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 亳州晚報社,安徽 亳州 236800)
淺談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堅守新聞底線
丁靜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 亳州晚報社,安徽 亳州236800)
本文以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為切入點,多方面闡述了一個媒體人如何堅守新聞底線,掌握話語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勢不可擋,面對挑戰,傳統媒體更應該主動融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面對復雜的輿論環境,媒體人應堅守新聞底線,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自媒體時代,媒體人更要把握自己的話語權,探索打通兩個輿論場,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時代進步、人文關懷鼓與呼。
新媒體;融合;堅守;話語權
這是一個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打開互聯網,我們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知曉新聞報道,還可以發表個人見解;點開微博微信,我們能夠隨時隨地更新狀態,記錄所見所聞。然而,這又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時代。虛假的公民新聞有向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等一切主流媒體蔓延的趨勢。
筆者以為,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不能一味避其鋒芒,而是應該主動迎合,甚至與其融合,實現共同發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媒體人應該堅守自己的輿論陣地,去偽存真、抽絲剝繭,真正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
自2007年以來,伴隨著《辛辛那提郵報》《肯塔基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報紙的???,歐美主流權威報紙、新聞類雜志停印以及報業集團申請破產保護屢見報端,“報紙消亡論”不絕于耳。
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從2004年起,我國報業發展形勢急轉直下,絕大多數報紙廣告收入大幅下滑。這對主要依靠廣告收入支撐其發展的傳統報紙而言,無疑是嚴峻的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間接促使新媒體分割了報紙優質內容的利潤而無須承擔高額的采訪印刷費用。報紙為與自己競爭讀者和廣告的新媒體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優勢條件,促進了新媒體的壯大,也強化了新媒體對報紙的沖擊力。
2011年被稱為“微博元年”。微博在一些重大社會事件不間斷播報中起到的社會動員作用和訴求表達作用,使報紙的表現相形見絀。新媒體的快速及時報道,也讓我們看到,從業者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是參差不齊的。傳統媒體可以揚長避短,在深度報道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發揮自身的優勢,重新找到被新媒體所遺棄的新聞點,力求與新媒體實現融合。
無論是傳統的報媒,還是新興的網絡媒體,都要堅持“內容為王、內容至上”的觀念,這一觀念將成為報紙品牌形象樹立的一個關鍵因素,未來能真正抓住讀者眼球的還是高質量的內容。
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對傳統媒體確實是一種挑戰,但兩者并非你死我活的敵對關系。主流媒體融合新媒體,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才能捍衛媒體和社會的底線,才能助推城市的發展。
前一段時間,“利辛惡狗咬人”事件成為廣大網民關注的焦點,該事件原本是從救人說起,也正是因為救人才博得世人眼球及同情。該事件通過傳統媒體報道后,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并引發不少人士的捐款。但事件很快發生逆轉,被狗咬者并非救人,而是一個謊言,信息一出隨即引起輿論譴責。
拋開“虛假”二字,這條新聞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產物,事件也因此得以不斷發展,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提到“虛假”二字,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潘舒雅在《新聞采寫技巧解析》一課中著重講了關于“虛假新聞”一題。她說,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包括新聞源造假、編輯記者核實不充分、故意制造假新聞、被一些機構或人利用、公民新聞興起。
公民新聞發端于博客、微博、空間、個人網頁等媒介,它是業余信息發布者自由地在非專業新聞媒體上發布的一些及時信息,普遍偏低的媒介素養導致他們對新聞工作基本準則淡漠,進而造成了公民新聞的虛假泛濫。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年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指出,“在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1/3”。一家媒體在進行報道時將標題擬為《微博熱點三分之一是謠言》,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通過官方微博糾正了引起歧義的說法。
要杜絕虛假新聞,就需要在核實方面多下功夫,對消息源作出可靠性判斷,對新聞事實多源求證,盡量提供實名消息源,避免匿名信源。
最理想的核實方法就是記者能夠深入現場或者直接向相關人員了解真相。根據采訪到的新聞素材的內容,考察其在前后邏輯上是否存在矛盾,或者有違常識性的疑點。如果經努力核實仍無法解決,則不能自作主張地選擇自己偏向的“事實”,應該直接向讀者呈現出可疑之處或者選擇不報。
在網絡不發達的時代,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的內容大多是“我說什么,受眾聽什么”、“我想告訴你什么,受眾才能知道什么”,這些媒體占有的信息資源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記者往往充當“意見領袖”。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已經到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傳播現實,媒體人應該去偽存真、抽絲剝繭,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謹慎地發布信息。因為在公眾的眼里,每個人的言論都會讓其他人聯想到這個人所在的單位、所從事的職業,從而去判斷這個人的言論是否妥當、是否可信。
同樣一則消息,如果是普通市民在平臺上發布,可能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但如果經媒體人轉發得越多,其可信度也就越強。因為公眾對發布這些內容的媒體人具有天然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不會消失,甚至會隨著自媒體消息的虛假難辨而越來越強。
這就要求我們媒體人一定要像堅守新聞職業操守一樣,對轉發的信息做到全面核實,寧愿不說話,也不亂說話,以免給公眾造成誤解。
媒體人在自媒體時代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利用社交平臺,潛移默化地為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微博“粉絲”、微視頻好友等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探索打通兩個輿論場,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時代進步、人文關懷鼓與呼,共圓偉大中國夢。
G206.2
A
1674-8883(2016)17-0254-01