經濟發展問題進行深度的反映,如大局改革下的企業經濟創新,過于籠統地分析一些經濟增長的數據變化,會太過于官方化,這就需要記者具備從小處發現大問題的能力。從職工的福利待遇、企業訂單等角度,不僅有效地描述了企業經濟發展的趨勢,還積極正面地反映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同時,受到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經濟新聞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有些新聞媒體為了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經濟利益,往往進行虛假報道,導致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這就說明當前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需要增強,在收集經濟新聞題材時,要保證其真實性,處理好自身經濟利益與社會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禁止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采用違法的手段,降低媒體的公眾信譽。因此,記者增強法律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物之間的發展都是有聯系的。一則經濟新聞的背后,還聯系著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等,加深對經濟新聞的線索追蹤,才能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有的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只能采出一兩條新聞線索,新聞報道不完善;但是有的記者抓住一個線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有價值意義的新聞。這說明記者養成全方位采訪的好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進行全方位的采訪能夠保證新聞事件的全面性,避免專家質疑等情況的出現。
綜上所述,通過對如何做好經濟報道的分析,發現記者自身的綜合素養、工作能力與新聞報道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做一名經濟新聞記者并不容易,尤其是一名優秀、出眾、成功的新聞記者。首先,記者要掌握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及政策,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與經濟理論知識,具備從社會學角度挖掘經濟問題的能力,具備硬材料軟處理的能力,具有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養成全方位采訪的好習慣;其次,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專業化素質、人文素養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夠顧全大局,共同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G214.2
A
1674-8883(2016)17-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